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从胡兰成到《滚滚红尘》:为汉奸平反的背后

一九九○年十一月十日,汤臣影业公司在尖沙咀海城戏院放映文艺片《滚滚红尘》,招待全港文化界人士。接著,香港报纸 的娱乐版出现了百多篇给《滚》片捧场的文章。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其中不外乎两类内容,其一是电影公司编发的宣传稿,按照广告商的安排,无论左中右报 章,都要照登如仪,除非那张报纸不想要电影院的广告订单;其二是该片编剧三毛(陈平)专程来港为滚片作宣传时对娱乐记者的演讲稿,其语句肉麻如「《齐瓦哥 医生》(按:俄国作家帕斯捷纳克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那样史诗式的电影」云云。以上宣传稿的收视率自然不如影评专栏,而专业影评人几乎全都拍案而起指责 《滚》片意识不良,善恶不分。香港的报纸容或有左中右之分,但在谴责《滚》片有违中华民族善良风俗、罔顾民族大义方面却显得不谋而合。


《滚滚红尘》是为汉奸翻案的始作俑者


那天的招待场是在上午,我出场时好像吃鸡汤面误食了一只苍蝇,愤懑之情郁结在胸中不吐不快,下午便伏案疾书投书港台 各报刊,诸如:明报月刊九一年一月号〈《滚滚红尘》与胡兰成〉、当代周刊一月十九日〈从《滚滚红尘》获奖看台湾媚日风气浓郁〉、开放月刊九○年十二月〈滚 滚红尘盖不住历史真相──金马奖的堕落〉、争鸣九○年十二月〈《滚滚红尘》引起台北尴尬〉、龙旗月刊〈影片《滚滚红尘》含意何在?〉、开放月刊九一年一月 〈红尘滚滚话台北──传统价值观的崩溃〉以及在九○年十一、十二月《香港时报》副刊连载三十多篇的《滚》片影评,总计五万余言。


消息传到台北,《滚》片的编剧三毛一改已往的宣传手法,矢口否认剧中男女主角以汪伪中宣部副部长与沦陷期间上海流行 作家张爱玲为模特儿,却又承认胡张爱情在她创作时「给予不少灵感」。该片导演、谤书《金陵春梦》作者严庆澍(唐人)之子严浩则埋怨香港影评家「看不懂这部 片子,完全是捕风捉影心态」,又指观众「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还以中共当局全力支援此片的拍摄来抵挡批评,言下之意:凡是中共支持的影片就是绝对正确 的。同一个严浩,十二月十二日在台北举办的观众座谈会上面临大量指摘时,竟情绪激动当众饮泣,且表示今后要慎拣剧本云。


在台湾批判汉奸,自然引起台独人士的敏感。九○年十二月初,台北新新闻周刊为了声援滚片,特别制作了三万余字、廿三 页的特辑〈滚滚红尘里的汉奸疑云〉,该刊总主笔王杏庆(南方朔)干脆否认「汉奸」这一名词的合理性,他说:「当土地已失,统治者又怎能说别人为 『奸』?」,并为胡兰成炮制了整整两版吹捧文字,说他不齿于华人社会只是因为他「在一个时代里太突出,太高太远,现在的尺度量不到他的高度」,然而连胡兰 成本人都供认「平生知己乃在敌人与妇人」之中。
更有甚者,连中华民国的政府官员都口没遮拦,行政院新闻局电影事业处处长官庆成公开对新新闻记者说,我的影评文章「极为空洞,全是八股文难以引述!」同一个官庆成在金马奖颁奖前后两次以公函向我表示「至为感谢」,这真是「官字两个口,咋说咋有理」。
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大屠杀五十三周年纪念日,这部鼓吹「作汉奸也无所谓」的影片竟荣获国家级的「金马奖」八个奖项。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