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义和团事起,给了奄奄一息的清廷一记最后也是最沉重的打击。6月,在西太后的懿旨之下,义和团开始围攻使馆,痛宰洋人,一时人心大快,但却因 此捅下了更大的漏子。6月15日,八国联军一万八千余众陷大沽,七月拿下天津直逼紫禁城,吓得慈禧拖着光绪皇帝狼狈出奔。他们取道宣化、大同、太原,于 10月底逃到了西安。
1901年9月7日签署《辛丑条约》,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分39年由关税中扣抵,如此连本带息总计起来约达十亿两之多,而当时清朝总岁入只不过八千八百万两而已。这件事还是李鸿章经手的,至此他已为清廷赔出了六亿八千又七十七万两白银,还不带利息。
1997年,我们找到了当年拱卫京都的海上大门——大沽口,大沽炮台的旧址还在,它的外貌和油画里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时的模样相去不远,只是现在 荒芜多了。在指挥堡的堡顶上有几个人正在做工,听说是要把碉堡里的空隙填平,他们是要填平历史的伤口,还是浑然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很难想象,但可以肯 定的是,这个画面将是大沽炮台指挥所内景的最后镜头,从此,尘土将永远淹没掉激战当时一切可能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
走在白河畔,踏过及膝的荒草,我们发现连接炮台与炮台之间的古战壕,顺着这一条线索找到了第二座炮台、第三座炮台,如此拼拼凑凑,终于凑出了当年国防第一线的布局蓝图。
在山坡下,好不容易才找到几尊旧炮,裂的裂,断的断,任意地被弃置在那里,也许是功成身退了吧,但如此退法也未免凄凉了一些,由此令我们不禁想起巴黎军事博物馆里咸丰年间的大炮,相形之下,更显得中国人是如此的健忘。
最完整的一尊旧炮是被丢在堡顶上的,仔细一看,赫然发现“1843”四个字,显然,《南京条约》过后,清廷大梦初醒,向国外购进了一批武器以加强国防,但 这些武器并没有救到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因为在《南京条约》后,我们陆陆续续共签下一千个以上不平等条约,丧失国土面积足有120个台湾这么大,赔偿黄金 达九亿余两,大清已经国不成国了。
面对一堆破铜烂铁,竟然勾起这么一段沉痛的往事,也许过于善感了一些,但,这些又何尝不是后人对历史的应有感觉呢?
1904年2月,在英、美资助下,日本对俄宣战,史称“日俄战争”。这一战足足打了一年七个月,但战场却在我们的国土之上。事后两国媾和,分的也是我们的资源。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日本赢得了这一场战争,使他们对华的侵略更具野心。
史学家唐德刚教授从大和民族的性格来观察中日两国战争肇因,他说:
“所谓日本民族,它比较单纯,他没有跟其他民族在一起共存亡、共生活的经验。它一旦出来,以很优秀的姿态出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变成了一个新的帝国主 义,结果它这个民族的优越感,讲一句英文吧,叫做racism。它这个种族主义就表现得特别厉害。它接受东方的,我们儒家(思想)的比较少,可能变成比西 方帝国主义更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
1908年,在相去1868年起跑点整整四十年之后,慈禧跑不下去了,她历经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皇帝,于这一年的10月21日去世,比光绪皇帝多撑了 二十多个小时,临终还立了个宣统,年仅三岁,显然慈禧一点也不知道由于她的长寿带给中国老百姓多少不幸。事实上,在那段中华民族史上最黑暗的岁月中,我们 失去的还不只是一把把白花花的银子和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国家的主权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对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耻 辱,这便是后来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基本动力。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结合了武昌新军发动起义,总督瑞徵和新军统制张彪仓皇而逃,革命军攻克武昌,公推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革命成功了!后来,孙中山先生回忆武昌起义的往事时曾经说:
“武昌的成功是非常意外的结果,最大的关键在瑞徵的惊逃。假如瑞徵未逃则张彪也不会逃。”
言下之意,如果瑞徵不逃,武昌之役的结果还在未定之天。由此可见清朝260年国祚之覆亡固然是革命势力的胜利。而更是长期失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