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

父亲李格非是苏东坡的学生
  
   李清照是个才女,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说她是宋朝第一女词人大约没有人反对。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易安与魏夫人。”易安就是李清照,魏夫人是宋徽宗时代宰相曾布的妻子,魏夫人在词方面远不如李清照。李清照的词有太多读者了,太广为人知了。随便举几首: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亏是婉约派词宗。你看她写得非常容易懂,反复叠字,想模仿而不可得。不是女人,谁的感情世界能这么曲折连绵?说她是女人,又很气势,颇有丈夫气概。真的像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说好,简直都找不到形容词。
  
   在这般清冷、肃杀的季节,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安慰?是真理?是期待?还是温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许多情形,怎一个、愁字了得。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惆怅,莫名其妙地惆怅。找到不生存的依靠甚至看不到希望,心突然很灰。所以,我一直欣赏顾随先生的一句话:“以绝望的心,过希望的生活”。
  
   再举一首大家特别熟悉、可以是妇孺皆知的词:
  
   《乌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是李清照在逃亡途中、路过乌江时写的。她借项羽的宁死不屈来反讽宋徽宗父子的无能、败国。
  
   她写的有丈夫之气,和辛弃疾有一比。其实,一直到晚年,在逃亡的路上、贫病交加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忘记被金兵占领的家乡,都在梦想收回故土,她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面对南宋小朝廷的腐败和苟安,她甚至想像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打跑金人,收复中原。
  
   李清照出生名门,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当的也不小,礼部员外郎,那个时候的礼部和今天的教育部还不太一样,宋朝时的礼部主要是主管国家祭典啊、外交啊、礼仪啊这些东西,也包括今天教育部这些功能,比如说乡试啊、学校啊之类。李清照的父亲做的不是礼部尚书,而是礼部员外郎,大约就相当于今天的司长之类,厅长或者省级干部吧。
  
   要论学问,也逊色,大学士苏东坡的学生,家的藏书不少。李清照的母亲也是名门之女、大家闺秀,当朝宰相王眭的大女儿。这样的家庭,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读书、填词的熏陶。不幸的是,李清照幼年丧母。还好,李格非娶的第二任妻子人品、修养都很好,对她不但没有通常认为的后母的凶残,相反,对李清照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还教她断文识字。李清照的后母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未完待续)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