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祸兮福所倚”,中国发挥“自力更生”的传统,以此挫折为契机尽早突破大飞机这一限制中国军事发展的瓶颈,坏事则能变好事。事实上,中国的军用大型运输机也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阶段,去年下半年爆出的200吨级大型运输机即将试飞的消息可以作为佐证。结合今年更早些时候WS10A量产的消息,加之日本大型运输机抢先中国试飞对中国的刺激作用,可以推论中国从技术到人力资源都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俄罗斯的“阴谋”恰好暴露,我们正好来计算下我们的“收益”:
从经济账上来算,假如俄罗斯真的履行合同,中国制造75架伊尔76运输机的总投入估计不下于30亿美元,换成人民币的话接近200亿,这个投入连航空母舰也造出来了。俄罗斯的“阴谋”一来,中国正好把这笔费用投入到自己大型运输机的研制、试飞和制造上去。未来200吨级大型运输机的试飞及定型量产正好还需要大笔投入,俄罗斯“替”我们节省下来的这笔费用正好“专款专用”,我们还真是“谢谢氨!再者,中国自己设计定型生产的大型运输机是有成本优势的,同样的200亿人民币用来造自己的大型运输机估计生产出的产品比同等投入生产伊尔76的数量多了去了。
从技术依赖的层面来看,俄罗斯的背信弃义迫使我们放弃依赖俄罗斯的心理。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同俄罗斯开展先进武器的交易以来,在中国武器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依赖俄罗斯的思想也逐渐加深,这恐怕不单是人的问题还有体制的问题——直接引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远比自己设计制造新品风险更校现如今俄罗斯的“阴谋”败露迫使中国不得不重回“求人不如求己”的老路上来,“忍痛割爱”放弃对俄罗斯的依赖,现时对中国有好处没坏处。
纵观俄罗斯的此“阴谋”真是不够明智,既不能使中国如印度阿三般的臣服于自己也没能在中国大型运输机出来之前大赚一笔,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在这个“阴谋”上,中国失去的只是几年的时间而已,得到的却是自己大型运输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