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台湾省

立法院各委员会成员

常设委员会

内政及民族委员会

朱凤芝   李庆华   林南生   林耘生   邱创进   高金素梅
高建智   张昌财   张庆忠   张庆惠   张显耀   陈启昱
蒋孝严   曾华德   冯定国   黄昭辉   黄适卓   叶芳雄
赵永清   蔡家福   薛凌

外交及侨务委员会

王金平   江丙坤   吴松柏   周守训   孙大千   徐国勇
张俊雄 刘盛良 刘宽平 蔡同荣 萧美琴 谢文政
锺荣吉


科技及信息委员会

林文郎 李纪珠 李复兴 杜文卿 林春德 林为洲
曹寿民 梅长锜 庄和子 郭俊铭 陈朝龙 陈银河
蔡其昌 蔡豪 蔡锦隆 郑运鹏 卢博基


国防委员会

丁守中 王世坚 何敏豪 吴成典 李文忠 李敖
沈发惠 林郁方 林国庆 林进兴 帅化民 柯俊雄
傅昆萁 汤火圣 廖婉汝 赵良燕 颜文章 颜清标
苏起 顾崇廉 许荣淑

经济及能源委员会

洪奇昌 唐碧娥 李俊毅 郑国忠 王涂发 吴明敏
侯水盛 潘孟安 洪玉钦 许舒博 刘铨忠 翁重钧
罗世雄 张硕文 李嘉进 黄健庭 柯淑敏 陈朝容
黄宗源 赖幸媛 张丽善

财政委员会

江昭仪 余政道 吴光训 吴清池 李全教 林炳坤
林重谟 邱毅 高志鹏 郭正亮 郭荣宗 陈志彬
陈金德 费鸿泰 黄剑辉 杨琼璎 刘忆如 蔡正元
罗志明 罗明才

预算及决算委员会

江连福 何智辉 李和顺 李镇楠 林正峰 林益世
林沧敏 林德福 柯建铭 张花冠 陈杰 陈宪中
黄昭顺 黄伟哲 廖本烟 蔡启芳 蔡胜佳 郑朝明
赖士葆 谢欣霓 谢国梁

教育及文化委员会

王世勋 王淑慧 孔文吉 李永萍 李庆安 林正二
林淑芬 林树山 邱镜淳 洪秀柱 陈秀惠 陈莹
章仁香 彭添富 曾灿灯 黄志雄 管碧玲 杨宗哲
郑金玲 卢秀燕 蓝美津

交通委员会

张川田 王拓 王幸男 魏明谷 郭玟成 谢明源
李昆泽 吴富贵 李显荣 曹尔忠 王昱婷 陈根德
林建荣 吴敦义 杨仁福 纪国栋 李鸿钧 徐耀昌
刘文雄 黄政哲 陈进丁

司法委员会

尤清 白添枝 吴秉叡 沈智慧 徐中雄 高思博
郭林勇 郭素春 彭绍瑾 曾永权 黄德福 叶宜津

法制委员会

林浊水 陈景峻 林岱桦 庄硕汉 曹来旺 陈明真
潘维刚 伍锦霖 雷倩 吴志扬 吕学樟 江义雄

卫生环境及社会福利委员会

王荣璋 尹伶瑛 田秋堇 朱俊晓 吴育升 吴英毅
李明宪 林育生 林惠官 林鸿池 侯彩凤 徐少萍
陈秀卿 陈重信 黄淑英 黄义交 杨丽环 廖国栋
卢天麟 赖清德 锺绍和


特种委员会

程序委员会

王世坚 田秋堇 白添枝 何敏豪 吴志扬 李鸿钧
林为洲 林国庆 林惠官 洪秀柱 徐少萍 高金素梅
张庆忠 曹寿民 郭林勇 郭素春 陈秀惠 陈明真
陈景峻 陈银河 陈宪中 曾永权 费鸿泰 黄淑英
黄义交 雷倩 刘文雄 潘孟安 蔡启芳 卢天麟
赖士葆 薛凌 谢文政 吴明敏 蔡锦隆 吴育升


纪律委员会

王荣璋 尤清 尹伶瑛 余政道 吴志扬 吕学樟
李纪珠 杜文卿 沈智慧 林炳坤 帅化民 徐中雄
徐少萍 徐国勇 张川田 张显耀 曹尔忠 庄硕汉
许舒博 陈进丁 陈银河 章仁香 傅昆萁 曾华德
汤火圣 黄宗源 黄昭辉 郑金玲 郑国忠 郑朝明
萧美琴 赖士葆 谢文政 蓝美津 罗明才

