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一代英才韦国清将军

此时,陈毅和粟裕为了造成敌之错觉和牵敌之鼻子走,命令我军主力放弃临沂。2月10日,陈、粟率华野主力日夜兼程隐蔽北上莱芜、新泰地区,韦国清奉命指挥二纵和三纵伪装成华野主力在临沂以南实施正面防御,阻击和牵制南线敌军北援。韦国清受命后,率部发扬不怕疲劳、不畏艰苦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绕过临沂,进逼兖州,巧妙地迷惑了敌军,掩护华野主力于19日完成了对莱芜地区李仙洲集团的战役包围。20日,华野对该敌发动全线进攻,首歼敌七十三军七十七师,将敌四十六、七十三军包围在莱芜城内。韦国清奉命率二纵从南线疾进北上歼敌,参加西面的突击集团。23日,李仙洲率两个军向北突围,完全进入莱芜、吐丝口之间我军预设的袋形圈里,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四面八方痛击该敌,采取穿插分割的战术,激战四小时,全歼该敌5.6万余人,生俘李仙洲以下4万多人。对于韦国清率领的二纵,华野副司令粟裕在前委扩大会议上作的《莱芜战役初步总结》报告中特别指出:第二纵队“切断了敌向西南之退路”,对整个战役胜利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蒋介石不甘心在鲁南的惨败,又于1947年3月调集24个整编师45万人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企图迫使我军在鲁中山区与其决战。在敌重点进攻的初期,韦国清率二纵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大踏步前进或后退,力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


5月上旬,华野主力隐蔽集结蒙阴东北地区。13日实施中间突破的战法,发动了围歼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韦国清率二纵与三、七、十纵承担阻援任务。蒋介石在第七十四师被围后,自恃该师装备精良,地形有利,且左右援兵均较靠近,决定在此与我展开决战,为此蒋督令七十四师坚守孟良崮吸住我军,又电饬十个整编师向蒙阴、青驼寺集结,迫我决战。在此情形之下,我阻援部队与援敌展开艰苦的阻击战。韦国清亲自指挥二纵和七纵在孟良崮东南面的青驼寺地区挡住敌四十八、八十三师的推进,他面对强敌疯狂进攻指挥若定,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敌血战三昼夜,使敌无法越雷池一步,保证主攻部队全歼敌七十四师及八十三师一部共3.2万人的重大胜利,迫使蒋介石暂时停止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西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根据中央军委的决策,陈、粟率华野主力向鲁西南跃进配合刘、邓大军作战。韦国清率二纵队与六、七、九纵和特种兵纵队组成东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留在内线作战,在沂水至悦庄公路两侧牵制山东敌军。7月,韦国清率部参加了南麻、临朐战役,尔后转到胶济路北休整。9月至12月间,韦国清又率部投入持续四个月的胶东保卫战,与兄弟部队共歼敌6.3万人,彻底打破了敌人占领胶东半岛的企图,迫敌收缩于青岛、烟台等几个孤立城市,使胶东、滨海、鲁中三个解放区再度连成一片,根本改变了山东战场的形势,有力地配合了全军在中原的战略展开。12月下旬,毛泽东在陕北米脂政治局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打倒蒋介石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纲领,科学总结了我军作战的十大军事原则。韦国清率部参加了1947年冬到1948年夏的新式整军运动,为发动新的攻势作战做了充分准备。


为了进一步开展华东战局,并策应中原的战略进攻,中央军委于1948年1月31日决定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的二纵南下,与第十一、十二纵队会合成立苏北兵团(亦称华野第四兵团),担负苏北战场的作战任务。由于韦国清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机智灵活,英勇善战,善于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又有缜密善断的谋略与卓识,是一位能纵观全局、审时度势、适时地捕捉战机、正确地部署作战的高级指挥员,遂委任他为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奉命立即率二纵由山东胶县兼程南下,于3月中旬到达苏北阜宁县的羊寨与十二纵队会合。


苏北兵团南进,立即调动敌人从山东、中原两战场抽调两个师驰援苏北。韦国清等决心趁敌对我意图判断错误和增援部队尚未全部集结苏北之机,率部发起益林战役,激战四天,全歼守敌6000人。随后又连克响水口、陈家港、掘港等战略要点,坚决挫败了敌军增援苏北的阴谋。4月初,敌纠集十个师对付我军苏北兵团。韦国清领导苏北军民展开了艰苦的反“清剿”作战,在一个半月内歼敌5000余人。5月初,敌又以整编第四、二十五师和第七十二、八十三师实施南北对进,企图迫使我军在盐城、阜宁地区进行决战。韦国清在敌两部尚未靠拢之时,于5月23日指挥发起盐南战役,激战三天,歼敌2000人。6月中旬,敌二十五、七十二、八十三师西调中原战场,韦国清指挥苏北兵团又发起涟水等攻势作战,克城十余座,歼敌1万余人。至此。解放了苏北、淮南、淮北大部分地区。苏北兵团组建四个月,歼敌2.5万人,有力地策应了山东、中原战场的作战,进一步改善了华中地区的战略形势。


