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君主社会的皇位继承办法(还是原创首发,还是每日更新)

6、秦二世胡亥在历代君主中第一个抢班夺权并且大获成功,直接技术原因是秦始皇对皇位继承重视不够、导致衔接过程漏洞太多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抢班夺权是统一君主政治历史上第一次皇位继承。这个故事知名度不算低,为分析讨论的需要还是简单介绍如下。《资治通鉴》把相关史料差不多都集中到一起了,主要的只是缺了赵高蛊惑胡亥改诏篡位的时候胡亥最先表态的那一段话——前文第5节中曾经引用——司马光用“然其计”三个字概括了。总体还算完整。原文如下:

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军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认)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仍然由始皇宠信的)宦者骖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阉割),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请示核实)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催促)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交给狱吏),系诸(囚禁在)阳周。更置(改派)李斯舍人(门客)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适逢)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

(始皇车驾)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这一段恕不翻了。太长,且比此前的好懂,后边会反复用到,个别词句已经作注解。

在技术层面看,秦始皇对后事的安排实在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过程。让我们列举一下主要的漏洞:

一、秦始皇对自己的死完全没有准备,导致他的死成为重大突发事件。

对秦始皇和胡亥、亦即诸公子来说,扶苏是不言而喻的皇位继承人。这一点,前文已经作过分析。且陈胜起义前夕就曾经这样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胜这话如果真的是“吾闻”——类似信谣传谣,那就表明始皇对扶苏欠公道、扶苏应当继位、胡亥是改诏篡位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陈胜此时的身份最多算个民兵队长,他都能听说,可见这舆论已经风传全国。口口相传作为最原始的传播手段,速度和功效从来就不可小看。陈胜如果不是真的“吾闻”——那他就是谣言的起点、造谣者。谣言总是选取社会大众心理最为薄弱的地方、甚至是人们心中想要说的话。陈胜如果是造谣,则表明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但是,秦始皇长时间外出的时候,既没有将扶苏带在身边也没有留在京城监国,而是派到了边防前线作监军。这只能说明,秦始皇虽然年齿已高、身体患病,但完全没有告别人世的准备。当皇帝很舒服,谁想死?但不想死是一回事,准备死是又一回事。秦始皇不想死,不仅使他的死对他自己成为毫无准备的突发事件,更成为朝廷和全社会的突发事件,弄得普天下都措手不及。

皇位继承本就是复杂多变的政治问题,成为突发事件就会更加复杂多变。

二、传位诏书不明确。

一般认为胡亥是改诏篡位,那也就是说秦始皇临终给扶苏的信,就是传位诏书。这样的传位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也太不明确了。便是胡亥不改诏,扶苏回到咸阳,别的公子们提出异议他又何以应对呢?你说这就是让你继位,我们认为这只是让你回来像大家一样参加葬礼,因为你远在边关才给写了你这样一份家书让你赶回咸阳,岂能凭一封让你回来参加葬礼的家书就继承皇位?便是胡亥不改诏篡位,扶苏回到咸阳,诸公子中只要有一个勇敢的站出来表示反对,打乱仗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不过,在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君主集权国家传承皇位,秦始皇是第一次,没有成例可援。对他来说,自己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因为,和这份家书在一起的还有皇帝的符玺。

那个时代,符玺作为权力标志是最重要的,比后世重要的多。也就是说,他传位给扶苏的标志是命人将皇帝符玺交给扶苏,这封家书还可能真的就只是告诉扶苏回来参加葬礼。因为,他并不像后人一样、在潜意识中认为皇位传承一定得有书面的传位诏书。此后相当长时间内,皇位传承都是这种模式——交接皇帝符玺,而不需要什么传位诏书。所以,也不能求全责备秦始皇。

三、传递皇帝符玺和传位诏书的程序草率。

古人送一车银子都要雇一队保镖。秦始皇命人交给扶苏的诏书和皇帝符玺所传递的是诺大的江山,只是封了口、交给了中书令赵高,并没有交给送信的使者,似也没有加强安保措施。这可能就是传递一般公文的程序。用传递一般公文的程序来传递江山,委实草率。与后世、例如满清将传位诏书藏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相比,就更草率。这也是缺乏经验的表现。
四、皇帝符玺和传位诏书所授非人。

赵高此人,曾经触犯刑律,差点被蒙毅杀了头。蒙毅的弟弟蒙恬此时和扶苏是共同统帅30万大军的同事。始皇依然让赵高负责处理传位给扶苏的符玺和诏书,没有想到此中的利害关系。或是他以为赵高不敢捣鬼吧?你好好的时候不敢,你快死了也不敢?越是强势的皇帝,其权力结构越是容易在濒临死亡的时候迅即崩溃。古代历史上,这样英雄一世,最后被宵小所欺的事情太多了。