修宪委员会

经费稽核委员会
为了明天.
第5届 立法委员名单

“全国”不分区:
江丙坤 王钟渝 黄德福 陈健民 侯彩凤 李和顺
高仲源 尤清  刘世芳 林浊水 陈道明 洪奇昌
高育仁 许荣淑 黄政哲 程振隆 张俊宏 陈忠信
吴东升 黄宗源 高明见 陈健治 钟荣吉 陈胜宏
顾崇廉 黄昭顺 郑逢时 林惠官 蔡中涵 蔡铃兰
刘松藩 刘俊雄 李桐豪 殷乃平 刘亿如 颜锦福
邱永仁 高志鹏 饶颖奇 郑贵莲 邱彰

台北市第一选区:
罗文嘉 林重谟 卓荣泰 秦慧珠 李永萍 穆闽珠
陈建铭 蔡正元 许渊国

台北市第二选区:
沈富雄 李庆安 陈学圣 林郁方 郭正亮 章孝严
段宜康 陈文茜 蓝美津 庞建国
   
台北县第一选区:
李文忠 李嘉进 周伯伦 周锡玮 张清芳 王淑慧
郑志龙 廖本烟

台北县第二选区:
李显荣 周慧瑛 许登宫 陈宏昌 陈景峻 蔡家福
陈茂男 郑余镇 李鸿钧 柯淑敏

台北县第三选区:
李庆华 周雅淑 洪秀柱 赵永清 赖劲麟 罗明才
陈朝龙 郑三元 林德福

高雄市第一选区:
江绮雯 朱星羽 陈其迈 林进兴 苏盈贵 罗世雄

高雄市第二选区:
梁牧养 汤金全 郭玟成 邱毅 罗志明

高雄县:
王金平 余政道 林益世 徐志明 钟绍和 林岱桦
林志隆 赵良燕 陈丽惠

台中县:
邱太三 徐中雄 冯定国 杨文欣 杨琼璎 刘铨忠
郭俊铭 简肇栋 颜清标 纪国栋 林丰喜

台中市:
沈智慧 洪昭男 黄义交 卢秀燕 李明宪 谢明源
何敏豪

基隆市:
王拓 徐少萍 刘文雄

台南县:
李全教 李俊毅 叶宜津 陈唐山 郭添财 郑国忠
谢均惠 侯水盛

台南市:
王昱婷 林南生 唐碧娥 赖清德 钱林惠君 王幸男
杨丽环

桃园县:
朱凤芝 张昌财 李镇楠 孙大千 吕新民 彭添富
郭荣宗 邱垂贞 邱创良 陈根德 郑金玲 陈宗义
   
屏东县:
曹启鸿 曾永权 廖婉汝 郑朝明 蔡豪 邱议莹
林育生

苗栗县:
徐耀昌 何智辉 刘政鸿 杜文卿

嘉义县:
李雅景 蔡启芳 张花冠 何金松

南投县:
蔡煌琅 吴敦义 汤火圣 陈志彬

云林县:
林国华 许舒博 曾蔡美佐 苏治芬 陈剑松
高孟定

宜兰县:
郑美兰 陈金德 张川田 廖风德

彰化县:
林进春 周清玉 陈进丁 游月霞 谢章捷 魏明谷
邱创进 卓伯源 陈杰   江昭仪

新竹县:
邱镜淳 张学舜

新竹市:
柯建铭 张蔡美 吕学樟

台东县:
黄健庭

花莲县:
卢伯基 傅昆箕

澎湖县:
林炳坤

平地原住民:
廖国栋 林正二 章仁香 杨仁福

山地原住民:
高金素梅 曾华德 瓦历斯.贝林 林春德

金门县:
吴成典

连江县:
曹原彰

侨选:
孙国华 萧美琴 林政义 杨富美 王政中 张旭成 张秀珍 关沃暖
为了明天.
司法院大法官

翁岳生大法官(司法院院长)
林永谋大法官
王和雄大法官
谢在全大法官
赖英照大法官
余雪明大法官
曾有田大法官
廖义男大法官
徐璧湖大法官
彭凤至大法官
林子仪大法官
许宗力大法官
许玉秀大法官
为了明天.
监察院

院长:   钱复
副院长: 陈孟铃

监察委员:

钱复   陈孟铃   古登美   吕溪木   李友吉
李伸一   林秋山   林时机   林将财   林巨锒
柯明谋   马以工   张德铭   郭石吉   陈进利
黄守高   黄武次   黄勤镇   黄煌雄   詹益彰
廖健男   赵昌平   赵荣耀   谢庆辉
为了明天.

