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惊讶海地地震中国快速反应前所未有,美国不甘示弱

1月15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联合国维和士兵搬运尸体。新华网记者邢广利摄

“只能强制队员们轮休一小时”

1月,正值海地的夏季,持续的高温给救援工作增加了格外的难度。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的努力,却从未停歇。

由于我国救援队负责的联合国驻海地代表团总部大楼废墟的地理位置特殊,背靠山体,建筑物在半山腰上,让救援作业面变得相当狭窄,大型机械难以展开工作。废墟中垮塌的楼板只能经过切割后,再用唯一的一架吊车吊起。大量的挖掘工作只能依靠人的双手来完成。

手掌被锹镐等工具磨起水泡、红肿,长时间炎夏中的工作导致脱水——救援队队员们却无一放弃。在60小时不间断的搜救中,他们身体疲累,却精神高涨。

“考虑到身体的承受能力,现场指挥只能强制队员们轮休一小时,原地打个盹再继续奋战。”苗崇刚说。

目前,经过连续60个小时工作,救援队已完成联合国驻海地代表团总部大楼废墟搜救任务,下一步将根据联合国现场救援协调中心的安排,继续在海地其他灾区开展搜索营救行动。

“悲伤,却不能因悲伤而停止搜救”

“战友!我们接您回家1,一名头戴橙色头盔、身穿橙色工作服的救援队员眼中噙着泪花,手里举着这块牌子,白底黑字地写着队员们的心情,两个“感叹号”被重重标出——当地时间1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联海团总部大楼营救现场发掘出被埋同胞遗体后,救援队员和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面向遗体站成五列,举行了简短的现场默哀仪式,并致以三鞠躬。

当时已是凌晨3时,擦干泪水,忍住啜泣,救援人员继续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搜救遇难人员。

在找到这具遗体后,队员们又发现了属于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各一台,另有一只“中国制造”的鞋子。

这样的场景,让人怎能不伤心,怎能不落泪。然而,职业的素养让他们落泪却勇敢,伤心更坚强。

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张雪梅告诉记者,受灾民众中,老人和孩子外伤后严重感染的患者非常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十分心疼那些受伤的孩子。有一个在姐姐陪伴下来到医疗点的女孩有七八岁,头皮上有巴掌大的撕裂伤,志愿者给她做了简单缝合,但已严重感染的伤口满是血和脓。张雪梅给她做清创时,她疼得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但强忍着不肯哭出声来。

“那个坚强的女孩让我感动。”张雪梅说。

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离别,看到过数不清的感人场景,队员们说,他们仍然会心痛难过。但是,“悲伤,却不能因悲伤而停止搜救。”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