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武林:
说到门派传承,也要交待一件事。在找陈老师之前 ,我专门在网上查了一下陈老师的资料,看到搜狐有一篇采访陈老师的稿件,标题是“武当名侠张松溪绝技重现 继承人陈太平文武兼修”,以为陈老师长得肯定文质彬彬,一定很有文化,看到陈老师,才知道自己想错了。陈老师很朴实,讲话生怕别人听不懂。
当时,我又向陈老师问起松溪门的事,而且自己也查阅了关于松溪门的资料。陈老师讲得很实在。很有趣。贴上来给大家看。
-------------------------------------------------------------------------------------------------------------------
武当松溪派
张松溪到底是不是张三丰的弟子?大家还在争议,其实大可不必,看功夫嘛,只要功夫好,管他谁的弟子。我就实话实说了,搞这些争论的人,大都是文化人,有时间啊。我在乡下时,曾看到过搞扶乩的人与张三丰唱和,说得有头有尾的。那学术界又说没有张三丰这个人,搞不清楚了嘛。我小时也问过师傅这个问题,师傅说有呀,“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给的就是张三丰……”你说是真实的还是假的?我认为,大家信,就是真实的,而且信这个也没有坏处。当年刘邦与项羽争天下,项羽抓了刘邦的爸爸,扬言说要把老太爷煮了。刘邦听了,说:“我和项羽是拜把子的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他的父亲,如果他要煮他的父亲,可以分我一杯羹啊。”这不是原话,是大意,太史公写得原话比这个要好得多。不过,谁能说明白,太史公当时又不在场,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
黄宗羲先生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里有一段介绍:“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张松溪传叶近泉,叶近泉五个弟子:孙继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黄百家传王宗岳等人。我们这一支就是从王宗岳下来的。我怎么知道?我师傅听他祖父说的。你说说,我师爷的话,我能不相信吗?呵,这些是闲话,当然主要还是武功的传承,本门内传承的 “五字诀”跟史书上记载的完全一致,这就可以证明我师爷的话是真实的。
我师爷周继兴是江西泰和县人,由于家境比较富裕,年轻时接触的武林界朋友甚多,并在当地颇有声名。周继兴老前辈在十九世纪五十代年(周师所讲是咸丰年间),与陕西临潼周乃斌老前辈共访武当,在武当研修了数年,后下山再访少林。周继兴老前辈一生都在不断的游历,从事武术的学习、探讨、研究,后来回江西泰和县定居,以其武技广授乡里。我师傅是隔代学的家传武功。
武当太极拳原本十路一百零八式,拳法严紧,功法及训练方法有独到之处。我通过朋友介绍初次见周老师之时说明了来意,周老师让我把原来的所学练了一下,便答应传授我武当太极拳,但是有一个要求:教我一套武当如意桩,达到要求之后再传授。这套桩法是四平马步,要求一次站四个小时零二十分钟,非常吃工夫。我当时真有些打退堂鼓,后来咬了咬牙,坚持了两个月时间,虽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但是勉强过了关。当时有些不太理解老师的做法,周老师说:“想学拳的人很多,大多数缺乏毅力,他们根本就练不出来,何必给他们费劲。这个桩法就是试金石。”后来随着学习逐渐深入,我发现传统武当太极拳与当今流行的武当太极拳的不同之处,充分体会到“拳不打功”之说。虽然周老师也教拳法,但不是十分注重拳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跟他分别之时、也是最后一次见他时,他说的话:“不要在套路上下工夫,意义不大,功在拳外。” 拳法应该注重什么?一切应从实战和养生出发,针对训练方能有所成就。
我师傅70多岁的时候,尚能够双臂平伸,各挂一个成年人,其身体状态远远超越常人。我们练武时,师傅先教一套武当如意桩,一套全部练下来四个小时左右。桩法达标后才开始习练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训练太极球。我师傅让人用生铁铸造几个太极球,球体中空,但重达六七十斤,随着功夫的进展,逐渐地往里面添加东西,增加重量。然后再进行推手、武当剑和太极拳的对练,逐步进行技击的训练。你问我师傅自己怎么练呀,告诉你吧,当年他老人家用的太极球是生铁铸成。
武当松溪派有一门奇技——字门拳法,把拳法的修为与书法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以拳行字义、以字助拳。我师傅写的字好,我不行。他送给我一幅字,每次看时,我心里都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