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君主社会的皇位继承办法(还是原创首发,还是每日更新)

3、成汤革命成功之后,商王朝迫于政治军事需要将权力继承办法改为“兄终弟及”,家天下终于迈出了不可逆转的关键一步

中国的“革命”这一社会变革手段的原创者,大概是商的始祖成汤。自古以来就把尧舜禹汤连在一起说,其实大禹和尧舜已经不一样,成汤和他的三位前辈登上最高统治地位的方式则完全不一样。商朝的天下完全是打出来的。这应该是商朝和夏朝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传说商的始祖契曾经帮助大禹治水,因功被封于商,是一个很小的部落,《墨子?非命》中说:“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这应该就是商朝最初的“革命”根据地。

契的孙子相土,在商的发展历史上是最先大启疆域的领袖,《诗经》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载”的描绘,想来也是以武力开疆拓土的。此人应该就是商朝的早期“革命”领袖。

商部落前期曾经8次迁徙——有些书上说成是迁都,应该是部落聚居地迁徙的可能性更大——或是刚刚进入农耕社会,保留了较多游猎社会的优势,迁徙也很容易。这可能是商朝“革命”的低潮时期。

商的“革命”高潮主要是在夏朝的后期,大概分为这样三步:

先是《孟子》中记载的:“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继而攻灭韦(河南滑县一带)、顾(山东范县一带)、昆吾(河南濮阳一带),从豫北到豫东连成了一片。

最后是向夏的中心大举进攻,灭掉了夏朝。《战国策》中说:“故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革命”成功后的商朝已经是一个强大的王国了。

在部落联盟向王国过渡、部落联盟首长向王过渡的过程中,王朝主要的仍然还是一个军事组织、王主要的还是军事统帅。频繁的、以近身搏杀为基本作战样式的远古战争,要求领导者不仅需要是有一个经验的统帅,还必须是一个身高力壮、威猛勇武、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优秀战士。

成汤就是这样一个手使一柄大斧的优秀战士,最初的“王”字可能就是他的肖像画。后人从周公的讲话中、从《诗经》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成汤自己也这样认为:吾甚武,所以号曰武王。

当然,也不可片面地把成汤看作赳赳武夫,《史记?殷本纪》中有这样一段: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翻成白话是:

商汤外出,看到野外有人张网四面并且祷告说:“天下四方都入我网。”汤说:“噫,这岂不是要一网打尽吗?”便要此人撤去三面,祷告说:“想要往左的就往左,想要往右的就往右,不听命令的就到我的网里来好了。”诸侯们听到后说:“汤的德行太高尚,顾及禽兽了。”

允许“欲左,左;欲右,右”,亦即不干涉各部落的内部事务,自然也就是没有破坏部落制这种基本的社会制度。

事实上,商的革命,只是把“不用命”的部落兼并入商部落当中来了,“用命”的——奉成汤为王、经成汤认可的——仍然作为独立的部落存在,保持着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且不必经王国分封。所以,部落首长们认为“汤德至矣”。这可能就是成汤能够把独立的三千部落组织成为一个王国的深层原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依靠暴力建立、依靠暴力维持的政权,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显然不是单纯依靠暴力。单纯依靠暴力,只能是秦皇朝的下场。

从契到汤这一阶段,商部落内部的权力继承,全部是父传子,经13传到汤,非常规范,没有任何例外。但这时的商还不是一个王朝,只是一个部落。

汤革命成功建立商朝后,继承办法就改为“兄终弟及”了。先是汤的儿子们轮着当了一遍,然后传回嫡长孙。

形成这种新办法的原因,《史记》中说是因为汤的长子太丁“未立而卒”。但在后来发现的甲骨文中,太丁又处于正统的被祭祀地位,不大像是“未立而卒”的样子。

让我们做一个推测。或许,就是依靠暴力建立、依靠暴力维持政权的需要,就是既要是有经验的统帅、又要是优秀战士这种双重需要,促成了“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办法。皇帝可以由小孩子、由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当,但统率大军、冲锋陷阵,小孩子和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自然不行,那是拿国家命运开玩笑,只能由曾经跟着老兄冲锋陷阵、帮着老兄统率大军、既积累了经验又积累了威望的弟弟们来当。

他们所率领的是谁的军队呢?

在向夏朝的中心进攻之前,完全是商部落自己的。自然,在这一阶段,对于谁来统率这支军队,是商部落自己的事情。

在向夏朝的中心进攻的时候,组成了统一战线,诸侯军队参加进来,成为一支联军——这应该也是这些部落能够继续独立存在的重要原因和条件。但是,商部落是这场大革命的发动者、商的军队又是最大的军队,其余各部落显然只有参加与否的权力,而没有可能来过问统帅的产生办法。

于是,以商部落为核心的联军统帅的产生成为商部落自己的事情了,未来的王如何产生也就自然成为商部落自己家的事情。

但是,要领导这样一支联军、领导这样一个三千部落组成的联合王国,小孩子和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肯定不行。他们能不能扛得动那柄大斧可能都是问题。而扛不动大斧问题就严重了,那是没有办法当王的。不仅这时不行,六七百年后的周王朝也还不行。真正的孤儿寡母稳坐江山,要到大约两千七百年以后、宋皇朝的时代。后来,在周边少数民族社会由部落联盟走向王国的过程中,兄终弟及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原因应该相近。

于是,各个部落等于还是间接地影响了统帅和王的产生,部落制这种基本的社会制度还是有力地制约着王朝的政治体制。

所以,商部落才不得不改父死子继为兄终弟及,只能推出那些曾经跟着老兄冲锋陷阵、帮着老兄统率联军、既积累了经验又积累了威望、能够顺利地接过大斧的弟弟们来充当统帅和王。

于是,商朝的军队统帅和王便总是由这样的弟弟们来继承,家天下终于不可逆转了。也就是说,那时的人们不大可能是为了家天下而家天下、为了兄终弟及而兄终弟及,不大可能是为了创立一种制度,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战争,尤其是长期的战争,在改变社会的诸手段中,还是来得最快的。至于效果,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但是,哥哥死了弟弟继位,这个办法的缺陷在于弹性太大,弟弟不止一个,又有长幼,必然打起来。商朝王位继承的第一轮还比较规范,第二轮就乱了。汤的嫡长孙死后,没有传给兄弟,而是传给了儿子。这个儿子死后,又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这个弟弟死后,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就在这样的混乱当中传了九次,史称“九世之乱”。

整体比较,商朝的这个办法还是利大于弊。虽然内乱不断,但始终没有出现夏朝那样丢失政权的现象,权力始终是在汤的后代子孙中间传承。“家天下”作为一种制度,也就由此而不可逆转地稳定下来了。

后世将父传子看作家天下的本质特征,像赵光义那样兄终弟及就好像是偷了老兄东西的贼。其实,兄终弟及也是家天下的一种样式,而且是为家天下的稳定作出过历史贡献的样式。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