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漫谈民国政治史(转载) 精华 推荐

庚子之乱——坠入深渊     我们的回顾就从慈禧那段话开始,让慈禧充分认识到洋人的凶悍强势的事件是庚子年间的八国联军进京,史称庚子之乱。     以往满清和洋人打一般而言总是洋人先找事,然后大家就闹将起来,当然最后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就是满清跟洋人签个条约,道个歉,给点好处。但这回 ..
鸦片战争——一切噩梦的开端
  
   中国历史上,洋人的戏份其实一直都很少,因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物事应有竟有,不与洋人牵扯也可活的不错。我一直觉得其实很多时候愚昧和无知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使然,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近邻缺乏强敌,经济模式又是农耕式的自给自足。如果说西方国家的航海史是由于物资匮乏而被逼出去的话,那么中国缺乏向外扩张的野心也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经济对外界的需求可有可无。
  
   说到底,决定文化生态和生活习性的都是生存压力,草原游牧民族之所以勇武好斗,原因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逼得他们不得不如此,而中原的农耕民族之所以缺少尚武精神,原因就在于不错的生存环境不需要他们打打杀杀。所以,我现在一听到说要提倡尚武精神就要发笑,因为这种精神并不是提倡就能形成的,而是环境因素作用于生存文化上多年积累形成的一种气质,简单地说,并没有天生就是尚武的民族,所有尚武的民族都是被恶劣的生存环境逼出来的。
  
   但是,洋人并不会因为满清不愿意和他们掰扯就不来打交道的,资本嗜血的本性决定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必将成为资本扩张的落脚点,有时候并不是你去找事,而是事来找你。晚清时期中国和洋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尽管满清并不愿意跟异邦有什么往来,但是架不住洋人希望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生意啊。
  
   但是先行者英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跟中国人做生意实在是麻烦,因为中国人好像对他们的商品并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国内却对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青睐有加,结果生意是做了,但总是不合算,白银总是从英国国内流向中国。当时英国人还或多或少受着重商主义余毒的侵害,认为要想发财就必须对外输出商品,对内输入货币——尽管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早就写了——所以这样的贸易逆差让英国人无法接受,没有发财不说,还蚀了本。
  
   我觉得马克思实在是太英明了,他对资本本性的分析实在是入木三分,资本就是为了利润而不顾一切的恶魔,所以英国人想出了向中国人出售鸦片的毒招。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带来了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导火线就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鸦片的输入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不能坐视不管。
  英国人很生气啊,虽然他们现在还不知道满清的实力,但是为了利润他们可是无所畏惧的,于是,在不知道敌人状况的背景下,英国人要跟中国干架了。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了吧?英国人就是有那么股子狠劲,谁要敢不尊重他们的利润,他们就敢立马干架,天王老子他们也不怕!霸气就是在这种试探和胜利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他们越是能发觉自己牛逼,他们就越是无所顾忌,他们越是无所顾忌,他们就能变得更加牛逼,良性循环。
  
   最终的结果证明英国人恃勇斗狠的险招还真成了妙招,大概他们也没有想到满清居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他们还没怎么发力,满清大员们都赶紧带着老婆孩子以及家产辎重开溜了。英国人野兽凶猛?应该是被吓的,在此之前谁见过洋枪洋炮?当然,战争的进程确实是快了点,考虑到英国人只带过来4000多人,能在两年时间就兵临南京,攻陷东南沿海一带确实是比较的奇迹,当然,英国人确实有两把刷子是一方面,满清军事的无能也是另一方面。
  
   道光皇帝本来还沉浸在天朝大国轻松搞定蛮夷异邦的幻想中,结果发现错了榫了,这帮蛮夷确实很野蛮,同时他们也很强大,军事能力牛的一塌糊涂。事情一发生,满清就开始慌忙找替罪羊了,林则徐当然是最好的借口,所以撤了职了。然后,为了表示我们最诚挚的歉意,我们派遣大员奔赴南京去和英国人谈条件去了,于是在1942年七月二十四日,中国历史上象征意义极浓的《南京条约》签订,具体内容还得请诸位百度去,我就不说了。
  
   英国是国际强盗组织的老大,一般而言,他总是先为他的小弟们扫清道路,然后他的小弟们可以浑水摸鱼。果然,美国啊,法国啊,还有一些欧洲的小国都好像找到了香饽饽一样纷纷乘着军舰过来显摆——那时候估计清廷已经把军舰当成是上古神器(中国人的思维总是具有前溯性),见到军舰就吓得筛糠,我们的天朝大国只能一一跟他们谈,满足他们的条件。当老大最关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的小弟跟着自己混能有饭吃,英国人当然就是满足条件的老大。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噩梦的开端,从此洋人成为了满清的挥之不去的梦魇,天朝大国的梦开始破灭,中国人终于开始艰难的走上跟欧美接轨的道路了。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