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台湾省

明朝治理时期台湾行政区划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1624年,荷兰占台。1625年,荷兰购买赤嵌一区。建筑热兰遮城(即赤嵌城,台湾城)。1626年,西班登陆鸡笼,修建圣萨尔瓦多城。1629年,西班牙在淡水建筑圣多明哥城(淡水城,当地居民称红毛城)。1634年,荷兰热兰遮城完工。1642年,荷兰逐出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部。1644年,改圣多明哥城为安东尼堡(仍称红毛城)。1652年,建普罗民遮城。1661年,荷兰普罗文查城投降。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五月改未收复的赤嵌城为东都明京,并设承天府(即今台南市),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另设天兴县(今嘉义市)、万年县(今高雄市左营)共一府两县;天兴县治佳里兴,今台南县佳里镇。并设有澎湖安抚司。1662年2月,攻占热兰遮城,荷兰总督揆一投降。1664年,郑经改东都(即明京)为东宁省。改天兴县、万年县为天兴州、万年州。增设南路安抚司和北路安抚司,处理原住民事务。

1661年(明永历15年)
  承天府
天兴县 万年县

1664年(明永历18年、清康熙3年)
  承天府
天兴州 万年州

(来源:行政区划网)
为了明天.
台湾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21日)
   公元230年,吴国大将渡海到达“夷洲”(台湾)。隋唐称台湾未“流求”。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民政,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从此,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明朝末期,大陆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推动了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荷兰先后于1602年和1622年两次侵占澎湖。1642年,荷兰人占领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第二年,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从1760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除山地族原住民以外,人口已超过了200万。1885年,建台湾为行省。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次年3月攻占澎湖。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玻茨坎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为了明天.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945—1997)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28日)
  1946年 吴凤乡邹族举行大粟祭(太平洋战后第一次,日治时代被禁)。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后常有持枪的武装警察藉权欺压百姓,不断滋扰生事,因而引发新营、布袋、员林三大社会暴动事件,为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埋下祸端。高山族(日治时代称)原有教育所,一律改为国民学校??

  1947年 查缉私烟案引爆“二二八事件”。由于长年累月台湾人民对政府之政治压迫及昏庸官员之不满,加上战后新移民歧视台湾人等种种因素,终于发生群起抗暴事件,事变发生后,政府依然故我,大力镇压。并通令高山族改称“山地同胞”。四十多名邹族人集体为“二二八事件”时袭击机场一事自首。公布“免除山地住民税金”。

  1948年 台湾主席魏道明成立台湾省通志馆,以整编台湾文献、撰写《台湾省通志》。台湾省政府设置“山地行政处”,处长王成章。台湾原住民省参议员选举。台湾省当局重申禁用“蕃族”等名。台湾省当局颁布“修正山地保留地管理办法”。为原住民而办的《山光新报》创刊。

  1949年 台湾全岛进入戒严时期,并通过“惩治叛乱罪犯条例”,对岛内人民之活动做许多不合理限制。国民党军溃散败退台湾。台湾省政府通过撤销“山地行政处”

  1950年 国民党政府实施“白色恐怖”,以利高压统制,并滥捕无辜知识分子,扼杀许多有为菁英,令人遗憾。台湾正式实施“地方自治”,并重新调整行政区域,缩小县市所管辖的范围。台湾原住民七族代表,献锦旗宝刀予蒋介石。

  1951年 台湾省政府制定“山地施政要点”。《台湾风物》创刊,以季刊方式,为台湾民俗传统采风做详尽的记录。“行政院”颁布“台湾省戒严时期外人进入山地管制办法”。台湾省民政厅邀有关首长检讨原住民行政业务,中心目标奖励推行“国语运动”,强化山地造林,安定原住民生活。

  1952年 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请政府对山地人民应赋与土地所有权及迅速划分山地保留地予以登记”提案。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山地人民生活改进运动办法”。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各县山地推行‘国语’办法”。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各县山地乡物资流通社设置办法及组织草案”。?台湾省省政府通过“改进山地教育实施方案”。

  1953年 台湾省临时省议会通过“山地籍同胞征免租税原则”。日本音乐家黑泽隆朝于巴黎国际民俗音乐大会中介绍布农族的“祈祷小米丰收歌”,造成国际间的轰动。台湾省政府拟成“台湾省促进山地平地化五年计划大纲”

  1954年 台湾省原住民九族中文名称由“内政部”确定为︰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台大人类学系与台北市文献会共同合作完成圆山贝冢的挖掘工作;南投文献会于集集附近洞角地方完成史前遗物的挖掘。台湾省临时省议会修正。台湾省各县山地保留管理办法。乌来泰雅族人举行十年一次的半年粟祭。阿美族杨传广获亚运十项全能运动金牌。

1955年 陆军上将孙立人因涉嫌包庇匪谍郭廷亮,被蒋介石罢免官职,到一九九?年他逝世前,一直被软禁在台中,此案至今仍为一大悬案。

  1956年 大专院校正式采联合招生,举办第一次联考。钟理和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获中华文艺奖第二名,但延至一九六一年才由《联合报》连载。台湾省省政府通过“山胞就业辅导办法”。

  1957年 钟肇政编《文友通讯》,希望藉刊物的发行,以连系台湾籍作家,共同为台湾现代文学努力。

  1958年 第三届亚洲运动会于日本东京展开序幕,阿美族杨传广等人勇夺六面金牌。台北文献会发现大坌坑遗址,位于台北县八里乡观音山后山山麓,为台湾考古史的重大发现之一。台湾省政府修正通过“改进山地管制办法”,将尽量予原住民生产技术辅导,平地人可申请开发山地资源。

  1959年 台湾中南部连日暴风雨,导致河水暴涨,造成历年来最严重的“八七水灾”,损失惨重。

  1960年 乡土文学作家锺理和因病逝世?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母土的真摰情感及热爱,为五0年代台湾乡土作家之翘楚。《自由中国》杂志社社长雷震筹设新党期间,以涉嫌叛乱罪名被判刑十年,新党筹设便告中断。台湾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山地医师医学专科班设置办法”

  1961年 钟肇政首部长篇小说《鲁冰花》开始在《联合报》副刊连戴。

  1962年 《传记文学》创刊,第一任主编为刘绍唐。以台湾独立为诉求之施明德等人,被冠以叛乱罪名而遭逮捕。“立法院”通过“关于独立国家内土著及其它部落与半部落人口之保护与同化公约”

  1964年 台湾省政府修正“山地保留地管理办法”,规定原住民每人使用土地面积限额。吴浊流发行《台湾文艺》双月刊;陈千武等现代诗人合创《笠》诗刊。此二份刊物皆为战后台湾本土文学的重镇。

  1965年“教育部”将大专联考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原意是希望每位学生皆能适性发展,结果大部份的学生都为了挤窄门,糊里胡涂地选读热门科系。钟肇政完成《本省籍作家作品选集》之汇编,并由文坛社出版发行。

  1966年 “国府”签署“消除种族歧视公约”。吴浊流创办的“台湾文学奖”首届颁奖,钟肇政、钟铁民、七等生等人均获奖。第一所空中商职于台北成立,透过广播媒体辅助教学,为台湾教育史上的首例。鼓励台湾省民开发山地,开垦人可获所有权,台湾省府会商决定开发方针,准人民申请开发,以达“以山养山”政策。

  1967年 台北市升格为院辖市,并扩大行政范围。

  1968年 台湾省政府公布“戒严期间台湾省区山地管制办法”。原住民布农族红叶少棒队与日本少棒队举行比赛,以七比零之佳绩大胜日本队,为台湾少棒队在国际交谊赛中的胜利,首开先河。

  1969年 台大考古队在台东八仙洞遗迹进行挖掘,此遗迹的发现将台湾史前史的研究,又往前延伸了六千年。

  1970年 台东县大武乡高溪村发现距今1000-200年前排湾族早期遗址。

  1971年 屏东县山地推行“国语”受阻,“教育局”严禁教会利用方言符号及日文圣书传教。
钓鱼台事件发生,美国声明将钓鱼台列屿交还日本。数千名学生发起保钓游行,抗议美、日间的协议。

  1972年 台、日“断交”,岛内发起一连串抵日活动。南投县政府以仁爱、信义两山地乡的教会活动,已严重影响原住民学校教育,决定提出七项建议,请政府重视与改进。

  1973年 台湾省政府举行雾社抗日事件43周年纪念及抗日首领莫那鲁道安葬典礼。花莲县光复乡东富村,发现距今3000年前的阿美族文化遗址。台湾省文献会宣布花冈一郎、花冈二郎曾参与雾社事件抗日行动。台北县第一届平地原住民丰年祭在平溪镇菁桐坑举行。吕炳川首先以台湾原住民音乐为研究对象,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1974年 数十位中外环保人士举行集会座谈,建议政府设立自然环境保护区,以挽救日渐破坏的台湾生态环境。

  1975年 日月潭“台湾山地文化中心”揭幕。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严家淦在隔天宣誓就任“总统”。黄信介发行《台湾政论》月刊,出版四期后便告停刊。台北县警察局称,有关土城“国小”部份原住民学童因受“王国聚会所”传教人员影响,漠视朝会礼仪,不向孙文遗像鞠躬等事,该局已采取矫正措施。

  1976年 时年五十七岁素人画家洪通于台北美新处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他鲜艳明丽的半抽象画作,在非学院派中,独树一格。名作家吴浊流逝世,享年七十七岁。吴氏为台湾文学史上的瑰宝,曾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台湾省政府采取“深山管制,近山开放”原则,以为山地管制之调整。屏东县满州乡九棚村发现距今约700年以上的排湾族遗迹。省政府宣布“本省公有山地保留地将于1977年度起,逐年将所有权转移给原住民,预定六年内办理完毕”。

  1977年 “教育部”为保存山地古物,规定古物限岛内流通,不可输出国外。台东县兰屿乡红头村发现雅美族文化遗址。台湾文坛掀起乡土文学论争,回归乡土的本土写实文学,一时间蔚为潮流,成为热门话题。吕炳川博士以监制解说“台湾原住民族音乐”唱片,荣获日本文部省颁发的艺术节“艺术大奖”。桃园中坜二一三投票所发生选举纠纷,引起激烈的群众事件,史称“中坜事件”。“第一届台湾省东区原住民运动大会”在台东县举行。

  1978年 台湾省教育厅公布“山地籍国中生保送仁爱、内埔两农校给予公费待遇之实施要点”。由许常惠领导的台湾省民族音乐调查队深入丛山辑录布农族“祈祷小米丰收歌”布农族的歌谣采自然和弦合唱和平行唱法,少有乐器伴奏,繁复多变的歌唱技巧,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珍宝。

