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人类还将面临更大灾难 精华 推荐

接上:
世界秩序场呼唤秩序统一(《秩序场》18)

来自宋卿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1662745


1487 年8 月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率领一只由3 条船组成的探险队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他们来到一个伸入海洋很远的地角,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之角"。后来被葡萄牙国王改名为"好望角"。由此连接东西方的新航路被打通,西方势力从此也就从非洲伸展到了亚洲。


1492 年8 月3 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经七十昼夜的航行,1492 年10 月12 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

这两个事件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世界的新纪元由此拉开帷幕,紧随其后爆发了寻找、抢占、瓜分殖民地的浪潮,世界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军事强国士兵的脚印。世界原有的利益关系格局被打破,历史上相对独立的多块秩序场相互发生了碰撞。

1840 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紧随其后的二战,标志着古中国秩序场已经开放和扩展了。无论情愿与否,中国和曾经遥远的西方国家建立起了越来越紧密的利益关系。在文化和经济领域,世界各大洲众多国家都相互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无论是以友好或不友好的方式。

秩序场内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紧密到令人窒息的程度。爆发于1914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我们提供了部分注解,当时的欧洲就像有人比喻的那样:众多枪手拥挤在同一节车厢里,彼此之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如果有谁不小心把手靠近了衣服口袋,大家就会马上去拔枪。

1914 年6 月28 日上午9 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 (当时仅19 岁)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1914 年7月23 奥国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1914 年7 月28 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 月30日俄罗斯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 月1 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8 月3 日,向法国宣战,8 月4 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向德国宣战。8 月6 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 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此后世界许多国家都陆续卷入了这起大规模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 月4 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 月11 日结束,持续时间长达4 年零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达30 多个,约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这个世界显得前所未有的狭小和拥挤,仿佛有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覆盖了所有角落,在某一点一个轻微的波动皆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各大洲之间,国与国之间关系如此紧密在人类发展史上还是头一次。曾几何时,发生在欧洲的战事还不为其他大洲的人们所熟知,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在西方人看来还相当遥远,东方世界对基督的伟大使命一无所知,同样西方世界也不知道东方有个主宰宇宙的如来佛祖。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的东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还不够深刻,那么仅仅时隔21 年后,迅猛的风暴让我们措手不及,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更多的人失去了家园,这就是灾难性的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的画面,极度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拷问着人们的良知!
人们首次意识到世界已经是一个整体,是通过对战争的理解而获得的。战争体现的是紧密的利益关系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江湖”,常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游离于这个“江湖”之外。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一样,尘封了数千年的大门被打开,纷纷投这个世界利益关系的江湖,也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

现在在一个国家内发生的事情,有可能使其他国家人们的利益受到影响。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因为安全、经济和价值观,战争的目的就是要获取利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经常发生的战争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利益关系空前的密切,条件互利关系像稠密的蜘蛛丝一样将世界各国的人们缠绕、牵连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利益整体。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更是日益显示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通过参股合作,兼并和资产重组,公司和企业这些经济实体的产权,国别的差异也越来越模糊不清,传统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掌控能力在下降,这也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一个原因。从经济领域看,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为密切,一个国家的粮食欠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粮食价格上涨,一个国家某一银行倒闭,会引发其它国家的经济混乱,甚至一个国家的政策改动会促使许多工作国家做出相应调整,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也可以导致某各产品滞销,新技术从而可能导致一些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等。

无论传统有多么的顽固,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经济也在不知不觉中从相对隔绝状态开始具有了世界性。经济行为作为人类社会最活跃的组成,渗透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国与国之间的不再是那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经济行为(也有偶发的、少量的贸易)。曾几何时,遥远的距离使世界各区域的政治和历史之间缺乏沟通,而现在,梅毒这种病毒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从美洲一直“跳”到上海,甚至正是这种有违民族和文化优越感的方式使美洲到处出现了混血人种。欧洲传入的疾病和残酷的殖民剥削使印地安人大批死亡。无论好与坏,事实是,跨大洲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了。

