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一寸河山一寸血》解说词 精华 推荐

一寸河山一寸血 (2)


    严格说来,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事件是单独产生与存在的,每一事件必然是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前因所造成的结果。假如我们仅以独立事件来观察,甚至论断某一时候的历史现象,便会失之偏颇,因为断章取义的结果将会模糊了整个事实的真相。

    抗日战争是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攸关自身的存亡绝续所投入的一场惊天泣鬼的苦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役对全人类而言都是天大的一桩历史事件。所以,我们 想了解中国抗日的这场战争,不能只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说起,也不能只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说起,甚至不能只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说起,因为中日 之战的源头事实上可以远溯到公元1868年。


                     第二集  中日战争的源头


    1868年在近代史上是个重要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明治天皇登基。他积极推行了史称“明治维新”的自强运动,从此改变了日本人民的命运。当时,和日本毗邻的 大清帝国同属锁国政策之下闭关自守的国家,他们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路程就像是一场长途赛跑一样。现在,我们不妨来看站在这条线上的大清帝国。

    事实上,清朝在通过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皇帝的全盛时期,到了十八世纪末页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嘉庆开始,清朝从家道中落逐渐变成了破落户。到道光,更不幸的是又染上了严重的毒瘾,这个东方硕大的巨人病了,而这只不过是一切灾难的开始。

    现在,让我们换个现场,看看1997年7月1日在香港湾仔会议中心新翼大礼堂热闹滚滚所举行的一场仪式。在这个冠盖云集的盛会中,英国人把统治了155年的香港归还中共。在此一历史画面之前,我们意会到沦为殖民地的灰暗日子正式过去,但也隐隐地勾起了历史的痛。

    话再回到十九世纪初期,当时英国怂恿它的国营事业“东印度公司”向大清狠心下“毒手”,到1838这一年,偷偷摸摸的流进中国的鸦片已多达四万箱,也就是240万公斤。湖广总督林则徐看到了此一亡国灭种的危机,向大清痛陈:

     数十年后岂为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

                               ——林则徐

    的严重性。道光排除众议,支持以强硬手段厉行禁烟政策,不惜动武。没想到这一道保国救亡的禁令竟惹来了百年厄运。

    鸦片战争于1840年在粤江外海爆发,英军绕过广州城北上,所向披靡,直杀大沽。

    1842年第二波英军破广州,一路洗劫闽浙沿海,再溯长江而上,陷镇江。8月29日在南京订下了城下之盟,这便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南京条约》。从此之后, 鸦片在我国成了合法商品,易名为“洋药”。到1854年,“洋药”的年进口量已达360万公斤,荼毒生灵至少两千余万余众,香港也就是在这一纸条约之下割 让给了英国。
现在,我们来看看日本这边:公元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四艘军舰开进浦贺港,逼使日本于第二年签下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从此打破了传统的锁国局 面,这便是所谓的“黑船事件”。“黑船事件”和“鸦片战争”的本质是一样的,但过程却平和多了,而其结果更有天壤之别,因为这件事促使日本尊王、攘夷、倒 幕的思潮勃兴,为明治的维新铺下了坦途。在幕末时代,尊王意识高涨和大和这个民族的“忠君”性格有密切关联,中国文化虽然自唐朝才源源传入,但幕府时代小 诸侯相互倾轧的乱局却象透了我们的春秋战国。这两三百年间,由于诸侯养士风气兴盛,于是也培养出了日本人的武道精神。

    武士虽然一个个文武兼修,智勇双全,但相对于汉文化中的智、仁、勇,他们却独缺个“仁”。“仁”有对生命尊重的意涵。少了仁,便易于轻生,所以武士身上常 佩两把刀,长刀杀敌人,短刀毁自己,这便是对自己残忍的例证。这种不珍惜生命而迷恋死亡凄美的武士性格到七十年代还可以从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的身上看 到。

    当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时候,必然要找一个人来投靠,这个人便是他的老板、他的君,但在没有仁心的滋润之下,忠君性格是非理性的、可怕的。而当时西乡隆盛营 造的正是结合了“忠君”、“武勇”于神格化的天皇之下的一股可怕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操纵,那么什么悲剧就都可能发生了,中国人是很难理解这种现象的,但 1995年麻原的真理教事件,可以提供具体而微的参考。

    大清的自强运动则始于1861同治元年,比明治维新早七年,由奕訢、文祥这些人搞起来的,后来则由平太平天国之乱而篡起的地方官员象曾国藩、左宗棠、李鸿 章等人接手。他们的理念原是“以夷之长技为师,以制夷”的,可惜做起来却变成只是花钱请洋人来设工厂、造枪炮的洋务活动而已,所以同治的维新既没有真正师 夷之长技,更无力以制夷,倒是让一群洋务官僚象李鸿章者流,“自”己“强”了起来,这便是“甲午”李鸿章舍不得动北洋舰队的由来,也种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 据的远因。

    “黑船事件”之后,日本人在震慑于洋枪大炮之余,便产生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感,他们深深认为图存的空间在大陆,而通往大陆的途径则为强兵,因此明治上台的第 一件事便是1869年的建军,这一年也被认为执行所谓“大陆政策”的开始,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土地、资源的野心是来之有自的,是谋定而后动的。

    再说明治为了配合建军,第一步是设立了兵部省和外务省,1870年又设工部省发展国防工业。1871年元月颁征兵令,可是麻烦来了,日本在幕府时代阶级分 明,一般农民、贱民连姓都没有。一个村庄有六个三郎,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三郎,只好把住在田旁边的叫田边三郎;住在松树下的叫松下三郎。后来那个上奏折给裕 仁的义一先生想必他先人是住在田中央的,所以叫田中义一。有了姓氏,等于每个国民都有了符号了,于是日本又于1871年修改了户籍法,使征兵和纳粮有了基 本的依据。这些措施事实上都是配合大陆政策而来的。

    1874年,日本借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之故引发了“牡丹社事件”。照讲,这档事跟他们八杆子也打不着,但是清廷却为此签下了“中日台湾事件条约”,赔了七十五万两银子,还稀里糊涂地把琉球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这个时候西太后还在颐和园玩她的扮观音游戏呢。

    “牡丹社事件”显然助长了日本的侵华气焰,但对大清多少还是起了若干警惕的作用,于是在1884年成立了“海军衙门”,由李鸿章逐年买一两艘兵舰回来(字 幕:德制——镇远、定远、济远、经远、来远。英制——致远、靖远。自制——平远)。到1888年终于成立了北洋舰队,由丁汝昌任提督,但从此以后大清海军 在也没有任何添补,因为要把钱留给老佛爷翻修颐和园。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