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社区看到此文,特地转载到tom军参来
一、引言笔者并不懂得如何写历史,也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来描绘人物形象,揣测心理活动,但以我看来历史其实是用来谈而非用来写的,因为每个人眼中都有一段历史。因而本文是谈历史,而非写历史,议论居多而描述为少,较之故事体例似缺乏生动活力,但历 ..
二、民国历史中的配角
民国是中国激烈转型和变革的时期,这段历史与中国之前历史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国外势力左右着中国的局势。
在民国舞台上,主要的国外势力是日本,美国以及苏联。虽然最早打开中国国门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诸强,但是经历了一战风波后,诸强损失惨重,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打了折扣,日本,美国和苏联趁机成为了左右中国局势的最大力量。这三个国家无疑是民国历史中的出色配角。
将配角扮演到极致甚至还抢戏一度成为主角的日本是对中国现代史影响最大的国家,对于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老牌列强英法等国而言,中国只不过是远东的另一个市场而已,但对于日本,中国就是他们征服全球的战略基地。
北洋系就基本是日本扶持起来的,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的主要财政来源都是日本的借款,每次打仗他们基本都要求日本松松腰包,日本每次也都慷慨解囊——但不要以为日本是冤大头,日本借钱出去当然也会捞到不少好处,忍不了日本诸多条件的张作霖就死在了日本人的炸药里。但是经过北伐,北洋系完蛋了,日本的日子还得照过,所以他们不甘寂寞,在东北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政权。但是,一个东北还满足不了日本的胃口,日本还要整个中国,所以就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侵华战争,试图侵吞中国。
日本在中国的轨迹是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从编剧干到导演,到最后干脆自己上阵做演员,所以说把日本列为配角其实还是有些委屈了日本。
美国其实一开始在中国的地位并不咋地,最早还要求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小弟自从在一战发了一笔洋财,借着欧洲诸强饱受战争侵扰之际就开始在中国的舞台上逐渐增加戏份。等到蒋介石抛弃苏联,投入美国的怀抱,开始“中美合作”,美国正式确立了在中国的地位。和日本孜孜以求现实利益不同的是,美国更多的是追求战略利益,就跟美国目前在台湾问题中扮演的角色一样,更多时候美国是要做一个大哥,而不是直接越俎代庖。
所以美国在民国史上一直是一股幕后力量,对中国的影响也远不如日本来的直接,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美国在中国政局中的重量级地位。
比美国还追求长线利益的是苏联,因为无产阶级政权是世界政治中的异类,苏联需要寻找盟友,而近邻中国正好被他看上了。当时,孙中山的日子过的也是相当的苦闷,缺乏军事人才,没有自己的军队,北伐又没有钱,前一段重点培养的陈炯明居然还造反了,想想孙公的一辈子也真是不如意,就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所以苏联和孙中山的结合可以说是两情相悦,各取所需,苏联找到了盟友,孙中山也找到了友邦。促成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扶持蒋介石北伐,在那个年头,苏联可以说是中国土地上最大的赢家。可惜风云突变,蒋介石去了趟苏联之后,觉得苏联也非善类,早晚必有非份之想,居然在北伐即将胜利之时,换了个主子,连本来以为是铁板的汪精卫也不甘示弱,好像谁不清共,谁不跟苏联划清界限,谁就不配当国民党员。苏联这回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只能从国民党的热灶转烧*的冷灶,但是一开始还能控制的中共居然开了个遵义会议后就宣布自己要单干了,不想让第三国际瞎掺和了,自此,苏联在中国高级顾问的角色彻底划上句号。
一开始苏联对中国的事务可以说是强势介入,是一个有相当发言权的顾问,但是毕竟对中国缺乏了解和认识,这个角色最终也没干长,留下的也只是和中共的亲善关系,而跟蒋介石嘛,呵呵。
蒋介石和苏联的关系那是相当的扯淡,自己首先和苏联划清界限,忘恩负义,然后苏联展开报复,扣住他儿子迫使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一来一回算是有私仇。让蒋介石对苏联难以忍受的是,当年为了让苏联红军进军东北,蒋介石答应了苏联的一系列要求,包括苏联在东北的权益以及外蒙古的地位问题,但蒋介石也要求苏联放弃对*的支持,结果嘛,蒋介石是有苦说不出啊。所以,蒋介石一辈子最恨的国家就是苏联,本来印象就不好,加上国仇家恨,梁子结的那是相当的深。
以上三国是民国时期对中国政治影响最大的三个国家,当之无愧的主要配角,原来晚清时期的中国领土上的主要受益国纷纷淡出中国事务,而这三个国家则是越陷越深。洋人堪称是民国政治舞台上的头号配角。
那除了洋人,还有哪些配角呢?当然主要是一些思想界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但是他们的作用体现的比较隐性,不作为主要角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