经济本身越来越具有世界性,从而变得越来越脆弱了。1973年石油短缺引起的经济危机虽然变换过多种形式,但始终未真正消除。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它的任何部分都受到整体的左右;同样,任何部分出现的动荡和变化也都会影响整体。例如,咖啡市价的下跌会促使哥伦比亚的农民去种植古柯,古柯种植又会促进全球范围的毒品加工与交易,以及在瑞士等国银行的洗钱活动。德国出现的增加工资百分之五的要求能够影响科特迪瓦的可可市价,从而导致整体经济活动全面放慢:第一步,增加工资的要求使中央银行限制现金数量并提高利率,因为它担心出现通货膨胀;第二步,法兰西银行采取同样的措施以避免酱流向德国,第三步,日本的资金投向德国;第四步,美国由于缺少资金便提高利率;第五步,全世界的消费都开始下降,经济活动也因此而放慢;第六步,按指数计算利率的第三世界国家不得不按高利率偿还借款;第七步,对不发达国家出口的需求减少,原料价格降低,科特迪瓦的可可也在其中。

这些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称之为经济全球一体化现象,进而有人意识到这个世界就象一个村落,谁家有事,全村都有反映,两家邻居闹纠纷,可能影响到多家的生活,必须有人出面调解。尽管不少人仍缺乏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尽管还存在片面的观点和主观的认识,但是有一种感觉在逐渐具体化。这种感觉便是:地球是一个整体,我们同属于这一地球;这种感觉正孕育着全球意识。“地球村”的发展虽然断断续续,但同时也在向多方面推进。

人类对世界的了解不断扩大,未知领域不断缩小。交通等发面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联系越来越方便。互联网、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再一次骤然缩短。电子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变得相互间更加了解了。

伴随着这些巨大的变化,利益困境也频繁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之间,原有的各传统秩序场发生交叉融合,秩序场的范围大大扩展了,覆盖了地球每一寸土地。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世界上的人们已建立了利益悠关的密切联系,诸多的利益困境不可避免注定要发生,而且确实发生了。正是条件互利的利益关系把世界上的所有人,结为一个整体——秩序场。

世界做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因此许多人存在一个错觉,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而事实和我们的错觉完全不同,各国仍处于原始、野蛮的丛林时代。虽然看上去有些规则,但国家靠拳头说话这一现实并没有丝毫改变。

马岛战争,英国和阿根廷的冲突任由两国自行解决,其他国家袖手旁观,这时的国际法并没有现实它的存在。美国对中东地区的介入明显也是同以色列站在一起的,同时也考虑石油的利益。拥有这两条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能说美国在为这个地区提供真正的秩序。在非洲,美国就根本是不存在的,美国没有兴趣、没有意愿防止这个地区大大小小的战争。 伊朗核问题又一次映证了这个世界的无序而不是有序。必须指出,核武器不扩散是符合世界整体利益的重大问题。因为核武器拥有的国家越多,核战争或核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人人一颗原子弹的世界,可能体现绝对的平等,但也注定这个世界最终毫无前途。

美国一直尝试维护全球秩序,但传统国家的身份注定其时刻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在代价和利益之间考量;我们也不难理解,以运动员的身份代理裁判,不会使世界真正的有秩序。人权干涉通常也是如此,它们一般是小规模的行动,代价微乎其微,无损一个大国的生存前景。没有国家难得愿意为保护别国人免遭暴行而抛洒热血和花费钱财。尽管美国曾在索马里进行干涉(1992 至1993 年),然而总共18名士兵丧命于1993年10 月一场交火,就足以使之撤出干预。然后是1994 年春美国拒绝在卢旺达干涉,当时胡图族正在对图西族进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有上百万人死去。制止这场大屠杀本来很容易,而且也无需消耗多少军力。然而也包括联合国在内选择不插手,至今仍招致许多人的指责。

