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秦二世胡亥在历代君主中第一个抢班夺权并且大获成功,直接技术原因是秦始皇对皇位继承重视不够、导致衔接过程漏洞太多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抢班夺权是统一君主政治历史上第一次皇位继承。这个故事知名度不算低,为分析讨论的需要还是简单介绍如下。《资治通鉴》把相关史料差不多都集中到一起了,主要的只是缺了赵高蛊惑胡亥改诏篡位的时候胡亥最先表态的那一段话——前文第5节中曾经引用——司马光用“然其计”三个字概括了。总体还算完整。原文如下:
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军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认)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仍然由始皇宠信的)宦者骖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阉割),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请示核实)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催促)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交给狱吏),系诸(囚禁在)阳周。更置(改派)李斯舍人(门客)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适逢)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
(始皇车驾)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这一段恕不翻了。太长,且比此前的好懂,后边会反复用到,个别词句已经作注解。
在技术层面看,秦始皇对后事的安排实在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过程。让我们列举一下主要的漏洞:
一、秦始皇对自己的死完全没有准备,导致他的死成为重大突发事件。
对秦始皇和胡亥、亦即诸公子来说,扶苏是不言而喻的皇位继承人。这一点,前文已经作过分析。且陈胜起义前夕就曾经这样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胜这话如果真的是“吾闻”——类似信谣传谣,那就表明始皇对扶苏欠公道、扶苏应当继位、胡亥是改诏篡位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陈胜此时的身份最多算个民兵队长,他都能听说,可见这舆论已经风传全国。口口相传作为最原始的传播手段,速度和功效从来就不可小看。陈胜如果不是真的“吾闻”——那他就是谣言的起点、造谣者。谣言总是选取社会大众心理最为薄弱的地方、甚至是人们心中想要说的话。陈胜如果是造谣,则表明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但是,秦始皇长时间外出的时候,既没有将扶苏带在身边也没有留在京城监国,而是派到了边防前线作监军。这只能说明,秦始皇虽然年齿已高、身体患病,但完全没有告别人世的准备。当皇帝很舒服,谁想死?但不想死是一回事,准备死是又一回事。秦始皇不想死,不仅使他的死对他自己成为毫无准备的突发事件,更成为朝廷和全社会的突发事件,弄得普天下都措手不及。
皇位继承本就是复杂多变的政治问题,成为突发事件就会更加复杂多变。
二、传位诏书不明确。
一般认为胡亥是改诏篡位,那也就是说秦始皇临终给扶苏的信,就是传位诏书。这样的传位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也太不明确了。便是胡亥不改诏,扶苏回到咸阳,别的公子们提出异议他又何以应对呢?你说这就是让你继位,我们认为这只是让你回来像大家一样参加葬礼,因为你远在边关才给写了你这样一份家书让你赶回咸阳,岂能凭一封让你回来参加葬礼的家书就继承皇位?便是胡亥不改诏篡位,扶苏回到咸阳,诸公子中只要有一个勇敢的站出来表示反对,打乱仗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不过,在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君主集权国家传承皇位,秦始皇是第一次,没有成例可援。对他来说,自己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因为,和这份家书在一起的还有皇帝的符玺。
那个时代,符玺作为权力标志是最重要的,比后世重要的多。也就是说,他传位给扶苏的标志是命人将皇帝符玺交给扶苏,这封家书还可能真的就只是告诉扶苏回来参加葬礼。因为,他并不像后人一样、在潜意识中认为皇位传承一定得有书面的传位诏书。此后相当长时间内,皇位传承都是这种模式——交接皇帝符玺,而不需要什么传位诏书。所以,也不能求全责备秦始皇。
三、传递皇帝符玺和传位诏书的程序草率。
古人送一车银子都要雇一队保镖。秦始皇命人交给扶苏的诏书和皇帝符玺所传递的是诺大的江山,只是封了口、交给了中书令赵高,并没有交给送信的使者,似也没有加强安保措施。这可能就是传递一般公文的程序。用传递一般公文的程序来传递江山,委实草率。与后世、例如满清将传位诏书藏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相比,就更草率。这也是缺乏经验的表现。
四、皇帝符玺和传位诏书所授非人。
赵高此人,曾经触犯刑律,差点被蒙毅杀了头。蒙毅的弟弟蒙恬此时和扶苏是共同统帅30万大军的同事。始皇依然让赵高负责处理传位给扶苏的符玺和诏书,没有想到此中的利害关系。或是他以为赵高不敢捣鬼吧?你好好的时候不敢,你快死了也不敢?越是强势的皇帝,其权力结构越是容易在濒临死亡的时候迅即崩溃。古代历史上,这样英雄一世,最后被宵小所欺的事情太多了。
五、在时间上形成了较大的权力真空。
由于这样一系列的安排,从老皇死到新皇继位这一时间段拉得过长,在时间上形成了较大的权力真空,给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人留下了可乘之机。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君主国家的皇帝,对皇位继承显然缺乏经验。不仅有以上的事实可以证明,且始终没有在形式上明确太子。不像后来的皇帝们有了教训,对立太子的事情极端重视,一般都早早就立了太子,还把诏书藏得好好的。他不大当回事情,这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太多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