  1979年 《美丽岛》杂志创刊,全部社员均为党外人士,以发展台湾民主运动为鹄的。推动期间,困难重重,于是年底在高雄发生美丽岛集会警民冲突事件,《美丽岛》杂志被迫停刊,为著名的“美丽岛事件”。台湾省政府订定“加强辅导平地山胞改进生活计划方案”。乡土文学作家杨青矗和王拓因参与“美丽岛事件”被捕入狱。

  1980年 台湾省政府公布“台湾省山胞身分认定标准”。台湾大学考古队展开卑南遗址挖掘工作,著名的板岩石板棺就是由卑南遗址所出土。台湾省议会通过“台湾省山胞身分认定标准”

  1981年 复兴乡小乌来风景区规划完成。桃园县政府公告实施。恒春的台湾民谣歌手陈达车祸身亡,在他七十六年的人生旅途中,有六十年是在手抱月琴的吟唱生活中渡过。台湾省议会通过“废止台湾省山地籍同胞征免租税原则”。

  1982年 恒春半岛垦丁“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为台湾第一座“国家公园”,区内属热带性气候,具复杂多变的地形景观和生态环境。

  1983年 台湾省政府公布“修正台湾省辅导山胞创业生产贷款要点”。布农族青年田雅各布发表“拓拔斯?塔玛匹玛”,而受文学界肯定。

  1984年 屏东师院教授高业荣于茂林乡旧万山村发现千年石刻。在屏东县玛家乡北叶村发现距今约2200-400年前近现代排湾族遗址。同年在屏东县雾台乡雾台村发现距今约2200-400年前排湾族遗址。陈仲玉在花莲县秀林乡富世村发掘泰雅族文化遗址。赖和九十诞辰平反纪念会,于彰化地区盛大举行,拥戴赖和人士皆对赖和于一九五八年被逐出彰化忠烈祠一事深感不满,因此起而平反。“台湾原住民权益促进会”成立,揭开台湾原住民运动序幕。

  1985年 十二名原住民针对原住民被迫改从汉姓屡生乱伦悲剧一事,在雾社事件纪念碑前静坐抗议,要求恢复原有姓氏。玉山“国家”公园及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陆续设立,对玉山和阳明山两地的生态环境具相当程度的保护意义,同时提供给“国人”兼具休闲与知性的旅游空间。杨逵病逝,享年八十岁。杨逵终其一生,活跃于台湾文坛。他曾于一九四九年因著“和平宣言”遭逮捕,过了十二年牢狱生涯。

  1986年 民主进步党于白色恐怖未除的情况下毅然成立,为战后第一个反对党,第一任主席为江鹏坚。阿里山邹族十九岁青年汤英伸向警方自首,承认杀害北市新生北路洗衣店一家三口。第二年经法院审理被判死刑,社会各界喧然大波,群起声援,带给大家重新重视长久以来的原住民问题。“内政部”接纳台湾省政府建议,同意将吴凤的故事自小学教科书中删除。陈仲玉在花莲县秀村乡富世村,发现碳十四年代900±40B.P.~670±80B.P.的泰雅族文化遗址。

  1987年 “教育部”令,订定“湾区山地族籍学生升学优待办法”。政府正式宣布台湾包括澎湖地区戒严解除,同年并解除“报禁”。“内政部”山地工作会报第四次委员会议决定,在“内政部”增设“边政事务科”以加强山地行政工作,并放宽原住民身分认定标准,且扩大适用于台北市和高雄市。“台湾笔会”正式成立,对台湾文化之推广,不遗余力,为一本本土化笔会。包括妇女、原住民、人权暨教会等卅一个民间社团在北市万华宝斗里风化区游行、静坐、抗议人口贩子及雏妓问题。原权会要求更改吴凤乡乡名为阿里山乡,删改教科书中过份美化的吴凤故事,并于嘉义县政府举行抗议活动。台湾省政府订定“台湾各县市山胞生活辅导中心设置要点”。“四十名布农族人对南投县信义乡东埔村风景区规划”强迁先人墓地一事至行政院抬棺抗议。

  1988年 中、南部农民北上游行请愿,要求政府禁止进口美国水果、火鸡肉,却与警方发生火爆流血冲突,双方僵持不下,为此事件受伤者达百余人。因为游行日期为五月二十日,史称“五二0件”。由“雅美青年联谊会”发起,为反对核能电厂设立的示威抗议活动,于兰屿揭开序幕。“台湾原住民族还我土地运动联盟”在台北市举行游行。民政厅函︰订定“台湾省山胞社会发展方案”及“台湾省山胞社会发展方案第一期四年计划大纲”。由原住民团体发起的纪念“雾社事件”追悼会,在南投雾社莫那鲁道纪念碑前举行。原住民知青多奥等人聚集嘉义市火车站前拆除吴凤铜像,从此破除虚拟的吴凤神话,为原住民活动中重要转折点。事件主要策划者多奥,不幸于一九九四年五月被不同政治理念者,用汽车压辗身亡。“教育部”成立“山胞教育委员会”。“内政部”决定召开“全岛山地行政会议”,研讨原住民问题。

  1989年 “无壳蜗牛族”参与万人露宿街头的活动,抗议房价的不合理。露宿活动分别于台北忠孝东路和台中中山公园进行。全世界第一份原住民主持的报纸《原报》,正式创刊。花莲县寿丰乡水琏村发现距今约2000-1000年前阿美族文化遗址。

  1990年 万名学生在中正庙集合,要求“国民大会”解散、老“国代”下台,为台湾近代最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史称“三月学运”。台湾原住民文化运动刊物《猎人文化》创刊。

  1991年 “独台会”事件爆发,为解严后的另一白色恐怖事件,被称为“现代文字狱”,全岛哗然。

  1992年 政府正式公布“二二八研究报告”,但因内容避重就轻,社会大众普遍不满意。

  1993年 花莲新社地区的噶玛兰族人,首度跳脱阿美族丰年祭的形式,自主性地举办噶玛兰节,为平埔族复兴运动奠下良好基础。

  1994年 原住民正名运动,于“台湾原住民文化会议”中,首次获得李登辉响应,“国民大会”及“立法院”都积极运作于宪法中加入原住民条款,以示尊重原住民。平埔族中的噶玛兰族,并积极争取为第十族。“立法院删除民意代表、乡镇市长选举的学、经历限制,从此以学历挂帅的台湾选举,应可获得改善。

  1995年 台湾常民文化学会及常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创立,首开先例的出版由原住民自己撰写的“原住民民族志”系列丛书。“立法院”通过姓名条例修正草案,恢复惯有传统原住民姓氏,不需冠汉姓。“教育部”山胞教育委员会改名为“原住民教育委员会”。南投北山花园农场特聘请赖守仁先生制作“台湾十二生肖”雕塑,共襄盛举“台湾十二生肖”运动,建构台湾民族的图像。台北市政府率先在三月十六日设立“原住民事务委员会”为台湾第一个地方政府设立的委员会。

  1996年 台北市政府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总统府”前广场改名为凯达格兰广场,此后新竹等地方政府也仿效跟进。宜兰县政府举办“宜兰200年纪念活动”,其中大多数活动都以噶玛兰族为主题。原住民报纸《南岛时报》于高雄创刊。第一届“原住民教育会议”召开。高雄县政府主办,台湾常民文化学会承办的小林平埔馆正式落成,为台湾第一座官设的平埔族文物馆。屏东高树地区的马卡道族人,自觉性地发起公廨祈雨等系列活动,为马卡道族复兴运动中,重要的契机。贺伯台风袭台,造成全台性的灾害,南投、嘉义等地的山区,更因山洪暴发,导致许多原住民的部落被冲毁,道路断绝,数千人无家可归。

  1997年 常民文化制作的《1997原住民文化手历》正式出版,为台湾第一本完全以原住民为内容的记事历。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为了明天.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900—1945)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21日)
  1900年 日警务本署为推进隘勇线,遭泰雅族大科崁(今复兴乡大汉溪流域)反击。

  1901年 长老教会牧师马偕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1902年 伊能嘉矩出版《台湾志》。新竹厅南庄赛夏族头目日阿拐,不满日本政府不付劳役工资与“蕃地”开垦事宜,乃纠合客家族民、鹿扬社泰雅族人攻陷其隘勇所及支厅。

  1903年 林献堂等人成立“栎社”,以发扬汉学为己任。日政府成立“蕃地事务调查委员会”,将原住民行政事务归警察管理。同时决定积极开发山地资源,于险要山区,开辟道路,围困原住民,其目的除使原住民归顺外,另有企图开采山林内丰富的森林、矿藏和樟脑等资源。

  1904年 嘉义达邦山区派出所设立学校,教导原住民子弟念书习字,这是警察办学之首例。

  1905年 台湾实施第一次户口普查,平埔族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三,高山原住民则为百分之一点二。?

  1906年 警察署台湾总督府成立“蕃务课”,企图以武力使原住民归顺。

  1907年 日制定蕃务官吏驻在所之蕃童教育标准、蕃童教育纲要、蕃童教育费新标准等,以确立“蕃地”教育制度。日于屏东、牡丹社分驻所举行当地排湾族百人之“受降典礼”。

  1908年 埔里支厅泰雅族二十六社反抗。日调查隘线内“蕃地”。

  1909年 台北谢汝铨等人于艋舺平乐游酒楼创“瀛社”,以诗会友,宣扬汉诗之美。

  1910年 公布“蕃务监视规划”。 总督府开始第三期“五年理蕃计划”,深入原始部落,开拓道路。对于不合作的原住民则采取扫荡方式,手段较前二期更为激烈。日军为开拓隘勇线,攻宜兰山地。

  1911年 大安溪上游泰雅族北势群攻日,袭大湖厅松永交换所。阿里港(今屏东里港)支应排湾族人攻支厅。南投厅踏戡队,至合欢山与奇莱主山的腰部,因太鲁阁族人之袭击,未达预期目的。?

  1912年 内田嘉吉开“生蕃研究会”。南投厅长石桥以武力征服白狗、马力巴二社。

  1913年 日总督府派比亚毫社(今南澳乡碧侯部落)首领威郎台雅为领队,组织南湖大山探勘队,深入勘查,为攻打太鲁阁族原住民行动,做事前的准备。排湾族人攻阿侯厅(今屏东)奇里奇里社驻警。佐久间总督攻占泰雅族大科崁。

  1914年 日人讨伐太鲁阁族,此役为“五年理蕃事业”之最高潮。日总督府以三个月的时间攻下太鲁阁族,战况激烈,史称“太鲁阁事件”。总督佐久间左马太更于视察期间,因墬落在西卡夫妮社(今碧绿附近)山区而受伤,一年后负伤死亡。?

