不易分享观后感的一部片,原因通常有二:(一)银幕上“看不见”自己,期待着借代入感带来的快感全然落空;(二)自己是出现在银幕上了,但若不迎合心目中的“我”,“看见”还不如“看不见”。简单地说,电影,对于大多数人都是一面“镜子”,照见不如影视天堂预期的自己,或口诛笔伐,或掷石抗议,都会是朝向反射物而不是朝向本人吧。《非诚勿扰2》令人必须以“烂片”冠名来宣泄对它的不满与反感,我看第一件也是与期望相去太远所致:“贺岁片”不应是普世同欢,开开心心的吗?干什么,也是“凭什么”,冯小刚王朔葛优的黄金组合,竟给大家“献上”了这样开场尚在扮鬼脸,后半已全变成哭丧脸的大悲剧?名为“颠覆”的处理,在剧场尚较常见,换了在更大众化的商业电影里,不难理解观众为何大举躁动:承诺的是伊士曼七彩(柯达彩色电影胶片格式),真正放映时,原来是黑白方块银幕———这个比喻,说明了在欢乐与哀伤之间,在振奋与无奈电影天堂之间,在无我与自私之间,在逃避与面对之间,在观看与思考之间,《非2》丢出来的To be or not to be,是多么把身陷两难的哈姆雷特王子强加给了毫无心理准备扮演这角色的观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