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一寸河山一寸血》解说词 精华 推荐

1900年,义和团事起,给了奄奄一息的清廷一记最后也是最沉重的打击。6月,在西太后的懿旨之下,义和团开始围攻使馆,痛宰洋人,一时人心大快,但却因 此捅下了更大的漏子。6月15日,八国联军一万八千余众陷大沽,七月拿下天津直逼紫禁城,吓得慈禧拖着光绪皇帝狼狈出奔。他们取道宣化、大同、太原,于 10月底逃到了西安。

    1901年9月7日签署《辛丑条约》,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分39年由关税中扣抵,如此连本带息总计起来约达十亿两之多,而当时清朝总岁入只不过八千八百万两而已。这件事还是李鸿章经手的,至此他已为清廷赔出了六亿八千又七十七万两白银,还不带利息。

    1997年,我们找到了当年拱卫京都的海上大门——大沽口,大沽炮台的旧址还在,它的外貌和油画里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时的模样相去不远,只是现在 荒芜多了。在指挥堡的堡顶上有几个人正在做工,听说是要把碉堡里的空隙填平,他们是要填平历史的伤口,还是浑然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很难想象,但可以肯 定的是,这个画面将是大沽炮台指挥所内景的最后镜头,从此,尘土将永远淹没掉激战当时一切可能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

    走在白河畔,踏过及膝的荒草,我们发现连接炮台与炮台之间的古战壕,顺着这一条线索找到了第二座炮台、第三座炮台,如此拼拼凑凑,终于凑出了当年国防第一线的布局蓝图。

    在山坡下,好不容易才找到几尊旧炮,裂的裂,断的断,任意地被弃置在那里,也许是功成身退了吧,但如此退法也未免凄凉了一些,由此令我们不禁想起巴黎军事博物馆里咸丰年间的大炮,相形之下,更显得中国人是如此的健忘。

    最完整的一尊旧炮是被丢在堡顶上的,仔细一看,赫然发现“1843”四个字,显然,《南京条约》过后,清廷大梦初醒,向国外购进了一批武器以加强国防,但 这些武器并没有救到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因为在《南京条约》后,我们陆陆续续共签下一千个以上不平等条约,丧失国土面积足有120个台湾这么大,赔偿黄金 达九亿余两,大清已经国不成国了。

    面对一堆破铜烂铁,竟然勾起这么一段沉痛的往事,也许过于善感了一些,但,这些又何尝不是后人对历史的应有感觉呢?

    1904年2月,在英、美资助下,日本对俄宣战,史称“日俄战争”。这一战足足打了一年七个月,但战场却在我们的国土之上。事后两国媾和,分的也是我们的资源。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日本赢得了这一场战争,使他们对华的侵略更具野心。

    史学家唐德刚教授从大和民族的性格来观察中日两国战争肇因,他说:
   “所谓日本民族,它比较单纯,他没有跟其他民族在一起共存亡、共生活的经验。它一旦出来,以很优秀的姿态出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变成了一个新的帝国主 义,结果它这个民族的优越感,讲一句英文吧,叫做racism。它这个种族主义就表现得特别厉害。它接受东方的,我们儒家(思想)的比较少,可能变成比西 方帝国主义更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

    1908年,在相去1868年起跑点整整四十年之后,慈禧跑不下去了,她历经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皇帝,于这一年的10月21日去世,比光绪皇帝多撑了 二十多个小时,临终还立了个宣统,年仅三岁,显然慈禧一点也不知道由于她的长寿带给中国老百姓多少不幸。事实上,在那段中华民族史上最黑暗的岁月中,我们 失去的还不只是一把把白花花的银子和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国家的主权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对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耻 辱,这便是后来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基本动力。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结合了武昌新军发动起义,总督瑞徵和新军统制张彪仓皇而逃,革命军攻克武昌,公推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革命成功了!后来,孙中山先生回忆武昌起义的往事时曾经说:
  “武昌的成功是非常意外的结果,最大的关键在瑞徵的惊逃。假如瑞徵未逃则张彪也不会逃。”

    言下之意,如果瑞徵不逃,武昌之役的结果还在未定之天。由此可见清朝260年国祚之覆亡固然是革命势力的胜利。而更是长期失政的结果。
这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助长了袁世凯走向专制的气焰。10月6日,他派军队包围了国会,强迫选举自己为第一任大总统。11月解散国民党,这一来等于消灭了国会。

    第二年,1914年5月,他终于撕毁了《民国临时约法》,中山先生的唯一寄望落了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到此也被掠夺一尽。但革命的火种并没有因此而熄灭。7月,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奋斗。

    这一年8月欧战爆发,日本随即对德宣战。所谓欧战,本来是在欧洲打的仗,但是日本的战场却在我们的山东。8月27日,第18师团登陆胶州湾,11月德军投降,青岛便跟着陷入了敌手。

    1915年元月,日本提出陷我国土于次殖民地的严苛条约“二十一条”。这是日本对袁继“满铁”建筑权后的第二次勒索。袁世凯深怕日本人的阻挠毁了他的皇帝美梦,于当年5月9日俯首签认卖国条约,这便是“五九国耻”。

    8月,由杨度一干人等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9月,袁世凯有模有样地率文武百官祭孔。12月,“国民会议”拥袁世凯为皇帝,准备第二年元旦登基,并改元“洪宪”。但是,他们忽视了全国的舆情。

    1915年12月,前云南都督蔡锷返滇,和唐继尧共组护国军,分两路北上讨袁,各省纷纷响应。1916年3月,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连忙取消帝制,本来还想保住总统职位的,但是护国军不肯妥协,袁世凯这一急,突然尿毒病发,于6月6日一命呜呼,年58岁。

    问题是,袁世凯的去世并不代表军阀时代的结束,而是另一场群龙无首,大家都想当“皇帝”的激烈争斗、杀戮和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的开始(字幕——皖系:段祺瑞   直系:曹锟  奉系:张作霖  山西:阎锡山  两广:陆荣廷  云南:唐继尧  四川:分裂)。这一场昏天黑地的自相厮杀,直到1928——也就是 开国后的17年才告一段落。这段时间在政治方面一共有过10位元首(字幕——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元年1月1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 元年3月10日;总统袁世凯 1年10月10日;总统黎元洪 5年6月7日;代总统冯国璋 6年7月6日;总统徐世昌 7年10月10日;总统黎元洪 11年6月11日;总统曹锟 12年10月10日;临时执行段祺瑞 13年11月24日;大元帅张作霖 16年6月18日),还不包括1917年张勋复辟的溥仪皇帝在内。先后更换了43届内阁主政。民初的乱象由此便可见一斑了。

在军事方面,军阀武斗始于民国9年,直系的曹锟大战皖系的段祺瑞于京畿,皖系败,是称“直皖战争”。民国11年,直系再败张作霖的奉军,这是直奉的第一次 战争。直系军阀在击败张作霖之后气势如虹,便想拥曹锟为总统,但碍于共和形式必须在议会中取得多数支持。当时参议院共有议员五百余人,曹锟以5千元一票买 通了480人,一共花了250万现大洋,于民国13年10月5日当上了总统,曹先生堪称民国以降的贿选鼻祖,但是此一窃位夺权的丑闻传出后,全国哗然。中 山先生首先通电讨伐,于是便引发了第二次直奉之战。这一仗由于冯玉祥的阵前倒戈,直系大败,吴佩孚由海道率残部逃到了汉口。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