  1915年 台北新公园内的台湾省立博物馆竣工,该馆原为总督府附属纪念博物馆,建馆时的资金筹措大部份来自于台湾人民的捐款。余清芳等人于台南西来庵藉佛祖圣地宣传抗日思想,并筹划抗日行动,不幸事迹败露,日军趁机滥杀无辜,屠杀当地居民三千余人,史称“西来庵事件”。日警为收缴布农族、邹族各社枪械,布农族组织抗日,爆发“大分事件”。

  1917年 布农族丹大社联合巴洛博社、花莲港厅辖内原住民攻击丹大日警驻在所,是谓“丹大事件”。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新闻纸令”,规定报纸发行前必须交警务单位审查,违者则禁止发行。日人“理蕃”工作,“北蕃”已渐屈服,而“南蕃”布农族尚持反抗态度,因此召开“南蕃”会议,于总督官邸。

  假铁路旅馆召开“蕃务”协议会,其协议事项如下︰
1. 浸水营道路复旧计划。
2. 拉于士方面铁丝网装设。
3. 布农族施武群制抑。

  1918年 台中栎社社员蔡惠如、林幼春等人倡立“台湾文社”,以企图挽救日渐式微的汉学文化。日本当局为敉平“大分事件”,动工兴建“八通关越岭道”。

  1919年 大正八年总督府公布“台湾教育令”,准许台湾人与日本人就读同等学校。日本治台政治中心台湾总督府落成(今之总统府),第一任文官总督田健治郎上任。

  1920年 连横完成《台湾通史》之著作,全书三册,分二年出版,为后世研究台湾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台湾青年》创刊,带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并造成台湾新旧文学论争的开始。?

  1921年 全台人士创立“台湾文化协会”,假台北市静修女学校行成立典礼。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宗旨在提升台湾文化,废除“蕃地文通规则”同时宣扬民族主义。?

  1922年 竹南至彰化海线纵贯铁路全线通车,以弥补山线纵贯铁路运输能力之不足。《台湾青年》杂志社解散,《台湾》杂志诞生,为“台湾文化协会”的附属刊物。?

  1923年 《台湾》杂志社为普及白话文,另于日本发行《台湾民报》并设文艺栏,为台湾报纸副刊之滥觞。日治时代第九任总督内田嘉吉郎上任。裕仁亲王(即日后之昭和天皇)访台,改“生蕃”、“蕃人”为高砂族。

  1924年 宜兰线铁路通车,沿线地区为台湾煤矿矿藏丰富地带,因此意义非凡。

  1925年 伊能嘉矩病逝。二年后,在其学生板泽武雄努力奔走下,伊能的研究大成《台湾文化志》终于付梓。为研究台湾历史、人文、民族之权威。台湾高山原住民花冈一郎进台中师范就读,为首位高山原住民师范学生。

  1927年 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于台北桦山小学开幕,台展遂成为日后台湾美术发展的主导。台湾文化协会左右派分裂,“台湾民众党”成立,为台湾史上第一个反对党。

  1928年 “大分事件”首领拉荷阿雷,派手下潜回祖居地郡大社,劝说族人迁往玉穗,史称“郡大社劝诱事件”。台北帝国大学设立,即今台湾大学之前身。

  1929年 蒋渭水组织“台湾工友总联盟”,致力于工人生活和福利的改善。

  1930年 泰雅族雾社抗日事件爆发,族人死伤过半,至翌年第二次雾社事件终了,起事六社只剩族人二百余,日人强迫这些族人迁移至川中岛(今南投县仁爱乡清流部落)。《台湾民报》更名为《台湾新民报》,为台湾新文学作品的重要刊载园地。?

  1931年 日人小岛源治巡查部长教唆塔乌查地区原住民共九十一名分两队,先后向残留之“雾社事件”余生(即遭日人收留之“保护蕃”),展开袭击,将五百一十四名中的二百一十名杀害,史称“第二次雾社事件”。蒋渭水逝世,为台湾民族社会运动史上之一大损失。

  1933年 公布“全台高砂族集体移住十年计划”。于台北帝大教书的村上直次郎汇编《新港文书》,交由台北帝大文政学部发行,内容搜罗台湾南部西拉雅族留存之土地契约书拉荷阿雷出降,“大分事件”结束。

  1934年 “台湾文艺联盟”成立,为积极推展台湾新文学运动而发行《台湾文艺》。

  1935年 全台首届市会议员及街庄,协议员选举,民众反应热烈,投票率相当高,时年台湾人口达五百三十一万五千多人。台北帝大出版《原语台湾高砂族传说集》。日治时代,日人鹿野忠雄在台东县成功镇信义里,发掘到阿美文化的石板棺,估计该遗迹距今约为20000-1000年前。??

  1936年 杨逵创办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台湾新文学》杂志,为台湾作家开辟写作园地。?

  1937年 日政府为推行“皇民化运动”,全面禁止使用汉文,各报章杂志之汉文栏,均奉令停刊。台湾总督府内务局规划“大屯山”、“次高山”(雪山、含太鲁阁)、“新高山”(玉山、含阿里山)三个国家公园,为台湾国家公园规划之始。战后之国家公园,除垦丁及雪霸外,大都依原有之规划设计。

  1938年 日召开第二次山地开发委员会,嘉义市设立《皇民化模范部落》。

  1939年 总务长森冈藉“皇纪纪元二六00年”当天,发表准许并鼓励台湾人改换日本姓名,半年之后,更改人数只一百六十八人,效果不彰。日木作家西川满发行《文艺台湾》,为一本纯日文学杂志。旗山、屏东二郡原住民被迫迁居山麓。

  1941年 池田敏雄创办《民俗台湾》月刊,日本画家立石铁臣逐期连载“台湾民俗图绘”,为40年代台湾映像刻绘出珍贵记录。

  1942年 日实施志愿兵制度,征集原住民编成“高砂义勇队”,远赴菲律宾作战。

  1943年 日本在台实施六年国民义务教育,颁令废止私塾。第二年,登记就学之儿童已占百分之七十。“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病逝。日本音乐家黑泽隆朝来台湾采集原住民音乐。

  1944年 日召开全台“理蕃”视学会议。

  1945年 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政府完成台湾接收工作。吴浊流完成《亚细亚的孤儿》长篇小说,文中对台湾人的悲情命运多有着墨。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9C)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21日)
1800年(嘉庆五年) 海盗蔡牵首次进犯鹿耳门,事败逃离。

1804年(嘉庆九年) 中部(彰化)平埔族人潘贤文因犯罪被清廷通缉,率众一千多人流亡到蛤仔难,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一件。

1805年(嘉庆十年) 蔡牵于沪尾自立为王,以“光明”为号,并攻击竹堑、凤山、东港。

1806年(嘉庆十一年) 王得禄围剿海盗蔡牵于鹿耳门外海,从此蔡牵不敢再进犯台湾
彰化漳泉械斗,中部乱事长达数月。

1807年(嘉庆十二年) 王得禄破海盗朱濆于大鸡笼港内,朱濆仓惶而逃。

1809年(嘉庆十四年) 中、北部漳泉械斗,居民死伤甚多。

1810年(嘉庆十五年) 清廷将蛤仔难纳入版图,改称“噶玛兰”。

1813年(嘉庆十八年) 台湾知府杨廷理著《开台湾后山噶玛兰说略》,提议开垦台湾后山。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 郭百年入垦水沙连,滥杀原住民,被撤消开垦执照,清廷并于次年在集集、乌溪立石碑,禁止汉人出入。

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 淡水厅儒学建于竹堑(今新竹)。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 海盗卢天赐进犯沪尾(今淡水),当地驻兵起而抵抗。

1822年(道光二年) 台江(今台南市区赤崁楼附近)连日因狂风暴雨导致泥沙淤积,河川遂成平地,港口外移至鹿耳门。

1823年(道光三年) 中部道卡斯、猫雾栜等五族因汉人入垦,恣意霸占其生存空间,而流亡至埔里盆地,这是台湾史上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二件。竹堑郑用锡进士及第,为开台后首位进士。?

1825年(道光五年) 樟脑渐成为西方人觊觎的重要军工物资,清朝在艋舺建工厂,兼办樟脑业务。

1826年(道光六年) 清廷开乌石港为噶玛兰厅正式的港口,与大陆对渡。

1828年(道光八年) 淡水吴全众二千八百余人入垦今花莲寿丰一带,建吴全城。陈集成公司开垦大科崁(今桃园大溪)?

1829年(道光九年) 高雄、屏东地区的西拉雅族人,越山流亡台东,在花东纵谷建大庄(今花莲东里)等部落,此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三件。??

