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有关中秋

有关中秋

中秋溯源
  中秋缘起,茫茫岁月;寻根溯源,遗风婆娑。或许中秋与明月无关,或许中秋与月亮巧合;或许中秋源于先民尊月之崇拜;或许中秋凝结农耕收获之喜悦。或许中秋之风俗涓涓汇聚于历史长河。
  中秋起源,一说秋社。周云锦、何湘妃合撰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季节,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
  中秋起源,一说尊月。徐杰舜、陈顺宣合著的《中国的风俗》一书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
  中秋起源,两全其说。中秋之名源于历法,秋季三月,八月居中,中者为次,亦称 “仲秋”,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之为“中秋”。中秋喜悦欢庆之风或许源于秋社;中秋赏月之风或许源于尊月;中秋思念亲人企盼团圆之情,或许蕴涵人间冷暖之采撷。美丽中秋之夜,欢乐与忧伤何其多。
  阴晴圆缺古今同,悲欢离合缠绵歌。
  遥望夜空团圆影,追忆晓月方寸奢。

中秋传说
  中秋之夜,纷繁传说;美好愿望,善良寄托。月宫有美丽嫦娥,中秋有美丽夜色;美丽夜晚总有梦幻,于是,婀娜皎洁之明月,人间少闻之仙曲,渴望安宁之故事,融入美丽之中秋佳节。
  无盐拜月,月光婀娜。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就虔诚拜月,随年龄之增长,相貌渐有所变,并以超群品德入选王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无盐依然虔诚拜月,君王于美丽月光之下,觉得她美丽出众,遂后立为王后。从此,中秋之夜,女子拜月,企盼美丽,希冀嫦娥。
  玄宗神游,霓裳仙乐。《唐逸史》记载之传说,唐玄宗与申天师于鸿都中秋望月,突发奇想,乃命天师作法,步上青云,漫游月?m,因守卫深严无法进入,但闻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婉转动人。玄宗默记于心。日后录曲编舞,此曲即为人间难得之“霓裳羽衣曲”。
  太祖兴明,反抗暴政。元朝末年,民不聊生,汉民尤甚。传说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以字条夹于月饼之中,互赠月饼传递消息,约定八月十五日起事。后终于推翻元朝,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或许人们吃月饼、庆中秋,包含推翻残暴统治之喜悦。
  浪漫故事莫须有,美好愿望为寄托。
  民间口碑不寻常,世上连绵亦传说。

中秋古风
  上古中秋,农耕祭祀;唐宋之后,风俗繁盛。夏商两周之月,威严神圣;秦汉魏晋之月,依然如故;唐宋以降之月,窈窕多情。原本祭月尊月之严肃礼制,演化为拜月赏月之轻松欢庆。
  唐宋中秋,民风渐兴。或许唐代官方未曾将中秋定为节日,而民间已流行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雅兴。宋代城市繁荣,中秋民风渐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之前,街市弥漫节日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彩楼。市人争购果品。是夜,登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
  元明中秋,民风大盛。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中秋习俗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及至明朝赏月之风极其盛行。《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明人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张岱《虎邱中秋夜》更有极其风雅记述:“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走空之辈,无不麟集。”中秋之夜,三教九流,普天同庆。
  清朝中秋,满汉交融。满族入主中原,风俗汉化亦有翻新。明代拜月之“月光纸”,清代称之“月光马儿”。《燕京岁时记》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月光马颜色金碧辉煌,人皆争购,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至于明代祭月之泥兔,至清代制作日趋精致且花样繁多,其功能已转变为儿童之中秋玩具。
  天上明月依如顾,人间中秋迥然同。
  勾栏酒肆月光下,演绎纷繁多姿情。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