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床头金尽:黑社会老大杜月笙的最后时刻

“妈咪!”
或者是:“娘娘!”
于是,不论是陆京士,孟小冬或者姚玉兰,全部停止脚步,走回他的跟前探问:
“有什么事吗?”
然而杜月笙的回答,又多一半是缓缓地摇头。
其实这仅只是他对人世间最后的一点依恋,他对于他所心爱的人能多谈一句便多谈一句,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
像这种霍然而醒,脱口而呼,杜月笙喊的次数最多者的是孟小冬与陆京士,所以孟小冬,陆京士像被一根无形但却有力的绳索拴牢在杜月笙病榻之前,陆京士是摆脱一切公私事务专程侍疾而来,孟小冬则对杜月笙一往情深,此时此境她恨不得以身相殉。这两位杜月笙一刻也不能离的人,谁不愿意分分秒秒的始终守候在杜月笙身畔?然而,孟小冬与陆京士都有苦衷,孟小冬的身体本来不好,她一入杜门只有“亲侍汤药”的份,弱质红颜于是人比黄花瘦,再加上明知杜月笙油尽灯枯,终将不起,巨大的悲哀把她压得椎心刺骨,眠食俱废,若不是杜月笙需要她,她早已不支病倒,她那副勉力振作,强打精神的模样,神情憔悴,人见人怜,因此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劝她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倘若她再一病,那便将给杜月笙带来多大的打击?曾经执菊坛牛耳、为万人迷的冬皇,却总是摇头苦笑,轻柔地说道:“我不要紧。”
孟小冬自从入了杜门,一直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她本来就是人间奇女子,杜门中的一支奇葩,论才情、眼界,心胸、智慧,使她与大多数人都合不来。她归于杜月笙时,杜月笙已是年逾花甲,衰然一病翁。如日中天,予取予求的黄金年代早成过去,囊中金尽,活不下去的大限正在步步进逼,所以孟小冬之入杜门正是感恩知己,以身相许。杜月笙一生一世可以自傲的说一声:“平生无负于人”了。但是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获得了孟小冬的柔情万丈,衷心关爱,这使杜月笙深感自己的侠义,犹然有愧于孟小冬的恩情,所以他才会说出“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方始晓得爱情”的话,孟小冬是他在人间最后的温暖,最后的安慰。所以他一刻儿都离不开。
陆京士自抵香港之日起,每天也是尽可能的留在杜月笙身边,但是他有双重的困难,其一是杜月笙还有许多事情要他办,有时候便不得不到外面去走走,其二则是坚尼地房屋并不宽敞,每个房间都住有人,陆京士每日睡眠很少,只是靠在沙发上歪歪,因此他在熬了几夜之后,便跟杜月笙先说明白了,每天下午两点钟,他暂且离开一下“老夫子”,出门办事。或者到朋友家中小睡片刻,然后再赶回来。
在杜月笙病势垂危的那一段时期,经常为杜月笙诊疗的几位大医师,诸中吴子深、梁宝鉴、丁济万、吴必彰和朱鹤臬和陆京士都有深厚的友谊。所以陆京士趁他们先后前来看病之便,一一向他们请教,杜月笙这一次发病,究竟危险到什么程度?他所获得的答复,是“群医摇头”,其中尤其是同门弟兄朱鹤臬说得最透底,他是杜月笙上海撤退来港时一路跟了来的,为杜月笙诊病已历两年半之久,朱鹤臬直打直地说:
“‘老夫子’这一次病得严重,恐怕不是药石所可以奏效。因为‘老夫子’‘精、气、神’三者无一不缺,随便怎样都难以拖。”
陆京士听了这话心中非常的难过,对于杜月笙的康复业已绝望,而且听到这几位大医师的语气,仿佛还在暗示他应该及早预备后事,迟则惟恐不及。这时候他极其为难,煞费踌躇,后事如何办理?必须杜月笙自己先有所交代,否则的话又叫他怎样开得出口。尤其难的是替杜月笙办后事一定十分困窘,据陆京士当时的了解,杜月笙的经济情况不但不如外间所传那么富有,相反的,他可以说是已形拮拘,但是杜月笙还有4房妻室,8个儿子和他的3位爱女呢。
8月4日的早上,杜月笙睡了一会儿,醒来时已是红日满窗,天色大亮,他没有喘,连氧气罩都不曾使用。在房间里守了一夜的除陆京士,还有姚玉兰、孟小冬、杜维藩、杜美如等好几个人,看见杜月笙面容平静,神清气爽,心中不由一喜,以为这又是好转的征兆,却不料他嘴唇嗡动了一阵,张口便叫声:
“京士!”
