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与人辩论帖整理 推荐

山寺悠悠响磬钟,才来方外便觉空。
半崖红日云出岫,一涧绿波风入松。
苔上常留新履印,潭边不避破衫踪。
忘言本是寻常事,岂让尘埃惹镜中。

风雨狂客:
方外之事其实与世无争,棱角圆润一点还是较好。忘言出之于心,是一种分心的表现,也是问题之根本,依禅理看“分心”比“忘言”更含蓄,那种环境有言也是自言自语。但“分心”涵盖太多,多有他解,衔接困难。方外容纳万物江河涓流不拒,故而有“新履、破衫”。“岂让”,外向,有点咄咄逼人的意味,为了增强气势我是经常使用;“莫使”,没有了芒逢比较委婉内敛,有点劝人劝己的味道。到底用哪一个词,还要看你对释道的理解离它们多远,既然“才来便觉空”说明是初涉,前后情绪完整,则“岂让”合乎如你所言。用“分心、莫使”,你前面的确是准备的不够。但“忘言、莫使”一外一内,情绪还算完整,还是可以斟酌的。

枕玉而眠回帖:
谢谢风雨兄指点,受益非浅。过去我还以为分心比忘言的层次低呢,大大错了,查了一下资料,正好相反。
说一下个人见解。
分心有多种解释,就佛教而言,当禅修者达到近行定的阶段,而又不能维持定力时,特别容易察觉堕入有分心的的现象。那时他可能会感到心里一片空白或者有片刻的时间心中一无所知。此时的分心是一种高层次的心路过程,它既不是心不起念,也不是涅槃。
忘言是红尘中人初到禅境的一种本能的心理反映。此时的忘言并非分心的表现,因为还没达到那个高度。换句话说,是无数个忘言的积累,修行到一定层次后才能分心。
诗中人并非得道高僧,是一个凡间人到了一个禅境中所生出的禅意,是一种初悟。故忘言是其在如此幽静的禅境中的一种本能反应,他是没有资格分心的。
岂让也并非有点咄咄逼人,是一个初悟者的自觉表现,或者说更主动的表现。
诗如流水,此景此情只能是忘言。过去对分心理解有误,理解后还是忘言。因为我到过此地,以当时的心情而写的,故如此。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