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定——《黄帝内经》、《难经》
《黄帝内经》被列为四部经典之首,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家之宗”,有人说她的地位就像道家中的《道德经》;儒家中的《论语》,现代中医学子们的启蒙课《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此书。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灵枢》主要讲的是经络和刺法;另一部分是《素问》主要讲的是基础理论。著作的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详。书中以黄帝和大臣(主要是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著成,是为了增加知名度和在士大夫阶层的地位。但是效果并不好,在《四库全书》中,纪晓岚毫不客气地将它编入了《子》部而不是《经》部。此外据《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还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但已失传,其中的内容也无从考证,许多专家怀疑里面记载的是当时的各种治疗手段但无凭无据,总之它的失传是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许多专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进行过考证,结果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先秦的;有说是两汉的;有说是非一人一时所著。非一人一时所著是有道理的,因为后世医家在整理这部巨著时,经常会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王冰,一般认为《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和六节脏象论中有关运气的一段都是他加入的。
但是《内经》总要有个蓝本吧,这个蓝本又是成于什么年代呢?因为在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6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原书已跌),但《汉书 艺文志》中保留了其中的内容,《七略》中记载的医书就有《黄帝内经》,所以《内经》应该成书于此之前。但究竟在此之前多久呢?结合中国历史,个人认为是西汉中叶。
首先,西汉为《黄帝内经》成书提供了历史环境。我国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夏、商、周三代几乎没留下多少文字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在总结先人知识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毕竟是乱世,想要静下心来总结这些思想恐怕是没有机会。到了西汉年间,特别是经历了“文景之治”后,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为总结前人的经验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有了史家司马迁的《史记》、道家刘安的《淮南子》等,本来应该会有更多,但是由于儒家独揽大权后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其余各家纷纷消亡,这些总结的书也就胎死腹中。只有和儒家沾亲带故的纵横家走后门出了一本《战国策》,但想作为独立的团体想参与政治是万万不可能的了。百家中有的消亡了;有的栖身于儒家成了小弟;“死敌”道家出了个张道陵张真人,使道家摇身一变成为道教,才得以幸存。有些家实在不可或缺,如法家、兵家,再重人治也得有个标准吧,哪个朝代又能不打战呢?但绝不重用,给个省部级就倒头了(宋朝倒是给了个副总理级,但只有一个领导是真正的武将出身)。医家算不上百家之一,他以其实用性和对政治的不感冒(给个局级头衔就行了)而保存下来,利用这段盛世总结先秦以来的医学知识,编著成《内经》也不足为奇。
其次,从文体上看,有人考证过《内经》中有的语言与《史记》、《淮南子》相近。所以宋朝的聂吉甫、明朝的郎瑛都认为《内经》是与《史记》、《淮南子》同时期的作品,甚至认为其作者就是刘安。这点确实可能,刘安是汉初淮南王,高祖刘邦之孙厉王刘长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叔父。他作为主编组织一些门客(主要是道家)著书立说,以对抗改革派儒家。编辑中夹杂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其中阴阳家中有些人可能怕刘安这个编辑部并不牢靠,于是考了行医执照,准备转行,在百忙之中哪有时间完成规定的版面?索性将复习材料给主编交差。所以在《淮南子》中留下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疾病的病因、治疗原则,药物的采集和炮制,养生术等诸多医疗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和《黄帝内经》的内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刘安谋反失败自杀后,树倒猢狲散,他的门客各奔东西,那些考下行医执照的阴阳家们马上改行开始挂牌行医;而那些没能考下行医执照的则只能靠给人看风水度日。但是刚刚整理的《淮南内经》则只能改名《黄帝内经》了。当然这是笑谈,世上绝对不会有《淮南内经》出现的,因为刘安编辑部里的一些小编辑在《淮南子》中已经泄了底“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鸿烈解"卷十九》)因为这句话甚至让我们有理由怀疑《神农本草经》也是出于他们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