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华工血泪史
原在我国外文图书出版局工作的专家陈依范(Jack Chen),在美国出版了《美籍华人》(The Chinese of America)一书,很受读者注意,本刊曾在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加以报道。
这本书里搜集了大量关于在美国的中国人材料,读后很能促使我们了解、思考一些问题。这里就书中早期赴美华工的情况,予以摘译编集。这里,我国劳动人民胼手胝足、勤劳勇敢的精神跃然纸上,他们的悲惨遭遇也令人十分同情。这种情况虽然已成过去,但是这段历史不应遗忘。
本书将有香港、北京两种译本问世。这里的摘译,选自我们所能见到的香港三联书店将出的译本,译者:殷志鹏、廖慈节。
他们怎样来到美国?
华人到美国来的本身,便是一种决心、耐心和勇气的考验。对广东省的华人移民来说,皇帝的移民禁令算是最小的难题了。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清朝的皇权已降到最低点。华人移民先到香港或澳门。这两个城市都归外国管辖。他们在那里就搭船离国。但是,他们还要避过“猪仔商人”(pig traders)拐骗的危险。
那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需要大量的劳工,并从殖民地采集原料,以供国内日渐增长的工业需要。一些殖民地的土著,此时已差不多全被消灭。一八六二年,“贩卖奴隶”在国际上已被禁止。而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贫穷的年轻农民还应征远去秘鲁、古巴和其他地方做工。他们被骗签了合同,使他们几乎沦为“奴隶”。当志愿去海外做工的人出现时,招募公司人员就对他们使用诡计和威胁。而当这些方法都失去效用时,很多人就遭到绑票或拐骗。这些遭受绑票或拐骗的人,在葡辖澳门被关进“栅栏”或“猪圈”,受尽恐吓,然后象牲畜般地被运到南美洲或古巴农场,在监视下工作。
为从事这种“贸易”而武装起来的船只,简直就是漂浮的“地狱”。被拐走的人禁闭在船上的三等舱里,既过于拥挤,也不太通风,比起非洲的奴隶贸易好不了多少。舱口从上到下用木条钉住,以防有人逃走;对被关住的人,给予近乎饥饿的口粮,使其精神萎靡。每一次船上都有谋杀和暴动的事件发生。死亡率有时高达百分之四十五。在运往古巴的十四万中国人中,死在途中的有一万六千多人。甚至于还有很多人因受苦而死在抵达之后!
这种“贩卖人口”的勾当,并不是出于一个邪恶的、匿名的犯罪集团之手。它是经过外国政府官员和注册船长的默许和批准而进行的。一八五二年,在福建厦门经营“苦力买卖”的首领,就是西班牙总领事泰特(Tait)本人。
即使不被贩卖,情况没好多少。为了做“淘金潮”的生意,船商常常不顾别人死活,而将报废的船只投入“服务”。在外国船主和租船的中国商人合谋下,每艘船都尽量地运载更多的旅客,三等舱的旅客,肩靠肩、头碰脚地挤在空气不流通的舱里。船上的水很少,伙食也差。在三十天到六十天的航程中,死亡经常地发生。如果遇到逆风,航行的日程则更长。
也有些船长竭尽所能地善待旅客和船员。当“巴尔摩若号”(Balmora1)停泊在旧金山时,船上的桅杆上挂着一面燕尾旗——这是四百六十四位华人旅客为感谢罗拔森船长(Captain Robertson)的善待,而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一八五七年,旧金山华商也表扬一位史勒特船长(Captain Slate),因他运载七百位华人移民来美,而无一人在船上生病或死亡。
其他的船长,却没有这样的细心和仁慈。有些船上的情况,糟到发生了暴动!当然,船上也发生过其他的惨剧。例如:从澳门驶出的“交易号”(Exchange),在六百十三位旅客中,竟有八十五位在途中死亡。一八五四年,经过八十天的海上航行才抵达旧金山的“自由号”(Libertad),简直就是一艘“死人船”!包括船长本人在内,船上的一百八十位华人旅客(约占全体华人旅客的五分之一),染上了“坏血症”(scurvy, 或称“船热症”),在抵达旧金山时宣告死亡。又如“冠军号”(Champion)上的三等舱,是七二时高,里面设有三层六长、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