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内经》可以看作是西汉医家在古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相关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基础上,对先秦及汉初的医学知识的总结。在其中可能会有全篇照抄的现象,所以有些篇幅中的文字、音韵、方言上接近于战国时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认为《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内经》有十八卷,当时的卷就是篇,果真 ..
《内经》中记述了: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养生和运气、预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学说和治未病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最大。
现代有许多人说中医的理论多是不科学的,已经无法指导现代的临床治疗。这是因为对中医不了解造成的,《内经》中有一段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晩乎!”仅凭这一段话《内经》就足以被称为不朽之作。正是在这种“治未病”(未病先防)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十分重视对预防医学的研究,从饮食、运动、药物到免疫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全人类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晋朝中医就有了免疫学思想的萌芽,在明清两代“种痘术”已经日臻成熟,并沿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在此方法的影响下西医发明了牛痘,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种痘术”则被誉为免疫学的鼻祖(后面将有详细介绍)。这一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医生所重视,尤其是国外的大腕西医,他们正沿着这条路大踏步前进。现代医学发现许多疾病的病因是人体基因造成的,如果改变基因,这些疾病就可能消失,这难道不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圣人所为吗?可惜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既不是中医,也不是中国的西医!
在《内经》出版前的欧洲出了一位名医——希泼克拉底,他被称为医学之父,他的誓言成为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宣言(当然要除去不给妇女打胎药这一句)。他提出的医学理论和《黄帝内经》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把世界上的物质分为空气、水、火和土四种元素很像中国的五行,甚至有人说这两个学说是孪生兄弟,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说真正明白什么是五行学说(具体在《中基篇》中再讲)。此外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肌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这四种体液组成的。疾病正是由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而体液的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似乎很像中医的调节阴阳平衡。看起来在这一时期,中、西医之间似乎是完全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贯通的。但实际上,中西医产生的一切分歧正是源于此,如果把医学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中西医这两个最茂盛的树枝正是从这时分叉的。
许多人指出学习中医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大影响。其实西医也是一样,它的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无论是传统的西医还是现代的西医。西方传统文化中对西医影响最深的应该就是原子论了!原子论起源于古希腊,这个理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基本属性是“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是毫无空隙的。虚空的性质是空旷,原子得以在其间活动,它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条件。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西医更注重微观的、单一的方面进行研究,总是希望能够找到单一的一种致病因素;单一的一种化学成分作为药物;单一的一种药物用于临床治疗。而中医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提出了整体观念,更多的在宏观的、综合的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整体,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局部,还要上升到整体水平,甚至要考虑到整个自然界的影响。现代医学甚至已经研究到夸克的水平;而中医则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将某一局部的症状和全身联系到一起,并扩展到整个自然界甚至是全宇宙。这是我能够找到的中西医之间最大的区别,大概也是唯一的区别!(具体内容将在《中基篇》中介绍)这也是为什么中、西医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几乎都停止了对解剖学的研究,西医碌碌无为,而中医却欣欣向荣的原因。而中医整体观念这一基础理论的确立恰恰是来自于《黄帝内经》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