任何时候,自己国家的利益都高于一切,每个传统国家只遵循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原则来行事。正是利益的法则决定了国家的行为(当然也有处于道义的行为,正如在人际间发生的)。和其他国家一样,美国的核心利益在国内,推行价值观其实处于次要地位,毕竟它多年来可以毫不困难地同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某些被认为是极不民主的国家长期共处。维护国际整体秩序更是次要,除非是直接威胁到其核心利益,只会量力而为,甚至可能撒手不管。这和秩序的内涵明显是两个概念。冲突、混乱和战争,以及诸多的越来越严重的利益困境,都揭示了这个世界的无秩序,而不是我们认为的有秩序。

没有人生来好战,母亲们从小告诫孩子们要与人为善,人性中并没有血腥暴力的成分。但是‘战争’却是有史以来我们最为熟悉的字眼,人类史更象是一部战争史。

在秩序场无序的情况下,战争就会取代秩序,战争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不自觉地通过强制来解决各国之间的利益困境,所以安全问题即便对强大国家来说,都是时刻要面对的问题。现在安全并不意味着将来安全。安全利益永远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平不是在人们想要和平的时候就会到来,战争之剑会时刻悬在人们头上。

国际政治不同于国内政治,国家内部有政府,有第三者强制,国际间则没有,各国之上不存在强大的第三者强制力。各国可以做出承诺,缔结条约,但没有任何更高权力保证遵守、惩罚背叛。无秩序本身就被认为是构成一种战争状态:其他手段失败时,武力便是最后手段——国家间争端的最终裁决者。

理解国际政治至关紧要的就是一国所做的事必将影响他国:对某些国家有利,可能就对其他国家有害;一国渴求的,可能正是他国需要的;一国认为自己应得的,另一国可能就感到了威胁;一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可以被他国采取的反措施搞得全无用处。

保守的现实主义者想象了一个“狗咬狗”的国际政治世界,在其中权势和恐惧支配大国间的互动,大国或其代理人之间的战争或战争威胁是国际关系的常在特性。 当有人问法兰西斯一世哪些分歧导致了他与查理五世的接连不断的战争时,他回答说:“没有任何歧异,我们完全一致。我俩都想控制意大利!”

如果国家不能通过计谋、讹诈、贿赂或威胁获取它们想望的东西,它们就可能诉诸战争。战争通常确实发生在某人想要战争的时候。战争也可以在无人想要战争的时候发生。

均势的思想很早就有,即国家之间力量均衡可以防止战争。早期的英国处于安全的考虑,对欧洲的政策核心是抵制强大国家的出现,或两个有实力国家的结盟,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战争并不经常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发生,对自己实力的误判、强烈的利益诱惑、激愤情绪控制下的报复行为,严重的国内问题,鱼死网破的决心,都可能使战争发生。

多级的世界的主张是均势思想的延续,更多不是处于安全的考虑,而是处于利益的公平。追求均势经常要建立联盟,联盟的一个危险是撒手不管,即盟国不履行联盟的义务。对于联盟领袖来说,另一个危险是掉进陷阱,即被鲁莽的小盟国拉进冲突之中。如果一个国家不履行保证别国的盟友义务,导致将来可信度下降同样是一个威胁。盟国之间的战争很普遍,比通常偶然发生战争的频度要高3 倍,超过25%的联盟伙伴最终会互相打起来。很显然,联盟并非国家之间和平关系的保证。

现实的世界目前是霸权主导,多级并存的状态。单极霸权不是思想而是部分现实,被认为也是一种和平途径。但是霸权(顾名思义)不能提供公平,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是利益困境关系中身份普通的利益体,无法构建真正的秩序。以霸权为格局的世界,本质上仍是一个无秩序的世界。霸权国家以运动员的身份兼任裁判,在这个利益的运动会上竞赛,无法指望它能够为我们带来公平的秩序。象罗素所言:“我们不应试图以使人驯服和胆怯创立起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应以鼓励人们的勇敢、冒险和无所畏惧来创立......” 。 国家不平等就无法谈到人权平等,这是问题的本质。美国既然不是帝国,那就决定了它必定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孤立主义。就现实而言,孤立主义或许符合其本国利益,直到事态恶化为止。(未完待续)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