TOP

考试院

院长:  姚嘉文
副院长: 吴容明
 
考试委员:
 
伊凡诺干 吴茂雄  吴泰成
吴嘉丽  李庆雄  李慧梅
林玉体  邱聪智  洪德旋
徐正光  张正修  许庆复
郭光雄  陈茂雄  刘武哲
刘兴善  蔡式渊  蔡璧煌
边裕渊
 

秘书长:   张俊彦
副秘书长: 蔡良文

考选部部长: 林嘉诚
铨叙部部长: 朱武献
保训会主任委员: 刘守成
基金监理会主任委员: 吴容明
为了明天.

TOP

历任行政院院长

谢长廷 94.02.01 - 95.01.25 (民国纪年,下同)
游锡堃 93.05.20 - 94.02.01
游锡堃   91.02.01 - 93.05.20
张俊雄   89.10.06 - 91.02.01
唐飞   89.05.20 - 89.10.06
萧万长   88.01.22 - 89.05.20
萧万长   86.09.01 - 88.01.22
连战   85.02.24 - 86.09.01
连战   82.02.27 - 85.02.24
郝柏村   79.06.01 - 82.02.27
李焕   78.06.01 - 79.06.01
俞国华   73.06.01 - 78.06.01
孙运璇   67.06.01 - 73.06.01
蒋经国   61.06.01 - 67.05.20
严家淦   52.12.16 - 61.06.01
陈诚   47.07.15 - 52.12.16
俞鸿钧   43.06.01 - 47.07.15
陈诚   39.03.10 - 43.06.01
阎锡山   38.06.06 - 39.03.10
何应钦   38.03.12 - 38.06.06
孙科   37.11.26 - 38.03.12
翁文灏   37.05.25 - 37.11.26
为了明天.

TOP

历届立法院院长

第一届立法院
孙科    民国37年05月17日至37年12月24日止
童冠贤  民国37年12月24日至38年10月07日止
刘健群  民国39年12月05日至40年10月19日止
张道藩  民国41年03月11日至50年02月20日止
黄国书  民国50年02月28日至61年02月19日止
倪文亚  民国61年05月02日至77年12月20日止
刘阔才  民国78年02月24日至79年02月20日止
梁肃戎  民国79年02月27日至80年12月31日止
刘松藩  民国81年01月17日至82年01月31日止

第二届立法院
刘松藩  民国82年02月01日至85年01月31日止

第三届立法院
刘松藩  民国85年02月01日至88年01月31日止

第四届立法院
王金平  民国88年02月01日至91年01月31日止

第五届立法院
王金平  民国91年02月01日至94年01月31日止
为了明天.

TOP

监察院历任院长

蔡元培  民国17/10/08至18/08/29
赵戴文  民国18/8/29至19/11/18
于右任  民国19/11/1至53/11/10
李嗣璁   民国53/11/10至61/05/15
张维翰
(代理院长)   民国61/05/15至62/03/19
余俊贤   民国62/03/19至76/03/12
黄尊秋   民国76/03/12至82/02/01
陈履安   民国82/02/01至84/09/23
郑水枝
(代理院长)   民国84/09/23至85/09/01
王作荣   民国85/09/01至88/02/01
钱复   民国88/02/01至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地名沿革表
朝代出处及含义

  夏禹——岛夷《尚书·禹贡》扬州之项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注:卉服─绵衣;织贝─镶有贝壳的布料;锡─承受旨意。)

  根据尾崎秀真先生的说法,“岛夷”应该是指台湾的当时的居民,贡物的织贝是当地居民泰雅人的珠衣。

  《禹贡》是《尚书》的一个篇名,而《尚书》是中国一部最古的历史书,《禹贡》叙述四千年前的中国地理,把当时的中国分九州,扬州是东南方的一州,北到淮河,东南到海。

  《尚书·禹贡》篇中的意思是:东南海岛上的夷人,穿著锦服,用竹器装着缀系有亮贝的布料,包裹着橘柚特产,等待锡命来进贡,沿着长江大海,到达淮水、泗水。

  台湾地处东南海上,所说岛夷的情形,与台湾当时的居民的情形相同,所以有的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台湾已与大陆有交流。

  周朝——雕题《山海经》之《海内南经》记载:“伯卢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胊国、皆在郁水之南”。

  时人的解释是:离耳国似指海南岛,而雕题国民黥面纹身,类似台湾山胞,故雕题国是指台湾。

  秦朝——-夷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

  时人的解释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来为日本、方丈为琉球,瀛洲为台湾。

  西汉——东鳀汉朝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多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有一部份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推测东鳀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湾。

  三国——夷州《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将军卫温遣诸葛直以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而返”。