五、在时间上形成了较大的权力真空。

由于这样一系列的安排,从老皇死到新皇继位这一时间段拉得过长,在时间上形成了较大的权力真空,给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人留下了可乘之机。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君主国家的皇帝,对皇位继承显然缺乏经验。不仅有以上的事实可以证明,且始终没有在形式上明确太子。不像后来的皇帝们有了教训,对立太子的事情极端重视,一般都早早就立了太子,还把诏书藏得好好的。他不大当回事情,这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太多的漏洞。
君主社会的皇位继承办法(8)
8、汉惠帝刘盈能够依法——嫡长子继承制——办事、正常接班,缘于汉初特殊的政治体制,统治集团内部比较民主;与后世相比的一大不同是,刘邦没有为小皇帝指定辅政大臣

汉惠帝刘盈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所生——此为嫡出;吕雉就生了这么一个男孩——自然是嫡长子。所以,刘邦死后,谁来继位毫无争议,迄今为止所有的历史资料上没有任何曾经发生分歧的记载,只能是刘盈继承皇位。这便是君主制度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正常接班的皇帝。

刘邦死后谁来继位无争议,但在刘邦死前还是有争议的。

这个争议就来自刘邦本人。刘邦常年征战,身边的女人并不是吕后而是戚夫人。男儿爱后妇好像是有一定普遍性、且历史悠久,刘邦自然也不例外,就格外宠爱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至于其他后宫嫔妃所生的儿子,例如后来继位并开创了汉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代王刘恒,在刘邦生前的有关记载中几乎没有显示,差不多像没有这个人一样,后来的继位又像是突然冒出来一般。皇帝的女人多、子女也多,某个子女的母亲如果既非皇后、又非宠妃,那就只是比平民百姓家子女物质生活好一些,在其他方面,大概类似单亲家庭子女。后来风云际会,刘恒经统治集团内部民主选举继位为帝后,还经常公开发老爹的牢骚,说自己是被扔在苦寒的北国之地的弃子。

刘邦喜欢刘如意,就想办法要改立太子。吕后获悉如坐针毡。在皇家,子女幼年时子以母贵,子女长大了就是母以子贵。刘盈的太子之位,直接关系到吕后本人后半生的荣华富贵、甚至生死。但她不是找刘邦闹,大概明白不一定有效;也不是马上设法陷害戚夫人,大概明白还不到时候。她最初的反应,基本是一筹莫展。

刘邦试图改立嫡为立宠,事关基本制度,首先遭到的是大臣们的集体反对,但又都没有能够使刘邦回心转意。史载:“大臣争之,皆莫能得”。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坚定不移捍卫刘盈太子之位的是御史大夫周昌。史载:御史大夫周昌廷态度极为强硬,刘邦让他说,他有口吃的毛病,盛怒之下更说不出来,便留下了这样一段千古佳话。

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吕后闻之,跪谢昌曰:“微君,太子几废。”不是你,太子几乎就被废了。

吕后此时,真可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周昌敢对皇帝“盛怒”,吕皇后居然“跪谢”周昌,这些都绝不是因为他们是老乡,而是由当时的君相关系制度和政治力量结构决定的。后来的君相是同乡的也不少,但彼此间有这种方式交流的越来越少,宋以后几乎绝迹。

周昌借以保护太子的首先是当时的制度赋予他的权力——不奉诏。在当时制度下,实行“宰相所请,弥有不听”的惯例,皇帝有权任命或罢免宰相,但一般不能驳回宰相的意见。宰相不奉诏,皇帝的话就只是一句话、没有办法通过政府成为圣旨、事情还真就办不成。御史大夫是副宰相,周昌等于把刘邦逼到了只有废宰相才能废太子的边缘上,刘邦只得暂时作罢。

再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政治力量结构比较合理。刘邦坐稳江山后杀戮功臣,矛头主要是后来陆续跟随他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对于最初和他一起扯旗造反的萧何、曹参那一帮老弟兄们,还是比较尊重的。这就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的力量结构比较合理,大家都也还敢说话。

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后人,君主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其可憎的一面还是可爱的一面,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汉初,秦皇朝推行暴政二世而亡,新崛起的平民君臣几乎是普遍的、清醒而自觉的远离秦朝的那一套,通过自己的探索,开始了君主政治的全面技术进步。这个时候的君主制度,统治集团内部还是比较民主的,皇帝也远不是后来那样一言九鼎。刘邦也远不像后来的某些君主那样,无论换老婆还是换太子,自己想换就换,谁要不同意就把谁骂个狗血喷头、甚至贬官杀头,完全把军国大事当作自己的家事。后来历朝统治集团内部也还比较民主的是唐初贞观时期,皇位传承也颇多相似,随后会说到。

