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胡适口述自传》(边读边聊)

2007年11月9日
这本书很大的一个特点便是注释与正文的篇幅不相上下,因为胡适在叙述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说的并不是那么的清楚和详细,并且,为了能够让外国人容易理解,胡适还对一些中国约定俗成的词语做了一些变通,例如,他把“无徽不成镇”解释为如果没有徽州人这个地方就只是个小村庄,徽州人来了,做起生意来,这个地方才会繁盛起来,就会从村庄变为城镇。唐德刚在【注二】当中对胡适的说法做了一个澄清,这“无徽不成镇”的本意是指在徽州人中经商的很普遍而已,但为了外国人更容易理解,“所以胡氏就决定做上项简单明了,但是并不十分正确的解释”。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来,不同系统的文化之间在交流时常常会存在很多的障碍,即使如胡适这样精通中西文化的专家,在想西方介绍一些“中国味”很浓的问题上,也只能稍加改动以适应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在第一章“故乡和家庭”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人在对待祖宗和故乡的事情上是如何的坚持。同一个老祖宗的是“同族”,如果没有血缘关系,但姓氏相同的,也可攀上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不管怎样也要拉上点“亲戚”关系。而籍贯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拉帮结派的工具,大到省,小到村,在全国则问你是哪个省的,在省内则问你是哪个市的,以此类推,地区名称甚至可以代表人的好坏,不可否认,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每个地区的人常常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类似于“洪洞县中无好人”的判断方法则是大错而特错。

唐德刚在【注四】中分析说,这种“‘读书人’一碰头便要叙乡里、攀宗亲、谈祖籍”的习惯,“是我国几千年来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途中的一种社会心理上的后遗症。这个传统在一个流动性极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里,是很难保留下去的。”现在的年轻人在这方面已经不是那么重视这些东西了,但也要看具体的情况,在中国这个“人情”盛行的国家里,同乡、同族依然会在很多时候给人带来一些便利,比如说获得更好的升迁机会等等,在我看来,只要“人情”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市场,那攀宗亲、谈祖籍的传统就不会消失。

当然,对宗族观念的重视也有一二优点,就拿修族谱来说吧,在保留家族资料的方面还是很有意义的,那我自己来说,我们这一枝在老家的族谱上只修到我父亲那一辈,到了我这一代,在起名字的时候没有按照辈份来排,也就没有再上谱。再下去几代,估计他们不会知道自己的太爷爷是谁了吧。而一个家族的记忆,尤其是普通家庭,每隔三四代就会形成一个断层,我们每个人都将会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再被人记起。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