  沉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战得头,着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据沉莹的《临海水土志》,对于夷州方位、地形、气候、居民、物产、习俗,均有详细的叙述。

  有不少学者把“夷州”认为是今日的台湾,并以“临海水土志”为有关台湾的最古文献,特别是中国学者大体上都持这种说法。

  隋朝——流求国《隋书·东夷列传》记载:“流求国居海东,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将军陈棱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返”。

  《隋书》所称之流求,所述的风土习俗、方位和文化系统皆与三国夷州颇多相似之处,所以学者之间多认为《隋书》所指之流求即为台湾。

  从隋朝到明朝,台湾一直被称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时,才将台湾改称为小琉球,而与日本统治下的琉球有所区别。

  南宋——毘舍耶国

  元朝——留求

  明万历——东番、大员、小琉球明朝陈第之《东番记》(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记载:“东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居其也。”台湾称为“小番”、“东番”甚明,陈第之《东番记》是继三国吴沉莹之《临海水土志》夷州、《隋书》之流求国、宋赵汝适之《诸番志》琉求国、元汪大渊之《岛夷志略》琉球等之后,有关台湾之最具体纪录,文中所记大员一地,后来演绎为台湾全岛名称。
  明嘉靖二十三年当时葡萄牙人为了到日本贸易,经长通过台湾海峡,遥望台湾本岛,颂称“YlhaFormosa”。

  明永历——东都、东宁明朝杨英之《从征实录》记载:“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二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平安镇。”

  又明夏琳之《海纪辑要》记载:“永历十八年三月,招讨大将军世子至东都,以谘议参军陈永华理国政,改东都为东宁,置天兴、万年二州。”故明郑经略台湾,名曰“东都”、“东宁”。

  清朝——台湾清靖海将军施琅之《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记载:“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

  所指“台湾”已为全岛之专称,翌年四月清廷诏设台湾府于今之台南市,隶属福建省,正式之“台湾”名称自此始。
为了明天.

TOP

1920年更改的台湾地名
  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伴随着地名的更改。1920年日本人在台湾进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调整,此次调整所确立的行政区划架构大体沿袭至今,而大量的乡镇等级以上地名也在同时更改。今日台湾的重要地名大多是在这一年订定的,兹列举1920年更改的地名如下:

一、简化

  1.八里坌→八里
  2.万里加投→万里
  3.杠仔寮(寮有草字头)→贡寮
  4.顶双溪→双溪
  5.冬瓜山→冬山
  6.坪林尾→坪林
  7.莺歌石→莺歌
  8.五股坑→五股
  9.树林口→林口
  10.红毛港→红毛(1956年改为新丰)
  11.大湖口→湖口
  12.安平镇→平镇
  13.杨梅坜→杨梅
  14.石观音→观音
  15.芦竹厝→芦竹
  16.大坵园→大园(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ono而不读daiwen)
  17.八块厝→八块(1946年改为八德)
  18.龙潭陴→龙潭
  19.九芎林→芎林
  20.头份→头分(1946年又改回头份)
  21.后垄→后龙
  22.崁头屋→头屋
  23.铜锣湾→铜锣
  24.三叉河→三叉(1953年改为三义)
  25.西大墩→西屯
  26.大里杙→大里(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ato而不读dairi)
  27.太平→大平(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taira而不读daihe。战后又改回太平)
  28.神岗→神冈(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kamioka而不读shinko)
  29.潭仔墘→潭子
  30.东势角→东势
  31.石岗仔→石冈(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isioka而不读sekiko)
  32.梧栖港→梧栖
  33.沙辘→沙鹿
  34.龙目井→龙井(改名为龙井的是茄投,龙目井则在茄投隔壁。这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tsui而不读ryusei)
  35.大竹围→大竹(位于彰化市,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take而不读daichiku)
  36.和美线→和美
  37.田中央→田中(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naka而不读denchyu)
  38.二八水→二水
  39.大城厝→大城(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iro而不读daizyo)
  40.内芦竹塘→竹塘
  41.草鞋墩→草屯
  42.埔里社→埔里
  43.内国姓→国姓
  44.关帝庙→关庙
  45.安顺寮(寮有草字头)→安顺(今台南市安南区)
  46.麻荳(麻有草字头)→麻豆
  47.官佃→官田
  48.西港仔→西港
  49.七股寮(寮有草字头)→七股
  50.北门屿→北门
  51.盐水港→盐水
  52.后壁寮(寮有草字头)→后壁
  53.双溪口→溪口
  54.大莆林→大林
  55.竹头崎→竹崎(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kesaki而不读chikuki)
  56.番仔路→番路
  57.后大埔→大埔
  58.庵古坑→古坑
  59.大埤头→大埤
  60.莿桐巷→莿桐
  61.二仑仔→二仑
  62.海口厝→海口(今台西乡、东势乡)
  63.水灿林→水林
  64.朴仔脚→朴子
  65.六脚佃→六脚
  66.布袋嘴→布袋
  67.鹿仔草→鹿草
  68.义竹围→义竹
  69.楠梓坑→楠梓
  70.阿连(连有口字旁)→阿莲
  71.半路竹→路竹
  72.弥陀港→弥陀
  73.大树脚→大树
  74.鸟松脚→鸟松(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orimatsu而不读chyoshyo)
  75.山杉林→杉林
  76.高树下→高树(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kagi而不读kozyu)
  77.六龟里→六龟
  78.阿里港→里港
  79.九块厝→九块(1946年改为九如)
  80.新埤头→新埤
  81.林仔边→林边
  82.茄苳脚→佳冬

