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今注】
瓦合:作瓦,初成圆形,剖而为四则呈方,四瓦合又成圆。毁:破坏,改变,除去。这里是变化的意思。
【今译】
儒者有着广博的学识,仍不断地学习;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不得志独处之时,不会有不正当的行为;上达天理,明睿所照,率性不困。遵循以和为贵的礼仪,以忠信为美德,以和谐为法则。推举贤人而又能容纳众人,做到严肃方正与柔和圆转相结合。儒者的宽广胸怀有如上所说。
【今释】
博者,周以察物,观其会通。博学上达,洞澈万化之大原,昭察万理之宗极。明睿所照,故笃行而不困。孤陋寡闻,不足为学。博闻强记,徇物忘己,亦非正学。学有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向外求,今天的各类学科均是也。德性之知是内证,乃心之所得。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闻见之知当熔铸于德性之知之中,方能见得道一。惜当今之学以闻见之知充斥于世,以多闻多见为事,以记览杂博相高,以驰骋辨说为能,以批评攻难自贵。此皆胜心私见。真学问不只是学了许多知识便是,乃是要使人胸怀广大,情趣洒脱,高尚英伟,通智慧、道德、人生而为一。理必究其原,足以汇万殊之理,而有所归。《庄子》曰:“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今人之学以科学为宗,殊不知科学仅是研究物质运动之一法,不能识心证心,故堕于迷惘,戕贼自心而不自知。其道杂驳,其言也不中。《圆觉经》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此是不治之证。”
2007-1-16 22:42 回复
222.134.179.* 5楼
礼者,理也。朱子注:礼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法则。钱穆先生说:“礼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礼者,履也,接物处事之方法,万事之次序也。万象森严,各有礼法,然必汇归于和。
和者,融和会通之意,融众理而为一,谓之和。和乃凝聚力之极也。《中庸》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心具众理而应万事,物来而能应,事至而不惑,严肃方正与柔和圆转相结合,故发而皆中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儒者包通弘大,故能和。和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均衡静穆,变通万化,和多为一。变的是外在的世界,不变的是内在的心。和非调和,调和是同,是放弃个性,漫无准则,是刻板死寂的黑洞;和既有活泼张扬之个性表现,又有肃穆温厚之整体统一,乃照耀着人走向未来之太阳也。《古文尚书》说:“惟精惟一”,此精一就是熔铸了万物万事之理后的和谐统一。和乃是一种无一物不得其所,无一人不得其安的境界。有和之内心,才会有和谐之外部世界。《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未发之中,就是中正明觉之心,乃本心,即仁心,是人生来本具的德性。若一味地徇物外求,迷失在变幻莫测的外在世界中,本心不见矣。唯有以不变之心,方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人生事务。在心为仁,发而为情,行而为义。以仁义之心行事,自然中正和谐,顺乎人情,符合天地之理,即是中节,即是和。心若达到中和之境地,则四时行百物生,有天道地道人道在焉,遂此可达造化之极,无有无不有矣。和则能容,瓦合方圆,通幽极宏,井然有序。故礼之用,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自在其中矣。礼之以和为贵,故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