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人类还将面临更大灾难 精华 推荐

接上:

世界秩序场呼唤秩序统一

  促进发展往往是每个国家的第一国策,欠发达国家需要追赶,发达国家需要保持相对优势。这是一场无休止的发展竞赛,而在这次竞赛中,经济的自由市场方式明显超越了计划方式,迫使各国放弃国内经济公平这一理念进行国际角逐。

  发展竞赛引起了不良后果,那就是过度发展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最终体现为技术进步而不是简单的财富和经济增长。看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显然不能直接用经济总量来衡量,用现代机械和牛同样耕种10亩地,虽然经济总量相同而发展程度显然不同。“落后就会挨打”指的是发展水平而不是GDP。但是,欠发达国家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来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必经之路。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副产品是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过剩的工业和生活垃圾以及严重的空气、土地、水源、海洋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与安全、冲突、战争升级的危险互相影响。因对稀缺资源(能源)需求而造成的冲突日益加强,相互依赖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会引发各种冲突。政治压力可能会在生态系统崩溃之前就导致一场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1914年与当代的某些相信之处令人不安。我们又处在一个资源日益短缺的时期。这种短缺产生的政治、经济后果日益让人担忧。现代工业经济发展要求保证能获得重要原料,如石油。短缺(上游水源污染,淡水短缺)可能成为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因人口过剩或环境灾害千万的难民潮也可以成为原因之一。环境破坏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灾难,同时还要被发达国家瓜分他们的剩余财富份额。一个国家可能蒙受他国造成的环境灾难(或至少认为他国有一定责任),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诉诸武力。

  没有第三者强制的世界,基本形态就是混乱和战争,和平只能是夹在两次战争之间的平静。无法消除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现在公共事务(公共物品)问题出现在了国际上。由于相互依赖,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益需要采取团体行动来实现:货币政策、贸易、军事联盟或其他安全事宜,如核武器的不扩散问题。增加新的参与者不会减弱这些特性,也很难将任何一个国家置于国际事务之外。

  但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可能出现免费搭车的国家。从长远看,这不是他们的自身利益,因为所期望的好处,例如清洁的河道,可能因此而无法实现。如果需要治理一条国际河流,所有国家都等待别国去干事,希望只受益而不付出,这条河就永远得不到治理。河流是供给共享的,并无排他性,沿河国家都得益于清洁的河水(正如由于一国或多国的缘故,水受到污染而使所有国家受害一样)。这里,免费搭车阻碍清洁的河水这一好处的获得,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与公地情况有关的商品被称为公用资源。它们是不属于某一特定国家,不受某一国家主权控制或管辖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包括:深海海底、公海及公海渔业资源、外层空间、大气层(包括臭氧层)、二氧化碳平衡和广播用电磁频谱等等。

  许多人把地球上存在的自然资源,甚至某些国内的资源(如亚马孙雨林)。称为“全地球公地”。这类例子很多,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不可再生能源。但是谁拥有或管辖这些资源?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用光的时候。这个问题与公地的悲剧联系紧密。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耕地和石油、煤、天然气、森林等能源资源,也是世界污染的基本因素,如空气和水的污染,对公用资源的破坏,如对臭氧层、动物、鱼类、森林表土的破坏。

  世界本身就是个全球性公地。按哈丁的见解,处于世界公地的所有国家,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毁灭这个公地。地球是一个单一有限的星球,它的资源总有一天要消耗殆尽的。

  发展问题是穷国与富国之间的一个主要问题,强国必定会继续工业化,保持其强国地位。同样,欠发达国家必须把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当成主要目标。因此,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需要资源,需求正日益扩大,而不是缩小。而这些资源都来自便于公地。按指数增长率消耗有限资源会使资源日益枯竭。过度消耗使海洋中鲸和鱼类的数量锐减(日本和俄罗斯应对此负主要责任)。在20世纪中期,蓝鲸、脊美鲸和剑头鲸有几十万头;自80年代后期以来,已下降到8000头以下。在40年代,全球捕鱼量为2000万吨,到70年代上升到7000万吨。在这期间,世界渔船数量增加了4倍。由于过度捕捞,许多鱼种已濒临灭绝。许多工作海域受到污染,鱼类无法生存。鱼类和海洋生物还受到局部污染的威胁,例如油船漏油。渔业问题是公地悲剧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处理资源消费、人口和污染问题时,必须放弃单独的、短期的国内政策,考虑长期的、集体的方案,以便在保护全球公地和获得各种公共物品方面进行合作。最大的困难仍然各个国家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使合作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最典型的例子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谈判。

  为了求发展,欠发达国家需要大量资源、能源、资本和援助。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将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将产生大量污染。他们的共同观点是发达国家试图让他们处于欠发达的、新殖民主义的和从属的状态中,这在西方反对海洋法的采矿和财富分享条款中得到了证明。