1830年(道光十年) 陈国瑛等人完成《台湾采访册》;澎湖通判蒋铸完成《澎湖续编》,周玺完成《彰化县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 陈淑均、李廷璧分别完成《噶玛兰厅志》初稿及《彰化县志》初稿共十二卷。

1833年(道光十三年) 淡水、新竹、桃园一带漳泉械斗、福客各庄互相残杀,祸延数年。

1834年(道光十四年) 福客两籍人集资组成“金广福”垦号,以北埔为中心,从事开垦。

1836年(道光十六年) 美国传教士戴维斯著《中国总志》,书中肯定台湾优越之通商地位。

1837年(道光十七年) 噶玛兰通判柯培元著《噶玛兰志略》。

1838年(道光十八年) 凤山知县曹谨完成“曹公圳”,引水灌溉,并于(道光二十一年完成扩建工程,称“曹公新圳”,以补旧圳之不足。

1840年(道光二十年) 福佬人由三峡进入福德坑地开垦。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中英鸦片战争,英军船舰进犯台湾西部沿岸。

1850年(道光三十年) 台湾兵备道徐宗干订《全台绅民公约》六条,以禁绝英国鸦片的输入。

1851年咸丰元年) 郑尚入垦卑南(今台东),为汉人入垦台东之始。

1852年咸丰二年) 陈淑均完成《噶玛兰厅志》之汇编。

1853年咸丰三年) 艋舺顶下郊拚,福建同安人败走大稻埕,遂成大稻埕地方建治之生力军。平埔族人噶玛兰族之加礼宛等六社人,因汉人入侵家园无以维生,而举族迁往花莲美仑溪畔,建立加礼宛六社,此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四件。

1855年咸丰五年) 郑尚教台东卑南族人农业耕作的方法。

1858年咸丰八年) 英人郇和遍游台湾沿海各地,整理有关台湾民族、动植物论文多篇,归后著《台湾岛视察录》。

1859年咸丰九年) 大稻埕同安人建霞海城隍庙,该庙于是成为同安人团结合作的代表。

1860年咸丰十年) 中英法北京条约中开淡水、安平为通商口岸。

1861年咸丰十一年) 菲国多明我教会传教士郭德刚到万金庄(今屏东县境内)平埔族部落传教,并建立教堂。

1862年同治元年) 天地会戴潮春起事反清,攻占彰化等地,事变长达三年之久。

1865年同治四年) 基督教长老教会马雅各布(英籍)来台传教,并于第二年创设旗后“新楼医院”(今台南市东门路),为台湾第一所现代化医院。

1866年同治五年) 英人托德引进福建安溪茶苗到淡北种植,并于艋舺设茶叶烘焙厂。?英国建领事馆于打狗哨船头山上(今高雄市鼓山区),现今的高雄市史迹文物陈列馆就是该领事馆遗址。

1867年同治六年) 林豪纂《淡水厅志》。刘明灯总兵于草岭设立“虎字碑”和“雄镇蛮烟碣”

1869年同治八年) 屏东万金天主堂重新修建,对当地的平埔族文化、信仰产生巨大影响,万金天主堂之建筑至今仍完整保存。

1871年同治十年) 琉球渔民遇风暴漂流到台湾,为牡丹社原住民杀害。日人藉琉球为其藩属之名,向清廷抗议,清廷却辩称琅峤为化外之地,置之不理,日本乃决定进兵台湾。?
长老教会牧师甘为霖抵达台湾南部进行传教工作。

1872年同治十一年) 长老教会牧师马偕抵淡水,藉医疗工作展开传教。从此马偕与甘为霖牧师以大甲溪为界,分据北、南两地传道,基督教长老会便于无形中成南北教派对立的局面。

1874年同治十三年) 日本正式出兵台湾,由琅峤(今恒春)登陆,双方于石门天险激战,并血洗牡丹社,史称“牡丹社事件”。清廷奉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主持台湾防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1875年(光绪元年) 清廷解除内地人民渡台禁令,于厦门汕头及香港各地设“招垦局”。清廷增设台北府及淡水、宜兰、新竹等县。

1876年(光绪二年) 清廷聘请英国工程师以西法开基隆煤矿。

1877年(光绪三年) 周有基查勘红头屿(今兰屿),建议清廷将之收入版图。

1878年(光绪四年) 清廷招募福建居民至台湾后山开垦,移民人数众多。清吏陈辉煌长久以来,欺压加礼宛人,引起加礼宛人不满,即悄悄与竹窝宛社密谋反清,并于六月十九日首先攻击“七结社”,北方的清军营寨“鹊子铺”,后遭清军反击,加礼宛人战败四散逃逸,史称“加礼宛事件”。

1879年(光绪五年) 长老教会牧师马偕募捐建立马偕医馆,为台湾北部第一家现代化医院。

1881年(光绪七年) 秀姑峦溪山洪爆发,(道光九年由于躲避汉人流亡至花东纵谷之西拉雅族人,因避水患纷纷南移至今花莲富里到玉里间,面临再度迁徙之命运。

1883年(光绪九年) 淡水女学堂落成开学,招收学生皆为平埔族人。

1884年(光绪十年) 中法战争,法军进攻基隆、沪尾,死伤者众,法司令孤拔下令封锁台湾各港口。

1885年(光绪十一年) 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1887年(光绪十三年) 天主教神父何安慈到台北传教,并在芦洲及大稻埕设立天主教堂。

1888年(光绪十四年) 后山西拉雅族人反清吏之暴虐无道,杀死征税官吏雷福海严,抗暴情绪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终于引发“大庄事件”,西拉雅族人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1892年(光绪十八年) 清廷于基隆设“金砂总局”,管理砂金之开采事宜,并分别在瑞芳、暖暖、顶双溪、四脚亭设支局。

1893年(光绪十九年) 台北到新竹的铁路完工,全部工程历时二年余,并于第二年开始通车。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台湾民主国永清元年。日明治二十八年,后山西拉雅族人不满清吏的欺压,再度谋反,烧毁玉里观音山教堂,为著名之“观音山事件”。甲午战争结束,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主国成立,以黄虎旗为帜,推举唐景崧为大总统。日本侵占台湾,成立台湾总督府,首任总督为桦山资纪。

1896年 琅峤十八社首领潘文杰捐款,协助恒春日语传习设立分校,校址则在排湾族猪束社内(今满州里德村)。泰雅族大湖群(今泰安乡)不愿受日政府管理而反抗。

1897年 日治时代第三任台湾总督乃木希典以招抚原住民为其治理重点,从原住民教育着手举行“蕃政”会议。

1898年 日人分别于台南和台北设本派本愿寺学校和大谷派本愿寺学校,这是佛教学校首次在台湾设立。日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上任,提出三项高压统治,必要时可以金钱和名利收买台湾人心。英国人必麒麟所写之《Pioneering in Formose》于英付梓,该书为必麒麟于1864年到1870年间之旅台见闻游记,对于台湾原住民的着墨颇多。?

1899年 总督府维持樟脑质量和防止汉人原住民冲突,宣布樟脑专卖,同时设立樟脑局。日政府废止“日语传习所”,以令第二十七号订定“蕃人子弟”进入公学校之规定。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8C)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21日)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笨港(今北港)十寨居民合资建筑天妃庙,后因笨港溪改道,北港及新港居民都在争妈祖庙的正统。

1701年(康熙四十年) 福、客移民入垦台中大甲地区,尔后汉人与原住民道卡斯族争食田园,常生各种冲突。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 漳州人向大肚溪附近的平埔族购买田地,拓垦大肚庄(今台中大肚乡)。

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 台湾、诸罗县民招徕福建汀州人入垦罗汉内、外门(今高雄县),此为全台客家人较早垦居之地。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 诸罗知县诸罗木栅城(今嘉义)。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泉州开垦集团陈赖章垦号入垦大佳腊地方(今之台北市及部分台北县区域),台北盆地之垦拓事业于焉兴起。

1711年(康熙五十年) 清廷重申严厉禁止客家人无照偷渡来台。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辽左金人周元文完成《重修台湾府志》。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 清廷聘耶稣会传教士来台测量并绘制西岸地图。周锺瑄上任诸罗县令,对彰、嘉地区之开拓建设贡献颇多。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诸罗县令周锺瑄建诸罗、打猫、哆啰嘓、大武垄四社的平埔族人学校,以教化原住民。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岸里社原住民阿莫等入垦猫雾栜一带平原之地(今台中县、市地区),为台中平原开发之发轫。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福建人陈梦林应周钟瑄之聘,完成《诸罗县志》之汇编?《诸罗县志》为台湾现今所有方志中,最重要之一本。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半线施世榜筑八堡圳(今彰化县内),此圳为清领时期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 巡道梁文瑄于今台南建海东书院,为全台规模最宏伟的书院。台湾府学贡生陈文达完成《凤山县志》及《台湾府志》之编纂。

1721年(康熙六十年) 朱一贵于罗汉门(今高雄县内门乡)反清起事,失败被捕处死。由朱一贵事件蕴酿出台湾南部福客械斗,规模庞大,为台湾史上首次福客械斗事件。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清廷平阿里山、水沙连各原住民抗暴。清廷立石画界,不准汉人擅越界限到原住民地区开垦,以杜绝汉人与原住民冲突、纠纷的发生,但效果不彰。

1723年(雍正元年) 清廷于台湾增设彰化县及淡水厅,并改建诸罗县木栅为土城,为台湾第一座土制城楼。

1724年(雍正二年) 清廷重修颓圮荒废的淡水红毛城,使得此座城堡之古老风貌能够保存至今。福建漳浦人蓝鼎元完成《平台纪略》,对清廷之治台政策,颇多建言。

1725年(雍正三年) 清廷下令禁止砍伐樟树,以防止汉人因入山采伐樟树,侵入原住民聚落而引起流血冲突。(注︰樟树、蔗糖、茶树为清代台湾之宝)

1727年(雍正五年) 清廷增设澎湖厅,加强对澎湖之治理。

1728年(雍正六年) 台汉御史夏之芳辑台地科举优良文章汇编《海天玉尺》,为当代读书人应考写作的优良范本。

1729年(雍正七年) 粤人廖简岳进入拳山堡(今台北公馆至新店一带)拓垦。

1730年(雍正八年) 福建人陈伦炯参考前人描述并亲自实地考查而撰写《海国闻见录》,为一本图志丰富的史地书籍,并首度提到“平埔”族。

1731年(雍正九年) 道卡斯族大甲西社联合朴仔篱社等八社反清,事件经七个月始讨平,事后清廷改大甲西社为德化社。

1732年(雍正十年) 清廷规定凡有田产且循规蹈矩者,准携眷来台。

1734年(雍正十二年) 清廷谕令台湾文武官员,年满四十且无子嗣者,可携眷来台。安溪人进辟拳山堡驱赶客家人,在今台北公馆建立公馆庄。

1735年(雍正十三年) 彰化眉加腊社原住民的反抗事件层出不穷,北路副将靳光瀚在次年领兵镇压。

1736年(乾隆元年) 四川周于仁与湖广的胡格共同编撰《澎湖志略》,内容包罗万象,凡有关的地图、宫庙、文物风俗、诗赋等,皆有详尽叙述。

1737年(乾隆二年) 清廷严禁汉人擅娶原住民妇女,以防汉人藉通婚之便利,侵犯原住民土地。

1738年(乾隆三年)艋舺(今万华)泉州人创建龙山寺,全部工程于乾隆五年完成,遂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1739年(乾隆四年) 泉州人林耳顺入中港社(今苗栗竹南)拓垦。