二、两个地名合并

  1.中坑、漳和→中和
  2.宝斗仁、草山→宝山
  3.龙船、崎顶→龙崎

三、取自堡里名

  1.芝兰三堡→三芝(原名小基隆)
  2.民壮围堡→壮围
  3.竹南一堡→竹南(原名三角店)
  4.线西堡→线西(原名下见口)
  5.永宁里→永宁
  6.仁德里→仁德(原名涂库)
  7.归仁里→归仁
  8.永康里→永康(原名埔姜头)
  9.新化里→新化(原名大目降)
  10.安定里→安定(原名直加弄)
  11.善化里→善化(原名湾里)
  12.楠梓仙溪西里→楠西(原名茄投)
  13.内新化南里→南化(原名南庄)
  14.佳里兴堡→佳里(原名萧垄)
  15.罗汉内门里→内门
  16.西屿澳→西屿

四、取同义雅字

  1.水返脚→汐止
  2.枋桥→板桥(移植自东京市板桥区)
  3.南门口→南郭(位于彰化市)
  4.大庄→大村
  5.山仔顶→山上
  6.白水溪→白河(改名为白河的是店仔口,白水溪则在店仔口附近。这表面上是取同义,实则移植自福岛县白河市)
  7.水堀头→水上

五、取日本汉字谐音

  1.三角涌(sankakuyo)→三峡(sankyo)
  2.芦洲(rosyu)→鹭洲(rosyu)(今芦洲、三重)
  3.咸菜硼(kansaiho)→关西(kansai)
  4.大嵙崁(daikakan)→大溪(taike)
  5.月眉(台语gua-bi)→峨眉(gabi)
  6.罩兰(takuran)→卓兰(takuran)
  7.茄苳脚(台语ka-tan-kha)→花坛(kadan)
  8.湳仔(台语nam-a)→名间(nama)
  9.焦吧年(台语ta-pa-ni)→玉井(tamai)
  10.打猫(dabyo)→民雄(tamio)
  11.新港(shinko)→新巷(shinko)(1946年又改回新港)
  12.打狗(takao)→高雄(takao)(移植自京都市高雄町)
  13.援巢中(ensochyu)→燕巢(enso)
  14.弥浓(bino)→美浓(mino)(移植自美浓国)
  15.蚊蟀(台语ban-su)→满州(mansyu)
  16.妈宫(makyu)→马公(mako)
  17.网埯(moan)(堡里名)→望安(moan)

六、保留一字之创新

  1.金包里→金山
  2.六张犁→六家(今竹北)
  3.龟仑→龟山
  4.阿罩雾→雾峰
  5.埧雅→大雅
  6.大埔心→坡心(1947年改回埔心)
  7.内庄→大内
  8.梅仔坑→小梅(1946年改为梅山)
  9.港仔墘→小港
  10.林仔边→林园

七、与旧地名无关之创新

  1.松山(原名锡口,松山乃移植自爱媛县松山市)
  2.三星(原名吧哩沙)
  3.竹东(原名树杞林,竹东乃取其位于新竹之东)
  4.北屯(原名三十张犁,北屯乃取其位于东大墩之北)
  5.南屯(原名犁头店,南屯乃取其位于西大墩之南)
  6.丰原(原名葫芦墩,丰原乃取自天壤无穷?神敕:丰苇原千五百秋之瑞穗国)
  7.内埔(今后里乡)
  8.清水(原名牛骂头,清水乃移植自静冈县清水市)
  9.外埔
  10.沙山(原名番挖,1946年改为番挖谐音芳苑)
  11.竹山(原名林杞埔)
  12.鹿谷(原名羌仔寮,寮有草字头)
  13.斗南(原名他里雾,斗南乃取其位于斗六之南)
  14.虎尾(原名五间厝,虎尾取自虎尾溪)
  15.屏东(原名阿猴)
  16.冈山(原名阿公店,冈山乃移植自冈山县)
  17.旗山(原名蕃薯寮,寮有草字头)
  18.竹田(原名顿物,竹田乃移植自大分县竹田市)
  19.大武(原名巴塱卫)
  20.新港(原名麻荖漏,1946年改为成功)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地名与闽台渊源
  自古以来,海峡两岸人民就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早在130我年前,就有中国大陆先民入台生息繁衍。而在这些大陆的先民中,以闽南人为数最多。