  在1982年人均收入低于2000美元的国家(大部分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寿命在40和65岁之间浮动,最穷困国家的寿命更低。在图的下端(1000美元以下),曲线表明了这样的关系:人均收入每增加50美元,寿命增加1岁;图形右侧,从3000美元开始向上,坡度变得很平坦,增幅为1000美元才使寿命增加1岁。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图中未示出),曲线坡度更平,说明在高的收入水平上,收入和寿命之间差不多没有什么关系。

  这一模式表明,穷国健康和生活条件的主要改善,并不要求富国人民作出重大牺牲。少量收入从富国转移到穷国对穷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将资源转移到穷国,其收益比在富国人均寿命上所付出的代价要大100倍。放弃增加奢侈品,或削减冷战后的军事预算,所付出的代价并不那么大。在穷国,2美元能支付某种疾病的接种费用;而在富国,2美元只是精神病医生一分钟的咨询费。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主要问题之一,人口的增长规律是按照指数方式增长。人口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94年,第三次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共有179个国家参与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为期20年的《行动纲领》。会议期间,与会各国达成了以下共识:人口过速增长和生育率过高必然阻碍经济发展,故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以利于人口计划的实施。会议要求世界各国在2000年前每年共筹集170亿美元资金,专门用于人口和生殖健康计划,并希望在2015年前将筹资数额增加到每年210亿美元。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世界人口数量已经从1950年的25亿和1980年的44亿猛增到2000年的60多亿。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增加到2025年的80亿和2050年93亿,预计全球人口能稳定在105或110亿左右。而未来的几乎所有人口增长均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为此未来世界不得不养活另外的50亿人。

  没有强制力的呼吁见效甚微,各行其是的状况依然如故。没有国家在自身利益和全球整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来放弃自家的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依然是准则。秩序体现的是一个服从整体利益的对每一个成员都一视同仁的平等的规则,及其身后统一的强制力。我们的地球世界既缺乏完善的规则又缺乏统一的强制力,这就是我们的麻烦所在。

  1985年美国美国政府的一项调查估计,按照1985年时的水消耗速度和已知储量的5倍计算,锡可使用53年,铅为72年,铁矿为149年。在今后的20年里,假定现有的能源消耗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世界能源消耗估计将增加50%。比照现有探明的世界储量和1992年的生产速度,预测石油生产可延续45年。十分明显,世界石油将有一天被用完。如无特别的替代品代替石油,石油价格将变得非常昂贵。如果主要通过提高成本来扩大扩大,其出路令人担忧。来自95个国家的1360位科学家在英国《卫报》上联合发表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由世界银行首席科学家、白宫前科学顾问罗伯特?沃特森组织起草的。报告说,湿地、森林、草原、河口、产鱼丰富的海域等自然资源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空气和水源,同时保证了营养物质的循环。然而,这些资源却被“不可挽回地损坏”。这个事实无论对于人类本身,抑或地球上其它1000万生物来说,都是个巨大的“风险”。“人类的活动给地球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太大了。生态系统还能否支持未来人类的生存活动?这个问题再也没有想当然的肯定答案了。”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居住,使用着各种高级的科技设备,似乎离大自然很遥远了,但科学家们在报告中警告说,大自然并不只是人们周末度假时才需要的东西,保护自然环境也不是仅靠“花钱”就能做到的。“忽视大自然赋予全球60亿人的巨大‘价值’非常危险,我们可以居住在远离大自然的地方,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是完全依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服务’才得以生存下去的。”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公布的有关地球生态系统状况的报告对全球,尤其是西方工业国家的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状况发出了警告。报告指出,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超出了地球能够再生资源能力的20%。通过对几百种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生存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发现,1970年至2000年,地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35%。

  人类现在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超出了地球能够再生资源能力的20%,在1970年到2000年间陆地、淡水和海洋物种减少了40%。自然保护专家认为,人类应该对野生动物减少和部分物种灭绝现象负责。与此同时,世界正面临巨大的能源短缺。1961年~2001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了7倍,其后果是气候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显著。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德国项目负责人彼得?普罗科施说,如果每个人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像美国人、德国人或者法国人那样多的话,那么我们还得需要差不多3个新地球才能生存。人类现在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超出了地球能够再生资源能力的20%,在1970年到2000年间陆地、淡水和海洋物种减少了40%。

