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毛泽东进驻北平落脚香山的隐秘内幕

毛泽东进驻北平落脚香山的隐秘内幕

文章摘自:《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
1949香山密档
西苑机场阅兵仪式结束后,在暮色中,毛泽东等五大书记来到了中共中央的新址——香山。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度过了在北平的第一个夜晚。经常爬香山的人都知道,“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寺东南的半山坡上。就在60年前,中共中央入驻香山后,以“双清别墅”为中心的“劳动大学”也开学了。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1949年3月5日,中国*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等人出席会议,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并作了报告。
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中共中央接下来的工作重心要开始转移了,由乡村转向城市。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明确提出,将定都北平。就是说,要进城了。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共中央要搬家了。这个“家”,是个什么规模?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机关工作人员,涉及到的人数先后就有5000多人,还有大量办公设备、文书档案、后勤器材等,要用近百辆卡车来运输。
在短期内将整个队伍迁驻敌情复杂的北平,对中共中央来说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警卫怎么安排?防空怎么部署?敌情怎么消除?什么样地方才能同时满足5000多人的工作和吃住呢?
其实,早在1949年年初,毛泽东就已经开始考虑建国和定都的问题,他考虑过好几个别的城市如西安、南京、哈尔滨等等,但都没有定夺。
一天,有一个人和毛泽东谈到这个话题。这次谈话后,毛泽东最终敲定了北平,什么样的人能给毛泽东这么大的决心呢?
此人是王稼祥。元旦刚过,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来看望毛泽东,二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交谈中,毛泽东突然问道:“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王稼祥听后先是一愣,随后他笑了,因为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过,有了想法;他说: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国界虽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安全问题;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在这几大备选城市中,北平最为适合。
对于这个回答,毛泽东颇有同感。就这样,北平,这个千年古都,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交谈中,恢复了都城的地位。但是进驻北平后,中央机关落脚何处呢?
中共中央当时共有几处备选:颐和园、香山、八大处和新北京。这几个地方主要集中在北平的西郊。1949年1月19日,中央授命直属机关供给部副部长范离和他的同事们,第一次前往北平考察。
范离一行到了北平之后,直奔北平的西郊(当时的西郊已经解放),并在西郊开始进行周密的调查。经实地考察,范离发现颐和园是旅游景点,如果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居住地,就得封园,这不太现实。而八大处和万寿路因为房屋不足,最终也被放弃了。
最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香山,并将这个情况向当时的北平市市长叶剑英汇报了。汇报以后,叶剑英就给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范离、刘达二同志侦察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地区的选择,以香山为适当,只需牵动一家就可基本解决。”
信里所说的“一家”,就是指当时的香山慈幼院。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范离等人最终选择香山呢?
香山林木繁茂、地理位置十分隐秘,而最高峰鬼见愁557米的海拔高度,也非常适合警卫部队安排防空部署。
中共中央迁驻北平后,工作重心也由乡村转向了城市,选择香山,可以说是中共中央由乡村到城市的一个标志。
叶剑英信中提到的香山慈幼院,是北洋政府时期开办的一所用来收养孤儿的学校,所以留有3000多间房屋。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中共中央庞大队伍的临时居住和办公。
1949年1月底,范离带着叶剑英的这封亲笔信离开北平,回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
1949年1月14日,经过29个小时激战,天津解放。天津解放后,一场和平谈判也在北平秘密开始。1月22日,这场秘密谈判有了结果,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签署了。
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