  台湾原是个茺岛,本岛上住的台湾原住民,俗称为“山地人”,即现在的高山族同胞。从大陆迁移台湾的闽南等地先民,迁徙台湾后,与当地的高山族同胞一道以勤劳的双手开荒拓地,开发矿藏和其它资源,逐步建立村庄和城镇,使台湾变成一座美丽富庶的宝岛。仅从台湾的地名,就可以看出台湾与大陆尤其是闽台两岸间的渊源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大陆人迁徙台湾后,为缅怀自己的家乡,以冠友好往来 地名或冠籍地名作为自己发祥地名来纪念。闽南人对于宗亲血缘关系和同乡地缘关系,一向是比较重视的。它同所有的精美文化内涵一样,随着大陆移民的拓殖台湾步伐,能极为醒目地表现自己亲缘、地缘关系的无过于用“冠姓地名”和“冠藉地名”。因为冠姓地名,是大陆移民血缘结合的象征,而冠籍地名,是大陆移民以地缘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据台湾出版的《唐山过台湾》一书记载:台湾共有百余个姓氏,有40多个地方用姓氏命名,分布于台北、彰化、台中、台南、高雄、基隆、屏东等22个县、市,共一百多个地方。闽南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仅台北市叫陈厝、林厝的地名就有九处之多。其它姓氏也不少,如卢厝、何厝、洪厝、粘厝、刘厝等。这些人以姓氏为冠姓地名的大陆移民,其中大多数是闽南人,因为从大陆移民台湾,来到人地生疏的地方,需要有同宗同族的人能够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一旦邂逅相遇,只要得知彼此姓氏相同,都会无比亲情地呼为“本家”、“阿同”,或说“同咱厝人”、“同咱兜(家乡)人”。这种传统的亲情观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宗族群体,并取大家共同的姓氏命名村落,以便代代相传。

  闽南人有较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有仅用祖地的地名来给新开发的地方命名,而且还保留了家乡的民情和风俗习惯。

  《唐山过台湾》一书还记载:台湾用台胞祖籍地命名的地方有一百多处。福建的地名有51处,其中多数是闽南的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漳州寮、安溪寮庄、同安厝庄、南靖里、长泰里、长泰三村、诏安里、去霄厝、平和里等。彰化县以闽南地名命名的就有泉州寮、同安寮、同安宅、诏安厝、福兴村等二十多处。台湾有许多地名与闽南的地名叫法也都一样。如台中县的大甲镇有个“德化里”,是闽南德化县人初到台湾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县”命名。台湾连姓祖籍地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自宋代初至明清两代,就有不少连姓族人生产方式台南定居,他们把祖籍地的石仓、溪洲、双溪等村名作为他们移居台湾后的村名,就连台湾连氏祖祠堂“瞻依堂”也与江都连姓祖祠堂一样,保持了家乡的建筑风格。毫无疑问:现今,台湾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祖籍地在闽南,他们仍然讲闽南话,生活中保留着闽南的风俗习惯。由此可见,闽台关系历史悠久,渊源深远。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名称的由来
  我国台湾在古代有许多不同名称,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台湾”之名。“台湾”一名由来自土著族名称(现称高山族)。

  荷兰传教士罗·米奈斯1636年的报告书有称为Taiouwang的部落,应是“台窝湾”人的直接记载。

  明万历壬寅(1602)陈第写《东番记》,称台湾为东番,说当时平埔人“起魍港,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其中“大员”即后来文献中的“大湾”、“台员”“大圆”,原指“台窝湾”人所居地,后来以一地之名称台湾岛。跟随郑成功的杨英所写《从征实录》就说郑成功曰:“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

  “台湾”一名也有人认为是由台湾西南部的内港“大湾”转化而来的;“大湾”在荷兰文献中也称“台窝湾港”。

  综上所述,大员、大湾、台员、台湾系用闽南话同音的别字,系来自台湾西南部平埔人一支“台窝湾”的简称,由族名成为当地地名,后来又成全岛的名称。
为了明天.