  地球上的空气是有限的,空气总重量的95%集中在地面上12公里范围内的薄层里。地球周围空气的总重量约为6000万吨,但是和粮食一样,我们时刻必须吸入空气才能生活,空气对我们至关重要,是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核心利益。但是,正是国际间无秩序下利益困境的缘故,发展竞赛导致空气质量日益恶化,恶劣的空气引发了人们的深深忧虑和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人类使用的空气量很大。据统计,仅日本的一亿多人口每天呼吸就需要150万吨;美国仅燃料燃烧所耗用的空气一年就有180万吨左右。由于工业发展、人口增加、森林砍伐等原因,使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上升。据测定,80年代温室气体的增长率:二氧化碳0.5%、甲烷0.9%、氯氟烃4.5%。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就是指温室气体急剧增加的现象。全球大气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是:气候变暖(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提高2~3℃,灾害性天气和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平流层臭氧层变薄(地球生物的保护层受到伤害)、陆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产生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死亡;酸雨还可遏制森林生长,甚至导致森林死亡)。

  水质污染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环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

  全世界已有约一千一百万己知化学物,同时,每年还有约一千种新的化学物进入市场。这些化学物在制造、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常常危害环境和生态。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达3亿到4亿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很大的干扰和危害,因而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早期的新传统主义者指出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它导致的困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之一就是发展经济,然而保持经济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继续增长就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能源,造成更多的污染。例如,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1950年,只有10%的全球二氧化碳是由发展中国家释放的;1985年上升到16%。到2020年,将会上升到50%。世界观察研究所提出来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令人沮丧的悖论”:“努力改善生活水准本身就在威胁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进步这个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它追求的结果是不可容忍的。”

  发展竞赛导致持续增加使用不可再生燃料,生产化学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都提高全球污染的程度。燃烧矿物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化硫、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和固体粒子。这些化合物都会进入水和空气中。其中有些物质会产生酸雨。它们进入土壤之中后,使生活在污染区的动物,这是危害性最大的污染。

  核电厂最可怕、最危险的问题是发生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它向核电厂周围的生态环境中排放了许多放射性元素。如何处理核电厂产生的放射性废弃物是另一个困难的问题。许多国家都没建立起安全的处理场地和方法。

  污染不但可能给动物、植物和人类生活造成不便,而且可能对动植物和人类构成危险。它还会破坏宝贵的粮食和水资源,使地球有限的资源成为废物。《增长的极限》一书对污染问题提出了四点看法:

  1、几中已具规模的长期污染似乎是按指数增长,要比人口增长速度快得多。

  2、不知道污染增长曲线的上限是多少。

  3、生态环境污染的自然时滞增加了低估必要控制措施,促使污染达到最高限度的可能性。

  4、许多工作污染物分布是全球性的,其恶果远远超出污染物产生地的地理范围。

  整个生态系统污染物的广度,也表明了全球性的相互依赖。例如,工业化国家散布在空气中的铅,已经在格凌兰冰帽下发现。在一直生活在大西洋地区的鲸鱼体内,已发现了大量的DDT沉积物。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特别是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产生了温室将效应,使热量滞留在大气中。在今后50年内,将使世界温度上升1.5—4.5℃(相当于2.7—8.1℉);这一影响将集中于高纬度地区(每十纬度温度增加一度)。气候将变化反常,不可预测:森林向极地方向移动;大陆中部的干旱区将扩大,加大谷物种植的成本;冰帽融化,海面升高,淹没地势低的沿海地区。有些地区(例如北美)受的有害影响大于另一些地区(例如俄罗斯)。尽管细节上有所差异,科学家们在总体上认同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但他们在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上意见分岐。人类将被要求节约能源,或重视核能的发展。

  臭氧问题因全球变暖和亚马孙雨林受到破坏而复杂化了。为了商业发展的利益和安置由于南美洲人口爆炸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的新农民,大片森林已经或正在被毁。据估计,热带森林原来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6%,现在只有7%。这也表示全部生物总量的减少,生物品种的减少和整个生态群落的减少。毁林耕种,一方面砍倒了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另一方面新建工厂放出的化合物可能比臭氧问题更糟糕。现在的局势是,国家决策引起了全球污染问题,而在国家层次却无力解决污染问题。国际合作的有限性和理论上的不可能,前面的共地悲剧理论已经做了详尽的解释。污染是一种全球集体“不幸”的明证,个别国家无法避免它国产生的污染,个别国家的行动无法提供清洁的环境这一公共物品。污染导致的生态危难显现出了超越国家的和全球化的性质。

  整个世界的全球性问题,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毒化了垃圾场的微生物,使重要的生命循环遭到破坏;同温层的臭氧层受到蚕食,南极出现了臭氧空洞,而对流层(大气层最低的部分)聚积了过多的臭氧。

  生态意识明确认识到威胁世界的全球性问题。正如让—玛丽?佩尔特(Jean-MariePelt)所说:“人类正在把地球机能的防御系统一个个破坏掉。”人们面对如此严重的困境,是否到了应该考虑一些结构性问题的时候了!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