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

[卷一] 温庭筠和鱼玄机的师生恋
  
  
   第一个,我觉得还是应该谈温庭筠。不光是因为他是晚唐致力于填词的第一人,是“促使文人词走向成熟的词坛举擎”(见《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步高主编),更因为他是公认的“花间派”鼻祖,词坛“教父”。因为他的词极流丽,所以在《花间集》中排在第一(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世人把他和韦庄并称“温韦”。
  
   《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词最多,达66首。有人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可以这么说,从温庭筠开始,这种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小词”才逐渐被人重视起来。随后经过五代李后主等人的影响,到了宋代,达到高峰,成为举世瞩目的“宋词现象”。温庭筠对词,应该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一生坎坷 终身潦倒
  
  
   先看他的一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写得比较晦涩,相当难懂,甚至有人讥讽为“不通”。但如果看明白了,懂得他的意思,就会发现,温庭筠写得太好了。好在哪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上面这首《菩萨蛮》。
  
   你看他写的这个美丽的女子,“小山”是什么呢?是房屋后面那座不高的山吗?结合上下文来看,不是,温庭筠写的不是具体的、大自然意义上的“小山”。按照叶嘉莹先生的说法,“小山”的意思不是山眉,不是山枕(瓷枕),也不是头发的插梳,而是山屏,小山的形状,就是那种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一头的乌云、像乌云一样的鬓发,要掩盖雪一般洁白的香腮。懒得起床画蛾眉,但是,我还是起来弄了妆,尽管梳洗、打扮得有些迟了。清朝有个词评家叫陈廷焯,他曾经这样评价这两句词说: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感,溢于言表。(《白雨斋词话》卷一)。叶嘉莹先生这样解释说,她虽然“懒起画蛾眉”,是“梳洗迟”,但毕竟是画了。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毕竟还是要珍重爱惜自己美好的品质。不是说没有人欣赏,我就堕落了,我就败坏了,我就放弃了我自己,不是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的那些读书人的品格上的操守。
  
  
   “懒起画蛾眉”,“蛾眉”这个词,也是有寓意的,它较早出现在屈原的《离骚》里,“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意思是说,众多的女人嫉妒我、说我的坏话,就是因为我比她们漂亮。屈原用女人来比喻自己,说朝中官员是在嫉恨妒能,他们陷害我,就是因为我的品德、才干比他们好。
  
   画了蛾眉、弄了妆、梳洗完毕之后,这个闺中美人下一步做什么呢?就是开始“照花前后镜”,就是往头发上插朵花,然后干什么呢?照镜子,前面照完,后面照。前面的镜子和后面的镜子中的花面“交相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面镜子中有后面的反射,后面镜子中也有前面的反射。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个“帖”字,通“贴”,意思是贴绣。“罗”,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的花纹。“襦”(ru),是短袄。“金鹧鸪”,指罗袄上有金线贴绣成的鹧鸪图纹。这个美丽女子在“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之后,还嫌自己不够美,刚刚在罗襦上新贴了绣,绣的是什么花纹呢?是一对一对的金黄色的鹧鸪鸟图案。意思是说,这个美丽女子追求就是不孤独的、成双成对的理想,就像那双双成对的鹧鸪鸟一样。
  
   有个词评家叫张惠言,他对温庭筠的这首词评价很高,说他“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四句有“《离骚》之意”。王国维反对张惠言的说法,说温庭筠的《菩萨蛮》有什么微言大意?哪有什么比兴?张惠言这是在罗织。还有学者说得更难听,说温庭筠是什么人?他的为人怎么好给屈原比?不能的。温庭筠的操行、人品都不好,温庭筠根本不是一个像屈原那样有忠爱缠绵理想的人,“以为行行之飞卿,何足以仰企屈子。”(李冰若语)
  
   温庭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的为人遭到王国维、李冰若等人的批评呢?
  
   关于温庭筠,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旧唐书》、《新唐书》有一点,但不详细,很短。《旧唐书"温庭筠传》中说,温庭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说他懂音乐,熟悉管弦吹奏,专门写一些不正经的、香艳的词,不过是淫词艳曲而已。在为人方面呢,《新唐书"温大雅传"附庭筠传》里说温庭筠这个人“薄于行,无检幅”,也就是说他在生活作风上很不好,不守规矩,生活小节不好,为人不够检点,比较轻浮。晚唐以后的一些人在杂记、笔记里有过一些记载。基本上说他是个浪子,多次参加考试,就是不中,一生都没有考取进士。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考进士的心思,不再涉足考场。直到晚年才做了几天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官。在仕途上,温庭筠一生不得意,所以就写词来派遣和寄托。
  
   《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步高主编)对温庭筠的介绍大致如下:温庭筠 (约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排行十六。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种种记载表明,温庭筠这个人名气大,才华横溢,《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八叉手而八韵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手叉八次,这么短的功夫——比抽根烟的时间短多了,一首八韵诗就大功告成了。历史上有个人,是曹植吧?能七步成诗,对吧。无非是夸他文思敏捷,但真正论敏捷,“八叉手而八韵成”的温庭筠,恐怕再没有第二人了。所以,有人就送他一个外号叫“温八韵”。
  温庭筠的诗写得也不错,与李商隐齐名。温诗的特点是“清婉精丽”,他在《商山早行》诗中有这么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成为不巧的名句,流传至今。相传,宋代大儒欧阳修很赞赏这一联,钦佩不已,欧阳修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写出来之后,他才知道,这意境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温诗的原意。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祖师爷,但名声不好,经常出入歌楼妓馆、纵情声色,他还特别傲,处处以才子自居,这一点有点像宋代的柳永。温庭筠行为不检点,又经常写文章讽刺权贵,所以官员们很少有人喜欢他。温庭筠屡受排挤。他的一生到处漂泊。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不受羁束,纵酒放浪,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最终郁闷而死,晚景十分凄凉。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