后来刘邦还是想要废嫡立宠。经过战争锻炼的吕后此时表现出了她的过人之处。她像一个满腹韬略的军事家那样迂回进攻。

不过,这个办法不是她想出来的,而出自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张良。

张良认为,“此事已经难以口舌争之”——这就是军事家冷静的审时度势,是张良和周昌的不同。他告诉吕后,民间有四个刘邦始终请不来的高年贤人,要吕后以太子的名义、“卑词安车”请来为太子幕僚、并随太子上朝。

刘邦病重的时候,还是想换太子。张良劝说,无效。叔孙通劝说,他便说自己只是开玩笑。有点拿出看家本领来了——耍无赖。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太子身后跟随着四个“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的老人。刘邦一问,得知是自己长期想要聘请的四位贤人,只得说:“麻烦四位好好教育保护太子。”事后,刘邦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后人说刘邦有个特点,“无可无不可”。如此看来,还真是有的。在统治集团内部比较民主的条件下,这或也是最高统治者必然会有的表现。也表明刘邦还不是后来那种不惜拿江山社稷为代价、一定要自己说了算的独裁专制君主。

为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的,并不是吕后而是诸大臣。其中提到名字的,周昌、张良、叔孙通和吕后、和戚夫人都没有什么私交。促使他们共同行动的,是通过春秋战国的长期实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嫡长子继承制。曾经担任秦朝博士的叔孙通和刘邦的对话最具代表性:

叔孙通曰:“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国乱数十年。秦以不早立扶苏,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必欲废嫡而立少子,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如此说来,真正保护了刘盈太子之位的,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在统治集团内部比较民主的条件下、刘邦没有不惜代价和坚持这一制度的文臣武将们对抗到底。而这一点,对于汉朝政治制度的开明、宽松有重要影响。

刘盈12岁继位,这一段历史在这里悄无声息的显示了和后来历史的不同。这可能是一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现象——刘邦没有指定辅政大臣。

后来两千年出现幼主继位的时候,老皇帝都会为小皇帝指定一位或若干位辅政大臣。但是,刘邦没有这样做。这应该不是疏忽,而是没有需要。

表面看,好像是有吕后管事。其实,和吕后称制还是不称制没有关系。因为,刘邦传位的同时也没有指定吕后称制。

客观而论,是因为当时的政治体制不需要指定辅政大臣。而是否需要辅政大臣,对制度而言,是一重大不同。

当时的体制,简单程序是皇帝领导宰相——宰相领导政府。西汉中期某宰相认为下面某官员有罪告诉了皇帝,皇帝认为罪不至死,这位宰相后悔莫及,连连说,我真应该先杀了他再告诉皇帝。后世宰相哪里敢这样想?!西汉的宰相敢这样想,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权力。当然,皇帝明确表示不同意之后,就不能再杀了。易中天先生认为西汉体制接近责任内阁制,是有道理的。

在这样的体制下,涉及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都是丞相们在处理,皇帝不过是首肯、与闻就是了。当然,绝对不能没有这个首肯、与闻。至于国家日常行政事务,则完全是宰相们在处理,皇帝连与闻、首肯也不必。真正完全由皇帝说了算的,可能只是皇室内部的大事情;其中封王封侯这样的事情,宰相们也还要参与意见。也就是说,这时宰相们的正常地位、制度地位本就相当于后来的辅政大臣,自然也就不必再行指定。

后来的人们习惯于将两千年君主社会的历史一概而论,更有许多人接受了长期停滞、循环的观点,也就容易忽略这样重要的不同。便是看到了,也只以为是无关宏旨的局部、个别现象,不大当回事情。所谓制度,并不是一句概括性的话,而是一系列具体办法综合而成的一种运作机制。当具体办法不同的时候,看上去还是那样一句话,制度却已经不同了。

这样在类似后世辅政大臣一样的宰相之上当皇帝,自然完全可以由吕后来接替。刘盈16岁举行冠礼,第二年作为成年人正式亲政、坐朝理事,也不过就是像他妈那样说了算。24岁去世,在位7年。
回复11楼

TOP

第11楼 写的好
[ 58.211.125 ] 发表时间: 2010-01-11 10:34:24 [ 发短信 ] [ 回复 ] | 投诉 | [ 树状 ]

写的好

======================================================================
难得有回复留言,还是鼓励的话,谢谢。

TOP

君主社会的皇位继承办法(10)

TOP

君主社会的皇位继承办法(11)

TOP

昨天的第11节没出来

TOP

君可为良史!

TOP

 24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