TOP

1945年以后台湾的行政区划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九市:台北市、高雄市、屏东市、嘉义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彰化市、新竹市。八县:台北县、高雄县、澎湖县、台中县、台南县、新竹县、台东县、花莲县。

  194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至台湾,于1950年9月将原“行政”区划又作调整:析台中县设彰化县、南投县;析台南县设嘉义县、云林县;析高雄县设立屏东县;析新竹县设立苗栗县,析新竹县设立桃园县,析台北县设立宜兰县;裁新竹市入新竹县;裁嘉义市入嘉义县;裁屏东市入屏东县;彰化市裁入彰化县。当时台湾划为5个省辖市、16个县、1个管理局,6个县辖市、234个乡、78个镇。

  1967、1979年先后升台北、高雄为“院辖市”。台湾“行政”区域有2个“院辖市”,3个省辖市、16个县,15个县辖市。

  1982年析新竹、嘉义两县设立新竹、嘉义两省辖市。

  台湾现行地方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省、县(市)称为省、县(市)政府;乡镇县辖市,称为乡镇县辖市公所。目前,除台湾省外,设“院辖市”(或叫“直辖市”)2个:台北市、高雄市。省下设16个县:桃园、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花莲、台东、台北、新竹、台南、高雄、澎湖、宜兰、苗栗;5个省辖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嘉义市。

(来源:行政区划网)
为了明天.

TOP

占时期台湾省行政区划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次年3月攻占澎湖。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

  1895年3月,日占澎湖。5月入台湾本岛,在台北城设“台湾总督府”。6月废除原有行政建制:改台北府为台北县;台湾府为台湾县;台南府大部及台东州为台南县;台南府澎湖厅为澎湖岛厅。但被军民抵制,除台北局部地区外,其余徒具虚名。

  1895年8月,日本重新勉强设治:原台北府淡水、宜兰、新竹三县、基隆、南雅二厅合并为台北县,原台湾府台湾、苗栗、彰化、云林县和埔里社厅以及台南府嘉义县合并为台湾民政支部,将原台南府安平、凤山、恒春县及台东直隶州(含卑南县、花莲港厅)合并设立台南民政支部,改原台南府澎湖厅为澎湖岛厅。11月,将原台南府嘉义县划归台南民政支部。1896年4月,改台湾民政支部为台中县。改台南民政支部为台南县。

  1897年5月,析原宜兰县地设立宜兰厅;析原台东州设立台东厅;改澎湖岛厅为澎湖厅;以原台东州地设台东厅,驻卑南(原台东州驻地);合清末新竹县与苗栗县设立新竹县;析原嘉义县和原云林县大部设立嘉义县;析原凤山县和恒春县设立凤山县。1898年5月:析新设的新竹县分别划归台北县、台中县。裁嘉义县、凤山县,所辖区域划回台南县、台中县。1901年5月:析台南县设立恒春厅。

  1901年11月,实行厅制:废台北县、台中县、台南县,保留宜兰厅、恒春厅、澎湖厅;以原淡水县地设立台北厅和深坑厅;以原基隆厅地设立基隆厅;以原新竹县地(分隶台北、台中二县)设立新竹厅;以原南雅厅地设立桃仔园厅(桃仔园厅地属清末淡水县与新竹县),寻改名桃园厅,设治桃园街;以原台湾县地设立台中厅;以原苗栗县地设立苗栗厅;以原彰化县地设立彰化厅;以原云林县地设立斗六厅;以原埔里社厅地设立南投厅,治南投;以原嘉义县地设立嘉义厅和盐水港厅(今台南县盐水);以原安平县地设立台南厅;以原凤山县地设立凤山厅、蕃薯寮厅(今高雄县旗山)和阿猴厅(今屏东县)。

  1909年10月,裁深坑、基隆二厅入台北厅,裁苗栗厅入新竹、台中二厅,裁彰化厅入台中厅,裁斗六厅入嘉义厅,裁盐水港厅入嘉义厅和台南厅,裁凤山厅入台南厅,裁蕃薯寮厅、恒春厅入阿猴厅,析台东厅设立花莲港厅,驻花莲港。

  1920年9月:实行州厅制(厅和州平级)。在实行州厅制之后,各州及个别厅之下设市,其余区域为州厅辖下的郡或支厅。并台北、宜兰二厅为台北州;并新竹、桃园二厅为新竹州。原苗栗厅划归新竹厅的部分属新竹州;合并台中、南投二厅设台中州。原苗栗厅划归台中厅的部分属台中州;以台南厅西部(原安平县)和嘉义厅(含原云林县)合并设立台南州;以台南厅东部(原凤山县)、阿猴厅以及澎湖厅合并设立高雄州,治打狗港。1926年7月:析高雄州原澎湖厅地仍设立澎湖厅。

