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一时的《收租院》
六4年的改馆给陈列馆带来了空前繁荣,每天接待游客数万多,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几盏特制的探照灯把展厅照得雪亮,连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也被惊动了,挎着照相机结队而来,让当地人大开眼界。
随着几十万册《地主庄园陈列馆》小册子的公开发行,纪录片《罪恶的地主庄园》在全国上映,《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专题文章:《不要忘记这个地方》。面对成绩,主管部门感受到的更多的还是危机感、紧迫感,于是《收租院》开始起步创作。
一九六五年五月,陈列馆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广汉县文化馆美工唐顺安,南充地区民间艺人姜全贵等人,组成《收租院》创作组。和制作蜡铸模型、《百罪图》、“水牢”的指导思想一样,《收租院》也是“阶级斗争为纲”,不同的是,《收租院》要把几千年来旧中国地主阶级的所有邪恶表现出来。
四个半月后的国庆期间,大型泥塑《收租院》正式对外开放。刘文彩收租现场一百一十八米空间布满了一百一十四个黄色雕像,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一条伸着长舌的恶狗旁站着一个汉子,他头戴草帽,身穿绸短衫,手执弹簧钢鞭,腰里挎着驳壳枪。他的对面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佃户,男的肩挑手推,女的背着竹篓,儿童替大人拉着鸡公车……,灰色的人流向收租院源源不断地涌去……
《收租院》一炮打响,成为江青样板戏之外,唯一得到“钦定”的当代文艺作品,不但全国各地纷纷复制,还出访到日本、阿尔巴尼亚、加拿大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