1740年(乾隆五年) 漳州人郭锡塯开凿塯公圳(今台北地区),至今公圳仍在,只是被埋在新生南路地下。

1741年 (乾隆六年) 刘良璧完成《台湾府志》之重修。

1743年 (乾隆八年) 泉州人张启祥开辟淡水厅木栅庄。

1744年 (乾隆九年) 因受汉人开垦威胁,平埔族之西拉雅族大武垄社自焦吧哖(今玉井)地方,迁移至荖浓溪及楠梓仙溪流域(今高雄县境内)。

1745年 (乾隆十年) 清廷诏准台湾移民携眷入台。

1746年 (乾隆十一年) 台湾汉御史范咸完成《续修台湾府志》。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客家人入垦猫里(今苗栗),客家人开始进入东势角(台中东势)开垦,与原住民发生流血冲突。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清廷再度停发准许携眷来台执照。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晋江吴洛拓垦台中盆地;福建人林成祖开辟摆接一带(今台北县新庄市)。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台湾各厅县立“番界”一石于原住民部落边界,禁止汉人出入。漳州移民于芝山岩(今台北士林)建立惠济宫。

1755年 (乾隆二十年) 林成祖凿大安圳,灌溉今台北县土城、中和、板桥一带田地?福佬人赖基郎等开垦大姑陷(今桃园大溪)。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诸罗人王克捷中进士,为史上首位登第的台湾人。

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 清廷令管辖所及的平埔族人学习汉俗、改用汉姓。

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 福佬人林天生拓殖淡水厅石壁湖(今台北县中和市)。

1764年 (乾隆二十九年) 余文仪、王瑛曾分别完成刊行《台湾府志》、《凤山县志》。

1767年 (乾隆三十二年) 澎湖通判胡建伟完成《澎湖纪略》十二卷,对于澎湖史料的保存功不可没。

1768年 (乾隆三十三年) 淡水林汉生入垦蛤仔难(今宜兰)遇害,此后十余年,无人敢入蛤仔难。

1770年 (乾隆三十五年) 泉州人入垦柑园地(今台北县树林镇),北部地区福客移民争地冲突就此揭开序幕。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匈牙利人莫利斯?贝尼奥斯基抵台湾东北海岸,返欧后,将他写的旅台见闻游记介绍给西方人,并于伦敦结集出版。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永安大圳(今台北板桥一带)及大坪林圳(今台北新店一带)分别完工。

1773年 (乾隆三十八年) 朱景英出版《海东札记》。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客家移民开辟淡水厅树纪埔(今新竹竹东)。

1776年 (乾隆四十一年) 淡水厅芝兰堡(今台北士林)农民与凯达格兰平埔族人合作开凿水砚头圳,便利周围的农田灌溉。

1777年 (乾隆四十二年) 福客移民争淡水厅海山堡柑园地一带(今台北县树林镇内),客家人失败,流亡到竹堑。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漳州人林应寅(板桥林本源家始祖),定居淡水的新庄。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泉州人移垦彰化水沙连堡集集(今南投县境内)一带。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福佬人与凯达格兰秀朗社人订约,开垦拳山堡,并拓殖深坑。

1783年 (乾隆四十八年) 漳州人严烟渡台传天地会,林爽文等人相继入会。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鹿仔港(今鹿港)正式开港,与福建莆田蚶江对渡,一时官商云集,成为中部重镇。

1786年 (乾隆五十一年) 林爽文打天地会名号,反清起事,呼应者众,前后历时十四个月之久,而后被清廷弭平。鹿港富贾合资完成龙山寺之兴建,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诸罗县民因助清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清廷正式将诸罗改名嘉义。漳州人吴沙开辟三貂岭,为吴沙移垦蛤仔难计划的序曲。

1792年 (乾隆五十七年) 清廷开八里坌,与福建五虎门对渡。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天地会余党陈周全等人再度起事攻陷鹿港,破彰化城,于田中央庄(今溪湖镇田中里)遭伏击而溃败被捕。

1796年 嘉庆元年) 漳州人吴沙率众进垦蛤仔难(今宜兰),受原住民平埔族人阻挠攻击,但也为汉人在蛤仔难之拓垦奠立基石。

1797年 嘉庆二年) 吴沙在乌石港建造土围垦荒,建立第一个据点头围(即头城)。

1798年 嘉庆三年) 吴沙病逝,其侄吴化克绍其裘,继续开垦二围、三围、汤围等地。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7C)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18日)
   1603年 荷兰人韦麻郎率军舰到澎湖,要求通商互市。
  1620年 “台湾”一词首次出现于明朝政府往来公文书中。
  1621年 明人颜思齐、郑芝龙屯聚台湾,做为扩展势力的根据地。
  1622年 荷人舰队进驻澎湖,于妈宫红木埕建木栅城。
  1623年 荷兰人于大员(今台南安平)筑木栅城;次年,旋因澎湖情势告紧,无暇他顾而破毁。
  1624年 荷兰退出澎湖,积极转进台湾,于今台南安平重建城砦奥伦治城(1627年更名为热兰遮城)。
  1625年 荷兰人以布匹向原住民交换新港社的赤崁地,并筑普罗民遮城。
  1626年 西班牙人进驻台湾北部鸡笼(今基隆),作为西人远东贸易之据点。
  1627年 荷兰传教士甘第亚士到台南西拉雅平埔族新港社传教。
  1628年 西班牙人进驻沪尾(今淡水),筑圣多明哥城(今红毛城)并在当地传教。
  1630年 七岁的郑成功到中国的祖籍地。同年,郑芝龙开始招募闽地饥民来台拓垦。荷兰驻台湾总督奴易兹派兵镇压新港社原住民。
  1632年 西班牙船只遇台风漂至蛤仔难(今宜兰),当地原住民成功伏击了该船。西班牙人由淡水河入台北平原。
  1634年 西班牙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于当地及三貂角建教堂以传教。
  1635年 荷兰用武力征服台南西拉雅平埔族麻豆社,平埔族人因而掀起反荷大抗暴。
  1636年 台南西拉雅平埔族萧垄社为荷兰人所征服。荷兰人对原住民采怀柔政策,召集安平(今台南)以北十五社,以南十三社的代表,成立“地方议会”处理原住民事务。荷兰传教士甘第亚士于新港社广设学校,教授原住民罗马拼音。
  1639年 苏鸣岗招募中国移民来台拓垦。
  1640年 荷兰于原住民区实施瞨社制度,利用汉人征收赋税。
  1641年 荷兰人召集平埔族人成立地方议会。
  1642年 荷兰驱逐台湾北部西班牙人势力,台湾西海岸全部为荷人统治。荷军攻击大武垄社(今台南县大内乡)。
  1644年 荷兰人盘据北台湾,并准许汉人在鸡笼、淡水定居。
  1645年 荷兰召集原住民平埔族长老,成立评议会。
  1646年 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起师海上,次年屯兵鼓浪屿,以反清为其职志。
  1648年 荷兰人于赤崁、麻豆设立学校,教育平埔族人。
  1652年 汉人郭怀一纠集民众反抗荷兰暴政,并攻普罗民遮城(今台南赤崁),失败阵亡。
  1653年 荷兰人增建普罗民遮城炮台(即今之赤崁楼),以加强防御工事。永明王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
  1656年 清廷实施海禁,沿海民生困苦,居民相率走险台湾者众。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 郑成功以何斌及澎湖游击洪暄为前导,直攻台湾鹿耳门。荷人投降后,郑成功于台湾立“东都”,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在台统治权于是巩固。
  1662年(永历十六年) 郑成功殁,其子郑经继位,改“东都”为“东宁”。
  1664年(永历十八年) 郑经弃金门、厦门,退守台湾,陈永华助郑经建设台湾,同时将中国营建农业技术正式传入台湾。
  1666年(永历二十年) 台湾第一座孔庙“全台首学”于承天府落成。郑经命各社广设学校,并颁布学制定科举法,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于是进入一个新时代。
  1668年(永历二十二年) 明郑参军林圯率众入垦南投水沙连社,遭当地原住民杀害。
  1670年(永历二十四年) 应郑经邀请,英指挥官克利斯普率船驶抵台湾东宁,并写信给郑经,请求通商,双方成立通商条款三十七条。此为英国人第一次来台。
  1671年(永历二十五年) 沈光文至罗汉门(今高雄县境内),教导原住民儿童汉文。
  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 沈光文避居台南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县善化镇),设立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 郑经铸造永历通宝铜钱,并制订文武百官制。
  1677年(永历三十一年) 南安人魏善安,候堪民等人进入大涂师庄(今嘉义县六脚乡)进行开垦。
  1678年(永历三十二年) 清廷重申迁界之令,在中国东南沿海驻兵筑寨,沿海数千里沓无人烟,打击明郑经济。
  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 郑经西征清朝失败,退回台湾。参军陈永华逝世,为台湾文教的重大损失。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 郑经殁,侍卫冯锡范弒世子郑克臧,拥戴次子郑克爽继位,为历史上著名之“东宁事件”。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施琅率兵攻打澎湖,台湾纳入清廷版图。施琅并受册封为靖海将军。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清廷颁布禁止渡台令,下诏台湾隶属福建省,下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及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施琅奏请清廷加封妈祖为天后,以感念妈祖对其攻略澎湖时之护佑,澎湖妈祖宫于是正名为天后宫,为全台第一座妈祖庙。同年,并于台湾府建天妃宫(今台南大天后宫)。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沈光文创东吟社,为台湾诗社之肇始。林谦光完成《台湾纪略》。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 诸罗知县樊维屏设新港、麻豆、目加溜湾、萧垄四社地方学校,以教育平埔族子弟汉文。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台湾正式开科考试。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 王喜著《台湾志稿》刊行。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 商人陈文、林侃遇风暴漂至岐莱(今花莲),后与原住民约定交易买卖,为汉人到东部的鼻祖。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 台北大地震,盆地部分地块下陷,海水入侵形成关渡大湖,凯达格兰族麻少翁等社原住民纷纷走避。台湾厦门兵备道高拱干纂修完成《台湾府志》。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 台湾知府靳治扬于府治(今台南)设“熟番”社学,为平埔族社学之滥觞。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 施琅逝世,清廷颁布的禁止渡台令渐弛,惠、潮二州客籍人士纷纷入垦台湾。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 杭州人郁永河至台湾西部探险,足迹遍布各原住民聚落,并于第二年完成《裨海纪游》,成为后人研究台湾平埔族及原住民的重要史料之一。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6世纪)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18日)
  1544年 世界历史首次出现台湾记录葡萄牙水手发现台湾,惊艳之余,赞叹为“福尔摩沙”(FORMOSA),意即美丽婆娑之岛!