  1920年9月:划台北城郊设立台北市,为台北州治;划台中城郊设立台中市,为台中州治;划台南城郊设立台南市,为台南州治。1924年12月:于打狗港附近设立高雄市,仍为高雄州治;划基隆城区设立基隆市。1930年,划嘉义城区设立嘉义市,隶台南州;划新竹城区设立新竹市,为新竹州治。1933年,划彰化城区设立彰化市,隶台中州;以阿猴街设立屏东市,隶高雄州。1940年,划宜兰城区设立宜兰市;划花莲港厅城区设立花莲港市,为花莲港厅治所。

  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玻茨坎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来源:行政区划网)
为了明天.

TOP

清朝时期台湾省行政区划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清政府决定保留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以原承天府设台湾府和附郭台湾县,以天兴州设诸罗县,以万年州设凤山县;诸罗县暂治台湾府城;凤山县治兴隆庄(今左营)。1704年,诛罗县移治诸罗山(今嘉义)。1723年(雍正元年),析诸罗县置彰化县、淡水厅(今新竹市);彰化县治半线(今彰化);淡水厅暂治沙辘社(今台中县沙鹿镇)。1727年,析台湾县设澎湖厅,治妈宫(今马公)。1756年,淡水厅移治竹堑(今新竹)。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增设南路理番同知和北路理番同知,处理汉、原住民交涉事务。1787年,诛罗县改名嘉义县。1788年,凤山县移治埤头庄(今凤山)。1806年,凤山县移治兴隆庄(今左营)。1812年设噶玛兰厅,治五围(今宜兰)。1826年,凤山县移治埤头庄(今凤山)。1875年,增设台北府,附郭淡水县(原淡水厅析出);另辖基隆厅(原淡水厅析出),治基隆;新竹县(原淡水厅),治新竹;宜兰县(原噶玛兰厅)。原台湾府辖台湾县;嘉义县;彰化县;埔里社厅,治埔里社(今南投县埔里镇);凤山县;恒春县(原凤山县析出),治琅峤(今恒春);澎湖厅;卑南厅,治卑南(今台东)。

  1887年,台湾建省;原台湾府改名台南府,新设台湾府于桥仔图(今台中市);原卑南厅升格为台东直隶州。台北府附郭淡水县;另辖基隆厅;新竹县;宜兰县。台湾府附郭台湾县;另辖苗栗县(原新竹县析出),治苗栗;彰化县;埔里社厅;云林县(原嘉义县析出),治林杞埔(今南投县竹山镇)。台南府附郭安平县(原台湾县);另辖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台东直隶州计划治水尾(今花莲县瑞穗乡),暂治卑南(今台东)。1894年,析淡水县设南雅厅,属台北府,治大科崁(今桃园县大溪镇)。云林县移治斗六门(今斗六)。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朝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684年(清康熙23年) 设一府三县
    台湾府
台湾县 诸罗县 凤山县


1723年(雍正元年) 设一府四县一厅
        台湾府
淡水厅 彰化县 台湾县 诸罗县 凤山县

1727年(雍正5年) 设一府四县二厅
        台湾府
淡水厅 彰化县 台湾县 诸罗县 凤山县 澎湖厅

1787年(乾隆52年) 将诸罗县改为嘉义县
          台湾府
淡水厅 彰化县 台湾县 嘉义县 凤山县 澎湖厅

1809年(嘉庆17年) 增设噶玛兰厅
              台湾府
噶玛兰厅 淡水厅 彰化县 台湾县 嘉义县 凤山县 澎湖厅

1875年(光绪元年) 设二府八县四厅
      台北府                               台湾府
宜兰县 基隆厅 淡水县 新竹县   彰化县 水沙连厅 台湾县 嘉义县 凤山县 恒春县 卑南厅 澎湖厅

1885年(光绪11年) 设二府八县五厅
      台北府                       
宜兰县 基隆厅 淡水县 新竹县
                台湾府
彰化县 鹿港厅 埔里社厅 台湾县 嘉义县 凤山县 恒春县 卑南厅 澎湖厅

台湾省 ———1887年(光绪13年) 台湾建省,设三府十一县四厅一直隶州
台湾省
        台北府(北路)
宜兰县 基隆厅 淡水县 南雅厅 新竹县
        台湾府(中路)
苗栗县 台湾县 彰化县 埔里社厅 云林县
        台南府(南路)
嘉义县 安平县 凤山县 恒春县 澎湖厅
  台东直隶州
卑南厅 花莲港厅

(来源:行政区划网)
为了明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