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印冲突背景下的缅甸走廊:看戴旭C形包围圈!

中印冲突背景下的缅甸走廊:看戴旭C形包围圈!

最近,网路上十分热中于讨论戴上校的“C型包围圈”,出于好事者的习惯,过路者也顺便谈点看法。在过路者看来,戴上校只是位“积极思考”的军事战略分析家。因此,有需要帮助戴上校完善其分析思维之必要。
就军事战略而言,上者为军事思想家,中者为军事谋略家,下者为军事指挥员/将军,其间无高低之分。就军事力量的运用而言,再好的军队和装备,如果没有一流的军事指挥员,肯定完蛋;但没有好的战略、战术,也肯定做无用功;同样,没有好的军事思想,早晚都要完蛋。举个例子,毛泽东“提出”“人民战争”、“持久战”学说等,对于打倒蒋介石,在抗战中保存力量是极为有效的思想,因此,这是能够将毛泽东看作军事思想家的重要理由。毛泽东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给出具体的战略实现方法和途径,也是可以将之看成军事谋略家的重要理由。
蒋介石在抗战中提出“以时间换空间”也足以证明老蒋具有军事谋略家的特质。而就《孙子兵法》而言,可看做是东方军事传统谋略的代表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与谋略是有差异的。
长期以来,中国人重谋略而轻思想,重战术而轻谋略。谋略就是战略、战术,体系化了的谋略就可以成就出完整的军事思想。也就是说,没有体系性的谋略内涵,是成就不了军事思想家的。从古到今,中国罕见军事思想家,即便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其军事思想也是局限于时代的和短期目标的。因此,当著名的军事评论员张召忠将军搞笑地用“人民战争”理论解读伊拉克战争时,就不仅仅是让人吃惊了,而是惊讶之后的尴尬。这是一个军事分析人员缺乏军事思想、脱离军事和军备现实的实例。
在冷兵器时代,任何军事谋略,脱离了文化目标和地理内容,就失去了思想内涵。而缺乏了思想内涵的军事战略,往往都是被动的。自然,被动的战略实质就是一种为解决“眼前困局”而不得不采取的“苟安战略”。中国人不是常常将这样的一句话—“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挂在嘴边吗?东方军事只有谋略而缺乏思想深度,不是没有道理的,否则后世就不会出现太多战略安全的困局了。这方面无法仔细评述,也无需仔细评述。在现代军事条件下,军事战略中的地理因素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说军事地理学最早是一个英国的闲人提出来的,其后为德国人所重视,前苏联军事学院还专门开设“军事地理学”。地理与政治的结合,产生地缘政治学。与经济学结合,产生地缘经济学。如今这些都是大国和强国的区域战略和全球战略的基本内容之一。
传统上,西方人在分析东方时,有三个概念围着中国周遍:Indosinian、Serindian和Fareast。Indosinian 是指东南亚与中国陆地相连的中南半岛扇形地区;Serindian是指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中亚扇形地区;Fareast主要是指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这些文化地理概念确立之后,在构建东方战略时,就形成了围堵大中华和大印度两个文化内核的清晰概念。
俄罗斯通过中亚战略和远东战略,向印度洋和太平洋扩展,进而谋求中国新疆和中国东北;英、法等国就通过控制印度、攫取东南亚彻底控制印度,并进一步谋求包括西藏、西南、华南等东亚大陆区的利益。同时,大英帝国很快在中亚地区寻找到一个强大的敌人:沙皇俄国。
可见地理概念在军事扩张过程中其对军事战略的引领作用远远超越任何其它方面。今天的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军事地理概念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这样几个:跨大西洋地区、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地区、环北极地区。明显,美国的军事地理概念“升级”了,因此会有“太平洋舰队”、“印度洋舰队”。这些军事地理概念和配套的军力单位名称背后,隐约其中的战略目标,我们可以大致猜个八九。从这一角度,我们来看戴上校的“C形包围圈”,显然还是不合适的一种现实提法。或者,以军事现实来看,至少还是没有完成的一种未来设想。美国人没这么不长进。
自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后或冷战之初的大包围以阻挡“共产主义”扩张的思路,“估计”美国人现在肯定已经放弃了。原因是“不现实”。照过路者看来,美国人最可能的军事战略,可能是通过若干 “军事地理的政治心理结点”进行“打桩”,以浓缩区域事务形成影响或牵引目标对象的着力点。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