  1554年 世界地图首次绘出台湾,葡萄牙人欧蒙将台湾纳入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

  1592年 日本海盗侵扰台湾鸡笼(今基隆)、沪尾(今淡水)

  1597年 明朝政府于澎湖设置游兵。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6C前)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8月15日)
  15000B.C.~3000B.C.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台湾,生活型态尚停留在渔猎采集的阶段,石器原料则取自海边的砾石,完全用打剥方式制作,是典型的砾石器工业,从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出土的“长滨文化”及分布在西海岸中北部丘陵台地的“网形文化”可以得到左证。

  5000B.C.~3000B.C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会用简单的农耕,陶器为此时的代表物,大部分陶器的体部都有粗绳纹,在口部则有菱形、交叉、波浪等划纹,并且在罐形器的口线外侧出现一道脊突,形成了“大坌坑文化”的主要特色。

  3000B.C.~2000B.C 澎湖岛尚是不毛之地,但透过当地橄榄石玄武岩的输出,慢慢发展出日常生活所需的绳纹陶器、石器、贝类、鹿角等物品,以及从事小规模的近海渔捞、采集岸礁上的贝类为生。 在台中县清水镇、大肚乡、南投县草屯镇、集集镇等地除了承袭“大坌坑文化”的细绳纹红褐色陶器外,并逐渐增加素面的陶器,其中以台中牛骂头最具代表性,史称“牛骂头”文化。 透过台、澎两地的往来关系,台南、高雄等地的石器材料大多来自澎湖的橄榄石玄武岩,并继续生产细绳纹红陶,由于以台南县仁德乡的牛稠子最具代表性,史称“牛稠子文化”同时,在屏东县垦丁、恒春等地亦延续了“大坌坑文化”的特质,长方形的石板棺、拔齿风俗是“垦丁文化”的特色。

  3000B.C.~500B.C. 居住在屏东鹅銮鼻的先民们,其产业活动仍然以渔猎、采集、狩猎为主,器材的组合也多是食物处理工具而非生产工具,史称“鹅銮鼻文化”。

  3000B.C~1A.D.  分布在花东纵谷及海岸地带的先民,已会使用石镰、石杵等农具,来耕种榖类,制造大量的陶容器,做为饮酒器、烹煮食物之用,并有精美的石质、玉器等墓葬陪葬品,反映了“卑南文化”的丰富变迁。位于海岸山脉的东面山麓,除了过农业、渔猎生活外,尚发展出岩棺、石壁、石像、有孔石盘等与祭祀有关的巨石结构建筑,其中又以台东县成功镇麒麟最具代表性,史称“麒麟文化”。

  2500B.C.~1000B.C.  沿着基隆、淡水之间的北海岸和关渡以下的淡水河岸,古老的先民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使用的器物仍以绳纹陶器为主,石器类型则以凹石最常见,史称“老崩山系统文化”。

  2000B.C.~80B.C.  分布在新店溪、淡水河的河阶上及台北盆地的边缘地带,先民已制作技术进步的有肩石斧、有段石斧,使用石斧种植榖类,达到锄耕的农业阶段,存在的贝冢使得“圆山文化”更具历史价值。

  2000B.C.~50B.C  浊水溪中游北岸集集大山山坡下的聚落,是台湾中部古早新石器时代居住最久、最广的地区,当地人民使用石锄、石刀等农具,捕鱼的石网墬,狩猎的箭头,木工的斧、锯,纺织用的石纺锤,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木工、纺织为辅的“洞角文化”。

  2000B.C.~200A.D.  自西海岸地区沿大肚、浊水溪一直往南投内陆延伸,随处可见表面无纹饰、手制的灰黑陶器,稻米的耕种技术已传入台湾,磨制板岩石刀收割,史称“营埔文化”

  1600B.C.~1000B.C.  目前的台北盆地由于海侵而形成咸水湖,芝山岩(今士林)一带的居民在湖边捞贝食用,从事农耕兼渔猎的生活,构成“芝山岩文化”的特质。

  1300B.C.~400A.D  地处高雄、台南的台地或山岗上,其石器多半源自中央山脉的板岩,含砂红陶、含砂灰黑陶、磨光黑陶等陶器的形制、纹饰的多样化,见证南部黑陶文化“大湖文化”的进步历程。

  1000B.C.~1A.D.  分布于浊水溪上游河谷一带的南投县仁爱乡曲冰村落,布农族先民建立起紧密的居屋建筑,里外铺有板岩地板、弧形平台、储物槽、置物台、显现高山“曲冰文化”的生业活动。在台北植物园、新庄、树林一带的台北盆地南部、大汉溪西岸地区,所展出的陶器文化,俗称“方格印纹厚陶”。质地主要是略含沙的泥质,器型为不带把手的罐、钵,另外与同时期的其它地区一样,倚赖多种石制农具耕作,史称“植物园文化”。台北盆地东南侧、大汉溪东岸和新店溪中游以上的区域,到处散落红色灰胎的细砂陶、褐色灰胎的粗砂陶,居民的生活型态,虽以农业为主,聚落仍呈散居状态,史称“土地公山系统文化”。

  1A.D.~1000A.D.  浊水溪中游此时的红褐色陶器含有粗大的砂粒,素面的红陶、贝冢,为数众多的农具,构成“大邱园文化”的特征。

  1A.D.~1600A.D  在台南永康乡茑松、官田乡、高雄的平原上,西拉雅族先民们手制的陶器十分精良,硬度极高,并且在罐、钵的器腹上发展出四个穿纽孔,作为穿绳之用,此为“茑松文化”的最大特色。

  200A.D.~1600A.D  从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区,拍瀑拉族人民举行葬礼时,皆采俯身葬,并在头部覆盖陶罐,在生活习俗方面,除了遍布的灰黑陶器及贝冢外,尚发展出铁刀,将此时的“番仔园文化”推进铁器时代。

  500A.D.~1600A.D.  台北盆地向东北延伸至宜兰,向南到桃园、新竹等地的凯达格兰、噶玛兰平埔族先民,大量使用炼铁制造生产工具,取代传统石制品,而特殊的“无头侧身屈肢”的埋葬方式,可见“十三行文化”已出现聚落或族间的猎首战争行为。

  600A.D.~1600A.D  分布在花东纵谷的阿美族祖先,生业型态已以稻作农耕为主,另外尚有河川捕鱼,狩猎已成为仪式性活动,工艺技术则以编篮、纺织较为精良,史称“阿美文化”。

(来源:台湾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为了明天.

TOP

高校台湾
台湾中正大学校
  台湾中央大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国立”艺术学院   
“中央”警察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国立”政治大学   
“国立”空中大学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阳明大学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国立”台湾大学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   
“国立”中正大学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世界新闻传播学院
“国立”成功大学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国立”东华大学   
“国防”管理学院   
  私立辅仁大学     
“国立”中兴大学   
私立东吴大学   
私立东吴大学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私立大叶大学   
私立东海大学   
私立淡江大学   
私立长荣管理学院   
中正理工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   
私立中原大学   
私立元智大学   
私立中华大学
私立义守大学   
私立逢甲大学   
私立华梵大学   
私立静宜大学
为了明天.

TOP

选举]台湾选举制度的历史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9月15日)

1. 日占时期:
日本占台(1895)40年后,迫于国际形势和各方压力,于1935年举行了第一届市议员和街庄“协议员”的选举。而且是限制在“交税的25岁男子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范围内,民主的意义不大,最多是为日殖民政府的“民主”一种点缀。

2.大陆解放战争时期:

二战结束,日本归还台湾。国民党当局重新划分台湾行政区为8县9市。直接选举用于最基层村、里长以及乡、镇(区)民意代表的遴选;间接选举用于省参议员和高层工职的选拔。

3.“地方自治”全面落实时期(1950-1969)

国民党当局开放了省、县、市议员以及县、市、乡、镇长的地方公职选举。

4.“法统”危机后的民主恢复期

1969年台湾进行的“中央民意代表”换届选举中,国民党当局对“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进行了增选和补选。1972年制定《动员勘乱时期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额选举办法》,1980年5月14日公布《动员勘乱时期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简称《选罢法》),1983年7月8日修正《选罢法》。

5.全面选战时期

90年代李登辉上台后,大力推行“宪政”改革,公职选举基本全部开放。并且在1996年实现了“总统”的直选。

(来源:华夏经纬)
为了明天.

TOP

台湾海峡概况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16日)
  台湾海峡,是贯通中国南北海运的要道,位于福建省和台湾省海岸之间,它的范围是福建省闽江口黄歧半岛北茭咀(一说为福建海坛岛北端痒角),与台湾岛的富贵角联线为其北界;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的猫鼻头至福建的诏安头(一说为鹅銮鼻与南澳岛南端)联线。台湾海峡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南北长约370千米。海峡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之处在台湾白沙岬(台湾新竹西北海岸)与海坛岛之间,仅为130千米左右。海峡面积约83000平方千米。在地质时代,台湾海峡曾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该海峡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第三纪新生的一次大规模海浸,使整个海峡两岸均成为海面;中新世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台湾和澎湖列岛耸起成为陆地,形成台湾海峡的基本轮廓;第四纪冰期之后(约6000年前),世界性的海浸运动又形成了如今的台湾海峡。

  处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的台湾海峡,地形起伏不平,北部水深60至80米,南部水深40至50米,平均水深约60米。海峡中有一个东北—西南向的隆起带,由台湾浅滩、台中浅滩和澎湖列岛组成。东西两侧各有20米和50米水深的两级阶地。东侧阶地轿窄,50米等深线距岸一般为10至20千米;西侧阶地向外延伸,宽度较大,50米等深线距岸达40至50千米,并在几处河口外有横切的峡谷。南口有台湾浅滩,与西南阶地相连,由900余个水下沙丘组成,呈椭圆形散布,东西长约140千米,南北宽约75千米,水深10至20米,最浅处8.6米,滩上有急流,水文情况复杂。台中以西的台中浅滩,与东部阶地相连,东西长100千米,南北宽18至15千米,水最浅处9.6米。两浅滩之间为澎湖岛岩礁区,南北长约70千米,东西宽46千米,由岛屿、礁石和许多水下岩礁组成,北部岛礁分布较集中,水道狭窄;南部岛礁分散,水道宽阔。

  澎湖列岛与台湾本岛之间有澎湖水道,南北长约65千米,宽约46千米,为地壳断裂形成的峡谷,水深由北部70米逐渐向南渐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达1000余米,是连通南海海盆的海峡最深处。澎湖水道为台湾西岸南北之间和台澎之间联系的必经信道。另一峡谷为八罩水道,东西走向,宽约10千米,水深70余米,分澎湖列岛为南北两群,为通过澎湖列岛的常用信道。

