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是7月半吗,来祭奠一下我的祖先
献给我伟大的敬爱的祖宗老祖宗们
每年夏七月十五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虽然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主题,都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
记忆中,我们家里也会过节,都把这天叫作七月半,每年的这天,我们都会做好吃的,先祭奠祖先,然后天黑了还会泼一碗水饭,母亲也叮嘱我们,这天最好天黑之前就在家里好好呆着,别乱出门,小心闯鬼了。
虽然对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和含义都不是很懂,但我们还是非常听母亲的话,特别是女儿小时候,怕她看见一些不好的东西,避免晚上吵闹
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我也不相信这些鬼神的传说。不过,我宁愿相信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可以想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个亲人。他(她)们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亲人当然是最伤心的最痛苦的事情。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人们就把这美好的思念的情谊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里。因此,对于过七月半这个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一庄严隆重的习俗就这样被传承下来。
自唐宋以后,七月十五还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搞成了集体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节日,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七月十五,又是个祭祀国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这里说的忠孝大德之人,并不仅仅是指家庭伦理范畴中的忠孝之人,还是指意那些历史上曾经为国家、集体、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地方安全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
应该说,中国的鬼文化相当发达,我们不能够简单将其说成为是什么封建迷信而一杆子打倒,其中蕴涵着很深刻的道德观,其也曾经对中国道德伦理建设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也对拉动一方经济和就业产生过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以前常见的纸火香烛业,就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而像重庆的酆都鬼城,则从古至今都是旅游胜地,给重庆丰都一带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据说,在中国的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死去的先人就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在每年的这天,吃饭前会先祭奠死去的老祖宗,敬献完水果、饭、酒、肉之后,我们才能坐下来吃饭,夕阳西下后,我们就把准备好为死去亲人的钱纸香烛拿出来,然后放在地上和钱纸香烛一起焚化,口中还念念有词地喊死去的亲人,比如老祖、外公、外婆、伯父等等,都是有秩序的进行,希望他们也按照顺序地来领钱花。为了使每个死去的亲人都拿到一笔丰厚的礼品,在烧化纸钱时,必须按照亲人辈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顺序摆好,每人可拿一堆,烧每堆钱纸时候都要不停的称呼他,这样就不会错乱,自己领自己的钱了。这些简单的程序完了以后,然后,我们就各自回家,七月半祭鬼节也就到此结束。
能够刻骨铭心的记住这个日子,当然还因为一个曾经和我有着某点关联的人,他的生日就在这一天,因为特别,所以就很容易地记住了这个特别的日子和它所赋予的特别含义。
在七月半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会用我自己独特的方式祭奠,不需要别人是否懂得和理解。我的智慧和阅历还不足够悟空人间多少事,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坦然从容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