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漫谈民国政治史(转载) 精华 推荐

三、辛亥革命     一个伟大的时代总是会有一个伟大的开端,民国显然不算是什么伟大的时代,所以它的开端也远谈不上伟大,用另一个词可能能更好的形容这个开端,那就是诡异。     民国的开始当然意味着满清的结束,只是结束满清的真的是辛亥革命吗?任何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清朝的灭亡就是个 ..
庚子之乱——坠入深渊
  
   我们的回顾就从慈禧那段话开始,让慈禧充分认识到洋人的凶悍强势的事件是庚子年间的八国联军进京,史称庚子之乱。
  
   以往满清和洋人打一般而言总是洋人先找事,然后大家就闹将起来,当然最后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就是满清跟洋人签个条约,道个歉,给点好处。但这回不一样,这回找事的是满清,那么为什么一见洋人就恨不得吓得发抖的满清突然有了跟洋人找事的勇气呢?难道是喝了二两酒,平添三分勇?
  
   当然,满清虽然犯了傻,但也不是真傻,而是事情赶到那半推半就的犯傻,这次犯傻满清是有自己算盘的。让满清有了犯傻勇气的是扶清灭洋,号称神鬼附身,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一开始义和团喊的是反清灭洋,后来觉得同时对付两个敌人是有点麻烦,所以就改成扶清灭洋了,毕竟还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的嘛。
  
   像义和团一样将外部势力当成主要矛盾的还真是少见,因为一般这样的组织基本都是以推翻满清,建立新政为目标的,不管是之前太平天国还是后来的革命党,均是如此,但是义和团很另类,他们觉得让他们日子过得那么差的主要因素是洋人。搞义和团的都是农民,农民看问题有时候就比较直观,他们不懂经济学,他们知道的就是他娘的洋人太猖狂了,忒看不起人了,所以就得灭他娘的。
  
   义和团还有一点是历史上众多农民运动都具有的特点,就是假借鬼神来坚定拳民的信念,不过义和团搞得有些夸张,因为别人都只是说自己受命于天,不可战胜之类,他直接说自己刀枪不入,是不死之身,所以说嘛,过头了。
  
   满清当然一开始是想要办掉这帮闹事的拳匪的,毕竟对于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讲,这种事情都是无法容忍的,但是如今的满清已经不是盛年时期了,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也开始有些另类。拳匪虽然是匪,但是他们最大的好处是能灭洋,虽说满清表面上对洋人是恭恭敬敬,但是内部还是有一些清议人士是坚决认为应该驱逐洋人的——这帮人大多不是说有多高的民族气节,而是对洋人缺乏认识,说白了,就是无知。慈禧本人呢,也对洋人颐指气使那劲头很不满,想找个办法收拾收拾,但是自己也知道打不过,这回义和团横空出世,让她想出了一石二鸟的办法。那就是让义和团和洋人干去,打不过打得过反正都有好处,当然了,两败俱伤就更好了。
  
   所以慈禧就下诏了,号召各地灭洋了,但那帮子督抚们可不是省油的灯,谁不知道洋人是惹不起的,义和团那套他们肯定也不信,所以他们的办法就是维持现有秩序,其中山东的袁世凯更是如此,并由此赢得了洋人的友谊。我们从这也可以看出满清的状况,地方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对朝廷的诏令不管不顾了,满清的控制力是越来越差了。所以义和团灭洋就演变成了某些地区的督抚助洋灭拳了,当然在北京天津等周边地区朝廷还是派兵干了几架的,结果嘛,就是好不容易练成的董福成,聂士成的新军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基本玩完。
  
   但不要以为慈禧就真疯了,她也是留了一手的,比如义和团在攻打某些地区的教堂时甚至出现久攻不下的状况,为什么连个教堂都会这样呢?当然是慈禧给自己留的后路了,后来慈禧回顾此事时也透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处处都留着余地,若尽由他们闹起来,哪会连个教堂都打不下来的道理。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以八国联军进京,清廷远遁西安而告终,洋人再一次向满清展示了他们强健的肌肉,而义和团的所谓刀枪不入也成为了愚昧的代名词。但是这件事情也证明,虽然满清甘心当奴才,但是我们的中国人民却是有骨气的,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从这种骨气上能读出愚昧和幼稚的异味来。
  
   事情发生了,当然就得解决,洋人很生气,后果当然也很严重,这次朝廷派来解决问题的当然还是老牌受气包,自从淮军被日本人干掉之后就逐渐失势的李鸿章。李鸿章虽然打仗不行,办洋务办的也是差强人意,但是办理和洋人的交涉却是一把好手,他的办法就是放低姿态,采取恳求加哀求的办法尽量减少损失,很窝囊是吗?但是有不窝囊的办法吗?
  
   然后转年的辛丑年,李鸿章终于和洋人谈妥了,达成了著名的《辛丑条约》,具体内容请大家回去百度,我就省点力气了,这个条约和慈禧那道著名的罪己诏(就是那段话的出处)就标志着满清彻底成为洋人的奴才,这回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满清彻底被打入了深渊。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