  海峡海底底质中部为细沙,东部以细沙为主,近岸处偶有粗沙和软泥,台湾岛南北端近岸有部分岩底。澎湖列岛附近主要为沙底,并有砾石和基岩外,主要为粉沙质粘土软泥。

  海峡位于亚热带、北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气候平均最高28.1摄氏度。西北受大陆影响,气温年差较大;东南部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小。10月至翌年3月多东北季风,风力达4至5级,有时在6级以上。5至9月多西南季风,风力3级左右。7至9月多热带气旋,每年平均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平均5至6次,中心通过平均2次。海峡虽阴雨天气较多,但与两岸相比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800至1500毫米;东北季风期、西南季风期多,秋季较少。海峡中雾日较少,澎湖列岛年平均3至4天;两侧近岸雾日较多,东山、马祖列岛和高雄一带,每年超过30天,其余在20天以下。

  受黑潮影响,海峡水温较高,盐度和透明度较大。年平均表层水温为17至23摄氏度,1至3月水温最低,平均12至22摄氏度;7月最高,平均26至29摄氏度。透明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均3至起米。水色东部为蓝色,西部为蓝绿色,河口或气候不良时呈绿黄色。台湾海峡的潮汐情况比较复杂,福建沿岸、澎湖列岛和海口泊地以北台湾的西海岸为正规半日潮;海口泊地以南台湾西海岸为不正规半日潮;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西部大于东部,西部金门岛以北为4至6米,往南显着减小;东部中间大于两端,后龙港达4.2米,海口泊地和淡水港为2.6米,海口泊比以南为0.6米,澎湖列岛1.2至2.2米。后龙港至海坛岛一线以北,涨潮流向西南,落潮流向西北,流速0.5至2节;以南流向与上述相反。流速在澎湖列岛附近较大,东南部可达3.5节。

  海峡处于东海风浪较大地区。涌浪多余风浪,以4级浪最多,占全部海浪的42%,5级占28%,大于5级的占8%。在东北季风季节,以东北-北向浪为主。西南季风季节以西南-南向浪为主。在冬季寒潮和夏季热带气旋影响下,可形成8至9级浪。海流为北上的黑潮西分支和南海流及南下的浙闽沿岸流所控制,并受季风影响。夏季沿岸流停止南下,整个海峡为西南季风流和黑潮西分支结合的东北流,流速一般0.6节,澎湖水道达2.3节。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的沿岸流南下,西部和中部为西南流,流速约0.5节;东部的东北流减弱,当东北风强劲时,表层甚至改变为西南流。

(来源:TOM网)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地貌概况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16日)
台湾的地形

  台湾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低平地约占1/3。台湾岛为中国东部最高山岳分布区,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旧测3950米),为台湾和中国东部最高点。全岛山系纵贯南北,主脊中央山脉位置偏东,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复背斜构造,自东而西包括4条大致并行的脉络,即:中央山脉及其东侧以大断层和纵谷分隔的海岸山脉(亦称台东山脉);中央山脉西侧为南北遥相联接的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及其西邻的阿里山脉。后者外侧为丘陵或台地连接的山麓地带。再西,低降为向台湾海峡延展的宽狭不一的冲积平原。台湾岛东部海岸山脉前缘大部分为急降于太平洋的陡崖深海。
台湾地形的特点:
  ? 山多平原少
  ? 山高水急
  ? 主体山脉偏东纵贯
  ? 平原以西部较广
  ? 长河大都向西流
  ? 主要河川与山脉成横谷,多峡谷   
  台湾有五种地形
  台地 平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多岛之省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和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63个岛屿,是一个多岛之省。台湾岛形状如一纺锤,南北间长约394公里,东西南最大宽度为144公里,全岛面积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包括台湾省本身及台湾当局所控的福建省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约36006平方公里。  澎湖群岛。也称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介于台湾本岛和福建省之间,东距台湾本岛最近距离24海里,西距福建厦门约75海里,是海峡两岸海上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澎湖列岛由澎湖本岛和63个岛屿组成,面积为126平方公里。澎湖列岛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玄武岩方山,经过长期侵蚀后,地床渐低,后来基盘沉降,形成有许多离散岛屿的今日澎湖列岛。
  兰屿。原名红头屿,位于台东县东南的太平洋中,因盛产名贵的蝴蝶兰而改名为兰屿,面积44.7平方公里,为海底火山爆发隆起而成的火山岛,是台湾本岛最大的属岛,现为台东县管辖下的兰屿乡,距台东市约41海里。岛上山峦青翠,碧海蓝天,风景如画。该岛为雅美族的世居地,有四个自然村,6个部落,另有汉族居住。
  绿岛。原名火烧岛,传说因岛内的火烧山在阳光照耀下满山通红而得名,后因火烧岛的名字易给人寸草不生的错觉,而于1949年改名为绿岛。该岛位于太平洋上,距离台东市约18海里,面积15平方公里,现为台东县管辖的绿岛乡。该岛也是一个火山岛,外形与兰屿相似,呈不等边四角形,因此有人将其与兰屿称为“姐妹岛”。岛上丘陵起伏,西部较为平坦,丘陵台地占全岛面积的70%以上。岛上现有人口约3000人,有3个村落,全部为汉族。
  琉球屿。又称小琉球,位于台湾南部下淡水溪入海口之南,屹立于台湾海峡之中,距屏东县东港镇西南约8海里,距离高雄市约18海里,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最宽处约2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因形似一个浮在海面上的球,而得名琉球屿。琉球屿是一个珊瑚礁构成的隆起冈峦,整个岛屿被两条直线状的地沟切割。该岛现为屏东县下辖的一个乡,人口约1.5万人,90%以上从事渔业。

   多山的海岛

  台湾是一个多山的海岛,山地面积占了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和丘陵。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王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海岸山脉,像条条巨龙蜿蜓起伏,自东北至西南伏卧在台湾岛上,统称为台湾山脉。全岛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有62座。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纵贯中部,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地势。高山多集中于中部偏东,形成东部多山地,中西部地势下降,最后在西部海岸地区形成广大的海岸平原。
  中央山脉北起苏澳附近,南达台湾南端的鹅銮鼻,纵贯台湾本岛南北中央,成为全岛的脊梁和分水岭,有“台湾屋脊”之称,将台湾全岛分为东小、西大的不对称的两部分。中央山脉全长达270公里,东西宽80公里。
  玉山山脉在雪山山脉的南面,西南走向,北端隔浊水溪上游与雪山山脉紧邻,南端至屏东平原北部,全长约120公里。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是全岛和大陆东部地区的最高峰。玉山山顶终年积雪,色白如玉,因此被称为“玉山”。
  雪山山脉又称次高山山脉,位于中央山脉的西北侧,全长180公里,主峰海拔3884米,是台湾第二高峰。阿里山脉是台湾岛最西边的一条山脉,海岸山脉则是台湾岛最多东边的山脉。此外,在台湾岛北端还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屯火山群,由10多座圆锥形火山体组成。
  台湾山岳高峻雄伟,气势磅礴,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0多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达200座之多。其中玉山(台湾第一高峰)、雪山(台湾第二高峰)、秀姑峦山(中央山脉第一高峰)、南湖大山(中央山脉北端最高峰)与大武山(中央山脉南端最高峰)有“台湾五岳”之称。

   台湾岛多丘陵

  丘陵和台地分布在五大山系与平原过渡的山麓地带,从台北盆地周缘至恒春半岛止,一般海拔在600米左右,占台湾岛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弱。主要丘陵有四个,即基隆竹南丘陵、嘉义丘陵、丰原丘陵和恒春丘陵,其中基隆竹南丘陵为台湾岛最大的丘陵。基隆竹南丘陵,北起基隆附近的海岸,南达台中丰原一带,东缘雪山山脉的北麓和西麓,西抵台湾岛西海岸,由基隆丘陵、新竹丘陵、苗栗丘陵和竹南丘陵等组成,是台湾最大的丘陵区。嘉义丘陵位于阿里山脉前,北起浊水溪南岸,南至高雄、屏东,属海拔在250米以下的低丘陵。丰原丘陵位于上述两丘陵区之间,丰原经台中至南投一线以西,为西部丘陵地带最宽部分,东西呈半圆形,伸入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脉之间,为台湾本岛中部地形最特殊的地区。恒春丘陵,位于恒春半岛,中央山脉至此成平缓的南北向背斜,山势逐渐向两侧低落,西部与屏东平原相接。
  除丘陵之外,在台湾岛北部至中部丘陵西侧,还零星分布一些地势较丘陵低平的台地,自北而南主要有林口、桃园、中坜、湖口、后里、大肚与八卦等台地,高度均在海拔400米以下。

   平原与盆地

  台湾平原和盆地数量不多,面积较小,仅占全岛面积的五分之一。主要平原有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宜兰平原与台东纵谷平原。嘉南平原也称台南平原,北起彰化县浊水溪的南岸,向南至高雄县下淡水溪的西岸,面积约4450平方公里,为台湾最大平原。屏东平原位于台湾岛南部,面积1160平方公里,是台湾岛第二大平原。宜兰平原又称兰阳平原,位于台湾岛东北部,面积约320平方公里,是台湾东部开发最早的地区。台东纵谷平原位于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的山峦之间,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此外,台湾岛北部沿海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平原,主要有新竹冲积平原、苗栗冲积平原和彰化平原等。
  台湾的盆地较平原面积更小,数量也少。较大的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群。台北盆地位于台湾岛北部,盆地东南两侧为雪山山脉的余脉形成的丘陵所环绕,北以大屯火山群为屏障,西有基隆竹南丘陵的观音山和林口台地围绕,盆地形态完整,近似一个三角形,面积240平方公里,仅次于台中盆地,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地方。台中盆地位于台湾岛中部,北接大安溪,南界是浊水溪,东邻丰原经雾峰至草屯一线的断层,西至大肚台地和八卦台地的东缘,面积400平方公里,是台湾岛最大的盆地。埔里盆地分布于中央山脉的埔里陷落区,位于南投县境内浊水溪中游及大肚溪上游和北港溪之间,分布有十几个大小不等、南北对列、由群山围绕的陷落盆地,统称为埔里盆地群。其中以埔里盆地面积最大,约42平方公里;鱼池盆地次之,面积约21平方公里。
  台湾虽然平原与盆地面积有限,但一向是台湾最重要的农业区和居民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省约95%的大中小城市集中在平原与盆地。

   形态各异的海岸

  台湾省是一个岛屿省份,岛屿众多,海岸线长。台湾本岛海岸线就有1566公里,包括了东部、北部、西部与南部等四个不同海岸。东部断层海岸,以台湾岛东北角的台北县三貂角的莱莱鼻为起点,向南延伸,经宜兰、花莲、台东直至屏东的九棚,全长380公里。整段海岸大致平直,濒临太平洋,除宜兰平原、花莲平原、台东平原临海的边缘具有隆起海岸的特点外,大部分海岸因断层作用,陡直岸壁紧贴海岸,共有4段断层海岸组成,是典型的断层海岸。
  北部海岸,西起台湾岛西北角淡水河入海口北岸的油车口,向北经富贵角再折向东至三貂角的莱莱鼻,全长约85公里。北部海岸东临太平洋,北迎东海,西依台湾海峡,属隆起海岸。北海岸地区是标准的海蚀地形,整段海岸凹凸曲折,岬湾相间,奇石怪岩,极具旅游观赏价值。
  西部海岸,北起淡水河入海口的南岸,向南延伸至屏东县西部的枋寮,全长约410公里,濒临台湾海峡,为沉积隆起海岸。与东部海岸相比,西部海岸面临浅海,连接沿海平原,因此整段海岸单调平直,地势缓斜。在风向、风力和浪潮的作用下,造成旺盛的堆积,沙滩绵长,海岸不断向西部海洋延伸。
  南部海岸,自屏东枋寮向南,经过台湾岛南端的猫鼻头和鹅銮鼻,再折向北至九棚,西临台湾海峡,南接南海,东濒太平洋,全长264公里,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来源:情系宝岛台湾)
为了明天.

