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释放全部日本战俘:外交大环境下的特殊决定

“1956年7月,我们乘坐'兴安丸'号回到京都舞鹤港,返回了阔别10多年的日本,我立即回到了宫崎县老家,当时父母和亲戚都在等我。”49年后,84岁高龄的高桥哲郎地回忆起当年回国时情节仍泪流满面。返乡一个月后,高桥回到了战前工作的贸易公司,从事国内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宽恕之花”开在中日之间

50多年来,这些被释放回到日本的侵华老兵,并没有忘记抚顺战俘管理所“那块再生之地”。对此,他们成立了“中归联”,并在日本埼玉县川越市建立了一座纪念馆--收藏300名日本老兵对战争暴行忏悔的文件资料。纪念馆门的左侧墙壁上镶着“中归联和平纪念馆”的牌子。

“中归联”成员大多是1956年从中国释放回国的日本老兵,最多时有1000多人,但健在者如今只剩几十人,“中归联”因此而解散,但承继中日友好事业的“抚顺奇迹继承会”随后成立。

日本老兵们并未忘记中国给予他们的善待。就读于大连医科大学的黑龙江姑娘孙颖,2007年东渡日本时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曾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的副岛进在1956年释放归国前,中国管教人员吴浩然送给了他一把牵牛花籽,“希望你再来中国时捧着鲜花,不要再拿着武器了。回到日本后,种些好看的花,建一个幸福的家吧。”

副岛回到日本后,就在院子里种下了这捧牵牛花籽,随后还将繁育出来的新花籽分给了邻居和朋友。2007年7月,年逾90岁的副岛进离开了人世,但牵牛花籽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孙颖受副岛进夫人之托,将一小把牵牛花籽带回了中国,“如果你要去抚顺,请把花籽带回去吧。”

“一端是中国人的博大胸襟、以德报怨,一端是日本战犯的改过自新。”孙颖说,听完副岛进的故事,“我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如今,副岛进生前出版的一本名为《宽恕之花》的画册,仍珍藏在埼玉县的“和平纪念馆”里。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