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地震、地球内核南北振动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地震、地球内核南北振动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最近地震频发,又是黑子活动高峰年,突然想到地球地震的能量可能来在外部,度娘一下,果然有论文一篇,看看吧。
张焕志根据卫星测量数据,计算出内核振动的振幅为790m,振动方向在东经40.3o子午面内,振动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1.8’,内核振动中心距地球质心为3km左右,振动周期为29.8年[1]。任振球用内核振动解释位于40o E的东非大裂谷和印度洋西部海岭以及位于140o W的东太平洋海隆和夏威夷火山的地幔流上涌,由此造成地极29.8年波动与气候、地震、内核振动的对应关系[2]。




图1 太阳风压缩地磁场产生内磁尾





图2 月球在月圆时将穿过地球的磁层
http://it.hexun.com/2008-04-22/105459361.html


太阳辐射和太阳风使彗星产生彗尾、地磁场产生磁尾,通过对地磁场的压缩也会产生液核磁流体的背光偏移形成内磁尾以及内核的向光振动。太阳系轨道周期和地球轨道周期使地球内核振动具有1天、1月、1年、18.6年、29.8年周期,还有2、4、10、40、50000万年的南北方向振动周期以及1万多年和2亿多年的地核向心和离心振动周期[3-6]。

5亿年周期可能是大陆由石炭-二叠纪集中在南极变为第四纪集中在北极圈周围的激发因素,热心南偏形成的南北半球密度差异是南海北陆构造差别的成因[7]。2、4、10万年周期是内核振动激发地球内能释放的周期,与接收太阳辐射变化的相同周期一起,成为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相互转换的决定因素[3,8-12],表现出构造变化与气候变化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也体现在半年和一年周期中[11]。1万多年和2亿多年的向心与离心振动周期是加强和减弱核幔角动量交换周期,因而是地球内能释放与间歇周期。Heinrich事件以1万多年为周期,它与D/O事件的关系十分明显:每隔几次变暖的D/O事件(逐次相对变冷)就出现一次最冷的Heinrich事件,然后又有较暖的D/O事件,如此周而复始[13]。它与地球内能释放的1万年周期相对应。海底火山间歇性喷发是其原因,喷发导致大洋深部环流突变,喷发强度逐次变弱。可以对比的是,2亿多年的火山喷发周期与地球内能的2亿多年释放周期相对应,内核由向北半球偏移变为向南半球偏移,大陆由南半球漂移到北半球。白垩纪最大的太阳辐射量增强核幔角动量交换,激发超级热幔柱强烈喷发,形成巨大火成区。随着太阳系从远银心点向近银心点靠近,太阳辐射量接近最小值,热幔柱喷发强度也逐次减弱,海洋底层水和大气温度随之逐年变冷[6,14]。火山喷发周期加热海水的规律是共同的。

近期内核南北振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历史是:1.65~1.10万年前近日点从春分到夏至,内核向北半球偏移并在1.10万年前达到最大值,形成北半球内能释放高峰和北半球冰盖的最大量融化;在1.10~0.55万年前,近日点由夏至到秋分,内核回归地心,内能释放在0.55万年前达到最小值,北半球逐渐变冷,降水量也逐渐变少,这是0.55万年前毁灭性气候变化突袭撒哈拉的原因;0.55万年前到公元1250年近日点从秋分到冬至,内核向南半球偏移并在1250年达到最大值,形成南半球内能释放高峰,众多的海底扩张带加强了这一效应,这是中世纪暖期产生的原因;从1250年到6750年近日点由冬至到春分,内核回归地心,内能释放逐渐减弱,14~17世纪小冰期气候表现了这一趋势,变冷高峰将出现在6750年。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10万年周期)和黄赤交角变化(4万年周期)会强化这一作用。4万年后偏心率最小值将导致冰期降临[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