陆京士连忙答应,急趋床前,于是杜月笙两眼直望着他,淡然一笑说:“趁此刻我精神还好,我要和你谈谈,怎么样办我的后事了。”
屋里的人听了齐齐的一震,孟小冬头一个痛哭失声,但是她立刻便掏出手绢掩住了自己的嘴;姚玉兰、杜维藩等人也在吞声饮泣。
陆京士则悲哀压在心头,他说不出话,于是点了点头,表示他在凝神倾听。
杜月笙望望陆京士,又闪了啜泣声中的妻子、儿女一瞥,他神情肃然,语调十分平静、低沉,很像是他在谈着别人的事情。
“此地是香港,不是上海,我们在这里算是做客,所以丧事切忌铺张,”顿一顿,杜月笙又说:“从移灵到大殓,前后绝不可以超过3天。我去的时候就着长袍马褂,这是我着了大半辈子的衣裳。”
陆京士依然还是只有点头。
“不过有一件要多用两钿的事,我那一口棺材,”杜月笙顿了一顿,然后加以解释地说:“这并不是我死出风头,一定要买口好棺材,而是我不要葬在香港,‘树落千丈,叶落归根’,活的时候我因为这个断命气喘毛病,到不了台湾,死了我还是要葬到台湾去的。将来反攻大陆,上海光复,再把我的棺材起出来,我请你们带我的尸骨重回上海,落葬在高桥,我出世的地方。”
话说多了,有点累乏,杜月笙歇了一阵,才继续交代陆京士,他先自嘲地说:
“我一生一世,过手洋钿何止亿万,一旦两脚一伸,我只要你们在这件事上完成我的心愿,让我多用两钿,其余的事一概从简。顶要紧的是要记得我们正在落难,凡事切忌招摇,免得给别人批评。所以不论开吊、出殡,绝对不许再摆什么场面,你们要是不听我这个话,那就不是爱我,反倒是在害我了。”
接下来,他又再三叮咛,遗体大殓以后,移灵东华三院的义庄,因为华东三院主席是杜月笙的老朋友、老搭挡,早年相帮他联络法国佬,担任翻译的李应生。李应生是广东人,离开上海后业已侨居在香港多年,他在香港有势力,足以保护杜月笙灵柩的安全。
关于遗嘱的拟订,财产的分配,杜月笙反倒仅只约略的指示了几项原则,然后他说:
“后天晚上,京士你邀钱三爷、金先生、顾先生、开先兄和采丞兄,到这边来便饭,就烦你们6位,先来商量一下。”
杜月笙以一种带有怜悯的眼神望着这一班人,由此,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勇气,有人提张三,有人荐李四,众口 交铄,莫衷一是,居然还引起了争论。
“算了吧!”杜月笙森冷地一声回答,宛如一盆冷水浇熄了无穷的希望,他满脸苦笑地说:“你们何苦要我多受些罪?”