TOP

台湾地理概况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1月16日)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甲)、马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l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来源:国台办)
为了明天.

TOP

台湾气候谚语
一、冬看山头,春看海口。

  冬季时山头有云,则易致雨;春季时,海上有云,则降雨机会较多。台湾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降雨的雨源主要来自北方海面,降雨形式多为地形雨,春季进入季风转换期,西南气流挟带热带海域大量的水气进入本岛时,即创造较多的降雨机会。

二、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农历正月初一下雨的话,第二天可能就雨过天晴;农历正月初三降雨的话,可能会连续下到正月十五以后。台湾春季的春雨期,大致是从立春日(2月4的)到3月30日左右。春季的降雨形式,主要系冷暖气流交会时所形成的锋面雨。在立春日前后(即大致农历春节前后),因西南气流的势力尚弱,故成间歇性的降雨;立春后不久,西南气流渐强,和冷气流势力相当,锋面停滞于台湾上空,故成连续性降雨。

三、春寒,雨愈泉(喷、下之意)。

  春天愈冷的话,降雨机会愈少。春季冷暖气团交会于台湾上空,形成锋面而降雨时,一方面冷气团因密度较薄而切进地面,另一方面,地面因降雨而湿度较大,因此,在春雨期间,地面的体感温度较低。

四、雨淹上元灯,日曝清明种。

  上元(元宵节)前后,是台湾春雨季,上元灯笼常遭雨淋;清明节以后,天气放晴,日照时间较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清明节以后至梅雨期来临前,为台湾春雨期和梅雨期间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因锋面北移到长江流域,造成该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现象;反之,在台湾,则因锋面离去而降雨机会较少,俗称春旱。

五、二月初二弹雷,稻尾较重秤锤。

  农历二月节前后,如果发生雷雨,则有助于水稻春耕,预兆着本年度的丰收。台湾的雷雨,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锋面过境所诱发的锋雷雨;
   2.日间增温所诱发的热雷雨;
   3.间热带辐合区附近辐合气流导致的雷雨;
   4.台风过境由于辐合气流或强制上升气流导致的涡流雷雨;
   5.赤道气团笼罩下所发生的雷雨。

  一般而言,雷雨的降雨强度较大;台湾在春雨期的中、后阶段,正值早冬水稻的插秧季,需水较多,如果降下雷雨,则春耕顺利,预兆丰年。

六、春雾曝死鬼,夏雾作大水。

  春天时,如果清晨地面罩雾,则当天放晴,日照强烈;夏天时,如果地面清晨罩雾,则当天下雨机会甚大。

  1.春雾曝死鬼:在春季,当大陆暖性气团(CPK)位于华南至台湾东方海上30o N以南的地区且气压梯度微弱时,台湾西部平原即易生辐射雾。辐射雾生成的条件包括:

   (1)地面静风或微风(风速每秒不超过2-3公尺);
   (2)在夜间,地表冷却而使下层空气产生逆温层。

  由于晴朗天气有利于夜间温度迅速冷却,故辐射雾为好天气的预兆。

  2.夏雾作大水:夏季时,在西南海面饱含水气的气流,于夜间移入陆地时,若云层稀少,经夜间地面长波辐射而在底层造成逆温层,也会形成浓雾,称为平流辐射雾。夏季的平流辐射雾也是好天气的预兆,但夏季的晴朗天气,却因日照强烈,对流旺盛,而易至热雷雨,雨势强大,宛如作大水。

七、三月死鱼鳅,六月风毁稻。

  农历三月时是干季,常发生圳沟中的鱼鳅因缺水而死的情况;农历六月时是台风季,强风常吹毁吐穗代收的稻榖。农历三月(公历四、五月间),是春雨期和梅雨期间的过渡期,为旱季,易生旱灾;农历六月(公历七、八月),是台风频率最高的月份,易生风灾。

八、初七落至五月十一,初八落至午月节。

  农历四月初七前后,台湾即进入连续的降雨日,到农历五月五日前后才停止。就长期平均而言,台湾梅雨季的入梅时间,在公历五月十六到十七日;出梅时间,在六月十七、十八日。入梅、出梅时间,换成农历,大致在四月七至八日左右和五月五日到十一日之间。

九、未食午月节粽,破裘不甘放。

  未过端午节之前,天气变化尚大,冷热不一,故大衣还不能收起来。端午节以后,台湾梅雨季结束,时序才正式进入夏季,冬衣才可以收藏起来。

十、夕暴雨,落不过田岸--(农村);夕暴雨,落不过车路--(都市)。

  夏季午后所下的西北雨,常挶限在某块田地或街块中,不会越过另一块田块田地或街块。台湾进入夏季以后,因为日照强烈,对流旺盛,易于午后形成热雷雨。热雷雨的特性有:

   (1)多出现于日间最高气温出现后的下午三时左右;
   (2)降雨时间不长,约为二至三小时;
   (3)降雨常伴雷电发生,且强度极大,易导致积水和雷极等灾害;
   (4)降雨范围很小。

十一、虹倚山,曝到凝干;虹倚海,落到无地放屎。

  台湾西部平原如果山边出现彩虹,则预兆当天天晴日强,几乎把人晒干;反之,如果靠海方向出现彩虹,则预兆当日会下大雨,且雨势强到把田间的粪坑都淹满了,连大便时都无地落脚。到夏季,如果当日西南季风较强劲,则台湾西南海上的云块,在下午时就已被吹到山边,山边在傍晚容易出现彩虹;同时,平原地区的午后,因水气较少,风力较强而对流不盛,以致天晴日燥,燠势难当。反之,若当日西南季风风势较弱,云块在清晨时仍停留在海岸附近,则上午海边方向容易出现彩虹;过了中午左右,这些水气才被西南气流输送到平原上方,因风势较弱、日照强烈,对流作用旺盛,故常出现强势热雷雨。

十二、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七月初一,一雷九台来。

  在农历六月份的时候,如果有雷雨出现,台风来袭的机会就会减少。在农历七月份的时候,如果有雷雨出现,台风来袭的机会就会增加。农历六月份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伸展至我国台湾和华南地区,这些地区雷雨最多,乃高压西边局部性强烈热力对流作用造成,与台风并无关连。所以农历六月份打里根本不是台风的前兆,也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笼罩,造成台风较少来袭。到了农历七月份以后,大陆冷高压力量开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力量开始减弱,于是这两个高压同时控制东亚地区的天气,热雷雨出现的机会减少,两个高压之间的锋面或低气压容易吸引台风来袭,尤其农历七月底,八月初南下的冷锋,锋面坡度陡降,暖空气被迅速抬升,形成雷雨天气,所以只要出现雷雨,往往预兆台风的到来。

十三、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前后常有刮大风、海浪大作、下大雨的天气出现。台风为发生于北太平洋低纬地区的西部海域之热带气旋,生成后即向西向北移动。台风侵袭台湾,最早始于四月下旬,最晚终于十一月下旬,期间长达半年有余,根据82年来的记录(1897--1979)预七、八月份的侵台频率最高,换算成农历约为六月份,常造成强风豪雨的现象。台风侵台前后除了刮大风、下大雨之外,风浪也很大。

十四、好中秋,好晚稻

  中秋节如果天气好,则预兆该年晚冬稻作丰收。中秋节前后(公历九月下旬),正是晚冬稻作抽穗的时间,也是台湾进入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转换的前夕。如果东北季风来的较晚,则秋高气爽,微风习习,有利稻米花粉传播,预兆丰收;反之,如果东北季风来的较早,则因东北季风过于强劲,花粉传播不易,稻株易生白穗(授粉不全),预兆晚冬稻收成不佳。

十五、九月,九降风;九月,九公风

  九月的时候,东北季风强劲,宛如从天而降。另意:九月的时候,季风强劲,宛如发情的公牛到处乱窜。农历九月,公历十月以后,台湾进入东北季风感行期。由于台湾的纬度位置横跨北回归线南北两侧,进入秋冬之际,热赤道南移,台湾的位置正处于行星风系的东北信风区,东北季风和东北信风合流,故台湾冬季的东北季风,比夏季的西南季风,不仅风势较为强劲,且风期也较长。

十六、正月寒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一月皆强烈寒流来袭时,连乌龟也会被冻死;二月份强烈寒流来袭时,连牛也会冻死;三月份寒流来袭时,连农夫也会被冻死。台湾地区一至三月遇有强烈寒流来袭时,气温常降至摄氏十度以下,十分寒冷。根据低温发生之早晚,台湾地区之寒冷低温可以分成两种:

   1、隆冬低温:每年十二月及一月,台湾地区每当有强烈寒流南下,并伴随夜间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或近地面气温降至十度以下,甚至降低至足以引起作物受寒害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对农作物和鱼塭养殖业危害很大。

   2、初春低温:发生在二、三月份农作物生长期之初期,此时农作已多播种、插秧,果树也已到开花阶段,如果强烈寒流南下加上日间天晴,夜间辐射冷却旺盛,就容易出现寒冷低温,对农作物、园艺作物及果树之危害较大。
为了明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