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乱世经典——春秋战国著名典故(系列) 精华

乱世经典之黄泉相见

   在东周初期有一个诸侯国,虽然实力不是很强大,但地位却不低,那就是郑国。郑国之所以地位不低,主要是因为郑侯还兼任周天子上卿之职。郑至武公时仍是周天子上卿,几乎独自执掌周政,其在位期间,有时在自己的国家处理政务,有时在周天子身边处理朝政,可谓春风得意,于是娶申侯之女姜氏为妻,立为正夫人。这姜氏生得两子,长子叫寤(音务)生,次子叫段。姜氏怀长子十月,待产时却没有顺利出生,在一天晚上睡觉时,不知不觉将长子生出,因此姜氏很讨厌这个儿子,便给其取名叫寤生。而次子段却因生得眉清目秀,且勇武过人而深得姜氏喜欢。于是这姜氏便常在武公面前表示对段的喜欢,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但这武公也是循规蹈矩之人,认为大位必传长子,否则国本不稳,所以没有听从姜氏的建议,仍立寤生为太子,只将小小的共地封为段的食邑之地,所以后世也称段为共叔段。郑武公去世后,寤生顺利即位,是为郑庄公。
  虽然郑庄公已为郑侯,但其母姜氏仍然很不喜欢他,仍处处想着如何能让共叔段得到郑国。为了增加共叔段的实力,姜氏不断地在郑庄公面前念叨:“你们都是先王的亲生子,你现在贵为一国之主,而共叔段却只在一个小小的共地受屈,你怎么这样狠心呢?”郑庄公禁不住母亲的长时间念叨,于是将京城之地封给共叔段。这京城之地对郑国来说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很富庶,共叔段得到这个地方后,实力大增。不但如此,共叔段还将京城附近的两个小城据为己有,时人均觉得好象郑有二主!姜氏让共叔段得到封地还不满足,暗中与共叔段约定,一有机会便里应外合,袭取郑国。
  此时很多大臣都建议郑庄公应该限制共叔段的地盘,以免日后生变。其实这郑庄公也是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母亲姜氏很喜欢共叔段,而共叔段在母亲的怂恿下也有觊觎君位之意,但毕竟共叔段还没有判逆的举动,现在对其下手恐怕让外人认为自己不能容人,于是郑庄公便对共叔段的行为不闻不问,任其篡位的****逐渐增长。终于在十多年后,这共叔段的实力看似可以与庄公一争了,而且有了蠢蠢欲动的心思,于是郑庄公开始了他除掉异己的行动。
  因为此时郑庄公仍然是周天子上卿,还要不时入朝理政,于是在自己认为时机成熟时,便假传命令,将要离开国家一段时间入朝处理天子政事,出行时还将一部分军队带走,于是郑都城内便有些空虚。姜氏见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立即给共叔段写信,相约共叔段起兵发动叛乱,自己在国都作为内应,趁郑庄公不在而且城内空虚之机一举拿下郑国。其实郑庄公假意赴朝,其实暗地里早已做好准备。在姜氏的信使刚一出城便被庄公的大臣拿下,将信件送给庄公。庄公不动声色,将信件留下,再命人按姜氏的笔迹模仿了一封信给共叔段送去。共叔段一见母亲亲笔信约其发动政变,想都没想便出兵向郑都开来。当然郑庄公早有准备,预先让公子吕埋伏在京城外,一见共叔段出发,立即占了京城,随后发兵讨伐共叔段。而郑庄公也回师攻打共叔段,共叔段不敌两路大军,兵败逃往共城,最后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自杀身亡。郑庄公得知共叔段自杀的消息后,假意抱着段的尸体大哭一场,然后命人将姜氏与共叔段的相互信件原件给姜氏送了过去,同时命将其迁往颖地软禁,并发下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重誓。姜氏得知共叔段因己而死,也有些心灰意冷,便赴颖地居住了。
  庄公虽然平定了内乱子,但将母亲发往颖地软禁后也觉得有些后悔,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虽然母亲不太喜欢自己,但对自己仍然有养育之恩,怎么能让母亲一个人孤独生活在外面呢?但自己也是一国之君,话已出口实难收回。所以虽有心接回姜氏但苦于无人劝谏。庄公的这种矛盾心理也让当时的不少臣民看到了,但许多大臣也无计可施。此时有个叫颖考叔的人出现了。
  一天这个颖考叔借着晋献野味的名义求见郑庄公,庄公允,于是颖考叔带着一种叫鸮(音消)的鸟进宫去见郑庄公。所谓鸮鸟估计就是今天的猫头鹰,庄公问此鸟何名,颖考叔说:“此鸟名鸮,白天目不见泰山,夜晚却能洞察一切!小的时候母鸟一口口将它喂大,长成后却将母鸟啄死,故这是不祥之鸟,小人特将此鸟捉来献给大王食之!”庄公听到这里心里觉得很不好受,这颖考叔名为说鸟,实际明明是在影射自己呀!但又不好说什么,便将颖考叔留下赐宴。可这颖考叔只捡清淡的吃,却将一些好肉仔细地包了起来。庄公不解,颖考叔说:“感谢大王赐宴,小人见过如此丰盛的酒肉便知足了,但小人的老母亲却从未吃过这样的美味,请允许小人将这些美味带回家孝敬老母。”听到这里郑庄公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对颖考叔说:“你有老母可以孝顺,寡人有母却不能尽孝,身为诸侯却反而不如你等平民!”