杜月笙所谓的“受罪”,那倒不是他故作矫情之言,因为“精、气、神”三者已竭,头一步,他的排泄系统全部损坏,大便小便,毫无知觉地在自然排泄,偶然排不出来,还得动用工具,拿铜钲去“通”,“通”时的痛苦,自非血肉之躯所能忍受。
8月10日,医生说杜月笙最好是能够多睡,可是他偏偏神志清醒,合不上眼,他和陆京士频频地交谈,忽然杜月笙伸手到枕头底下掏摸。随后,他摸出一个手巾包来。
“京士。”杜月笙把手巾包递到陆京士的手上,告诉他说:“这里是7000美金。” “先生———” 杜月笙紧接着便作交代:
“你替我分一分。”
“先生。”陆京士忙问:“分给啥人呢?”
杜月笙的回答却是浩然长叹,不胜低徊:
“说起来,只有妈咪最苦。再嘛,三楼也是手里没有铜钿的。”
于是陆京士便顺从杜月笙的心意,决定将这7000美金,分给孟小冬3000元,孙夫人和杜维藩则各为2000,如数分讫再报告杜月笙。8月11日,杜月笙一心求死,了无求生的欲望,他唉声叹气地说人生乏味,再也没有任何人受过像他这样的罪。这一天又有一件不吉利的事,便是杜月笙的多年老友江干廷,也不知道是从那里听到了杜月笙病逝坚尼地的谣言,一路哭泣地赶了来,捶胸顿足,声声号啕,嘴里直在嚎着:“月笙哥呀,你怎么就去了呢!”
哭声惊动了坚尼地18号,万墨林快步赶到门口,他看到江干廷正哭得声嘶力竭,口口声声地在喊:“月笙哥你去了!”当下十分慌乱,便急不择言地高声埋怨这位老大哥:
“江干老,你是吃饱子饭没事干,专门来戳杜先生的霉头?”
“我触杜先生的霉头?”江干廷大为诧异,立刻止住悲声,他急急地问:“墨林,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我江干廷也会触杜先生的霉头吗?”
明晓得这是事出误会,可是万墨林因为杜月笙命在旦夕,心情当然不好,于是他借题发挥,把白发苍苍、老迈清健的江干老狠狠地埋怨了一顿,而江干廷也了解他的心理,无非是在为杜月笙发了急,想想自己也是不好,怎可以不问青红皂白上门就放声大哭的呢,因此他不言不语,结束了这场闹剧。
10号那天,杜月笙清醒一阵,他喊了声:“京士,”突如其来地说:
“你想个办法,让我搬到养和医院去住院治疗。”
陆京士没有追问,杜月笙是为了家中人多怕烦,还是自以为住院治疗,可能有好转的希望?抑或,他不愿意在坚尼地18号咽气,使这里成为一座丧宅,将来徒使活着的家人、亲友触景伤情?他立刻便去和梁宝鉴、吴必彰等几位医生商量,但是他所获得的回答,都是大摇其头,医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以杜先生目前的情形来看,他的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时期,从家里搬到医院,途中难免颠簸,很可能发生意外。”
陆京士回复杜月笙的时候,当然不便照医生的话直说,他只是含糊其词,说是养和医院那边须事先安排。杜月笙听了,愀然不语,但是,他自此便绝口不提要去医院的事了。
“大家有希望,大家有希望,天啊!就是他没有希望了啊!”
“什么就他没有了希望呀?”这时人群中的孟小冬突然发疯似地冲着他们大喊起来:“他不这么死心塌地跟着老蒋,会没希望吗?!”
众人大惊失色,有人慌忙要捂住她的口,但是,从她口里还是迸出了:“黄老爷子不是在上海还活得好好的吗?就是你们让他跟着老蒋逃出上海,踏上了不归路啊!”
孟小冬披头散发,大喊大叫,众人以为她这段时间被杜月笙死亡的阴影压得神经失常了,慌忙把她拖了出去。刚刚平息了这一幕,有人探手伸进被窝去摸摸杜月笙的脚,失口惊呼:
“哎呀!脚已经凉了!”
但是他依然多拖了一天,毫无知觉,仅只呼吸迫促地多拖了一天,杜月笙拖到距离他生日不到24小时的8月16日,下午4时50分,终于走完了这段漫长而艰苦的死亡历程,撒手尘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