颖考叔装作不知问庄公为何,于是庄公便将共叔判乱以及往迁姜氏的事情向颖考叔说了一遍,言及“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之誓言,脸上流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颖考叔对此早有准备,马上向庄公献计:“这有何难,大王不就是发下‘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了吗?只要咱们不破此誓而见到您的母亲不就行了?”庄公一听马上问道:“先生有何高见?”颖考叔说:“所谓黄泉不过是地下泉水而已,咱们可以在颖地掘地三尺,直至见到地下泉水为止,然后在泉边建一处屋室,大王在此与您的母亲相见不就行了?”庄公一听大喜,马上命五百军士赴颖地日夜挖地,见到地下泉水后在泉旁建了一处居室,先让其母姜氏进入地下居室,庄公再入与母亲相会。姜氏估计此时也反省的差不多了,母子相见抱头痛哭。于是二人摒弃前嫌,庄公亲自扶母亲登车一起回到都城。百姓见到庄公此举无不拍手称快,认为庄公是大孝子,而颖考叔也因为献计有功而被录用为大夫之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泉相见”的故事,虽然春秋是个很动荡的时期,杀子弑父之违背人伦的事情常有发生,但那终是令人不耻之事,更多的人们还是宁愿相信亲情的,否则也不会有“黄泉相见”的典故广为流传。当然,不论在哪个年代,人们还是都希望看到这种正常的伦理道德的,希望这个世界多一分爱的成分,少一些恨的因素!真心地希望这个世界真的被爱充满!
乱世经典之退避三舍

  在历史上东周各诸侯国的君主虽然不能称为帝王,但有些诸侯国的君主在后人眼中却与帝王无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因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使自己的亲生子奚齐能即位,便设计陷害太子申生,使其自杀身亡。随后又诽谤献公的另两位成年公子重耳与夷吾,于是重耳不得已流亡国外19年。这19年重耳周游列国,历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即位时重耳已经62岁!虽然重耳于花甲之年才得以承继君位,且在位时间也不过9年而已,但其在晋国为公子时便因其贤名而深得晋国一帮大臣及百姓的拥戴,周游列国时又有过不国寻常的经历,所以即位后在赵衰、狐偃、狐毛、先轸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实现霸主伟业,成为后人印象深刻的春秋时期著名的人物之一。
  当年重耳周游列国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既是晋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贤公子,又是一个国家的最大通缉犯,所以他在各个国家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只看到了重耳逃亡者的一面而拒绝帮助甚至嘲弄他,这样的国家在重耳得国后均遭到了报复;而有的国家则看到了重耳贤能且德广的一面,对重耳敬重异常,甚至有的以君礼待之,这样的国家在重耳得国后均给予了报答。虽如此,但春秋时期毕竟是个混乱的年代,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攻伐的事情比比皆是,今天可能是很好的盟友,甚至是亲家、婿丈的亲密关系,明天可能就是战场上的敌人;刚才还是势不两立的仇人,一转眼却成了亲密无间的伙伴。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便是这样一对欢喜冤家。
  重耳逃难到楚国时,楚成王早就听说了重耳的大名,也知道重耳日后可能执掌晋国,于是以国君之礼待之。此时的重耳只不过一晋国的通缉犯,且到楚国之前经历了许多大小国家的白眼,到了南方大国楚国这里,却能得到君王般的待遇,心里自是说不出的感激。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时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公子他日若返回晋国承继君位,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也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我还真的想不起晋国能有什么奇珍异宝献给大王呀”楚王仍然不依不饶地追问:“不是吧,尽管楚国好象真的什么都不缺,但我这样善待公子,日后公子真有富贵的一天,总不会对我一点表示都没有吧?”重耳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托您的福,如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一定与贵国友好。可如果事情有什么变化,万一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那样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话,我才会斗胆与您交战。”重耳此言看似不合时宜,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重耳的志向,与其弟夷吾为了得国而许秦穆公河西五城之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重耳与楚成王之间的谈话虽然半真半假,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利益至上的处世原则可见一斑。成王与重耳虽说者无心,旁边楚国一大将成得臣却气得不轻,心想我主如此优待你这晋国逃犯,你不思报答便罢了,却还在这里想着两国交战的事情,真是无礼之至!可此时重耳是楚成王的座上宾,成得臣虽恨,却也拿重耳没什么办法。不过正是这种怨恨之情,最终导致了晋楚真正发生战争时,成得臣没能以平常心看待而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不久,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果然将自己的侄子——在位仅仅几个月的晋怀公杀死,自己即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为了争霸中原,出兵攻打宋国。此时晋文公已经稳定了晋国内局势,且有能力也同样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在宋国的请求下,晋文公举全国之兵,以报仇为名讨伐曹、卫等楚国的附属国,楚王虽然立即分兵来救,但晋文公却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曹、卫两个小国拿下。楚成王见晋国势强,便有退兵回国之意,无奈楚将成得臣却自恃才高,认为晋国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并无真正的实力,于是不愿意舍下将灭之宋,向楚成王保证旦夕之日灭掉宋国再撤兵不迟。
  其实晋文公出兵也不单单只是为了救将灭亡之宋国,他还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借此机会称霸诸侯。而此时晋文公称霸诸侯的最大障碍就是强大的楚国,若不将楚国击败,其他小诸侯国是不敢背楚而事晋的。于是晋楚之间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一场争霸之战。虽然如此,晋文公还是不想毁掉自己讲信誉的假面目,利用成得臣目中无人的弱点,将其激怒,最终放弃围攻即将攻陷的宋国转而向晋文公挑战。
  听说成得臣率大军向自己开来,晋文公便向手下的谋臣寻计。先轸便向晋文公献上了示弱骄敌之计:让晋文公先退兵九十里,这样做一来可以兑现文公当年“退避三舍”之诺,二来可以麻痹楚军的斗志。如果成得臣识趣退兵,两国各无损害,宋国之围已解,也算部分达到了晋国出兵的目的,如果楚军认为我们害怕而退,追击而来,则其兵必骄,骄兵必败,若借此大败楚军,则晋国霸业可成!晋文公听从了先轸的计策,命大军退兵九十里至城濮下寨。
  见晋侯退兵,谋士便向成得臣建议:“晋国以君避臣,虽然我们没有得胜,但却也算是赚足了面子,此时退兵回国一样算是凯旋而归。否则追晋兵败,咱们怕是在楚王面前无法交待呀!”成得臣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我王正欲称霸中原,重耳这小子就是那个最大的障碍。流亡楚国之时,重耳不过就是咱们砧板上的一块肉,那时他便不思报恩,却想着与我交战,我早就想将他解决了!今天他看到我大军压境早已吓破了胆而抱头鼠窜,我怎么能放过击败晋军助我王称霸中原的大好时机呢?”于是不听劝阻,起兵追击晋军至城濮,于是双方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晋文公大败楚将成得臣于城濮,得臣因不听楚王及谋臣小心与晋军交战的劝说,没有得到楚成王的谅解而自杀身死,晋文公重耳也因此战而奠定了晋国的霸主伟业!
  这个退避三舍的故事今天讲来很多人都是从晋文公重耳守信的角度出发,说晋文公不惜丧失军事优势为代价,只为履行当年的一个诺言,这充分显示出大丈夫一诺千金的本性。但仔细想想,虽然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做法的确不失言必行的君子风度,但实际上晋文公此举我想更多的还是从战术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当时晋楚交锋之时,晋军还没有必胜的把握,不但如此,甚至在实力上应该略逊于楚军,如果正面交锋,楚军的胜面要大一些。而晋文公退避三舍的举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其君子的一面,更主要的还是利用这个举动麻痹了楚将成得臣,使其觉得晋文公惧怕自己而产生骄敌情绪。一般来说临阵骄傲乃兵家大忌,楚将得臣没有洞察晋文公此举的深意,真就着了晋文公的道,最终兵败自杀,这也是性格使然呀。
  同样是以仁、信为名,人家重耳是名利双收,而那个宋襄公却只能贻笑大方,不是造物弄人,实在是做人的差距太大了!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