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的伟大时刻,韦国清率领苏北兵团担负起更为艰巨的任务。1948年9月,苏北兵团分别集结在济宁、兖州、滕县以东地区,阻击沿津浦路北援之敌杜聿明第二兵团,保证解放军华东主力夺得了攻克济南歼敌10万人的重大胜利。在淮海战役中,韦国清胸怀全局,坚决执行总前委的战略部署,率部东击西进,南截北堵,千里迂回,纵横淮海,所向无敌。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他和副政委姬鹏飞、参谋长覃健指挥华野二纵、十二纵和中野十一纵从赣榆地区南下,执行侧翼打援、威逼徐州的任务。但当他率部进抵陇海路时,出现了敌黄百韬兵团西逃,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起义的新情况,韦国清依据瞬息万变的战局,果断改变原来的部署,命令部队从驻守新安镇至阿湖地区、海州地区的两敌间挺进楔入,然后转向西南,从黄百韬兵团南侧向前赶超。他率部不顾连日奔袭的疲劳和缺粮的困难,向徐州东南方向疾进。11月13日,在途经大王集时将遭遇之敌第一○七军围歼,迫使该军军长孙良诚率军部和一个师投诚。随后他带领部队进迫徐州东南郊区,炮轰徐州机场,极大地震慑了敌军。接着韦国清又指挥五个纵队两次猛攻敌邱清泉兵团右翼,切断了黄百韬兵团逃向徐州的退路,亦迫使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不敢从蚌埠快速北援,保障主攻部队全歼黄百韬兵团。


11月24日,中央军委批准淮海战役总前委先打黄维兵团的方案。为此,韦国清奉命率领二纵、六纵和中野十一纵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完全切断李、刘与黄维的联系,保障中野主力和华野一部围歼黄维兵团。随着战局的变化,韦国清指挥所部由牵制李、刘两兵团转为分割聚歼,李、刘仓皇奔逃,被追歼一部。12月1日,杜聿明督率徐州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弃城西逃,给解放军创造了歼敌良机。韦国清奉总前委命令,率领二纵、十一纵由固镇兼程疾进涡阳、亳州到永城拦截,切断了杜聿明集团西窜退路。进而,韦国清又指挥二、八、十一纵队从西南向东北参加攻击围歼杜集团于陈官庄的会战。韦国清指挥八纵队在黄瓦房地区歼灭孙元良兵团之后,又亲赴二纵、八纵部署,牢牢地封死了杜聿明集团突围南逃的道路。最后,他指挥南集团二、八、十一、渤海纵队及九纵由西南向陈官庄方向进攻,协同东、北两集团聚歼李弥、邱清泉两兵团,生俘敌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夺取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韦国清率领所部识大体顾全局,听从指挥,英勇善战,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显示出了韦国清指挥大兵团协同作战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中央军委于1949年1月对全军实施统一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代理),下辖第七、八、九、十兵团共四个兵团。2月,韦国清、叶飞分别担任第十兵团政委和司令员,率部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军约10万余人陈兵长沙北岸,加紧渡江战役准备。


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拒绝《国内和平协定》。当夜,我中路渡江突出集团发起了渡江战役。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东、西两路集团亦突破长江天险,直捣江南。韦国清与叶飞等协助粟裕代司令员指挥东路集团(十、八兵团)以有进无退的气概,万船齐发,迅速突破长山、天生港、扬中敌之江防阵地,争取江阴要塞守军7000人起义,击退了敌三个军的数次反扑后,又协同友军迅猛向敌防御纵深发起攻势,相继解放了丹阳、常州、无锡等城,切断了宁沪铁路。23日,八兵团一部攻占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在大陆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通令各部穷追南京、芜湖、镇江逃敌。4月27日,韦国清率第二十九军占领苏州。30日苏州市军管会成立,随后又成立中共苏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韦国清任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兼市长。亲自领导了苏州市的军管和支前工作。这时,第十兵团与第三、五、八、九兵团齐头向浙赣线挺进,追歼逃敌五个军,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随即中央军委命令第九、十兵团及八兵团一部准备解放上海。


上海是中国和亚洲的第一大城市。蒋介石亲自到上海部署退守上海地区的汤恩伯集团八个军20余万人和海防第一舰队,实行陆海空立体化防御体系负隅顽抗,并阴谋挑起国际事件促使帝国主义武装于涉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战局的发展,提出了既要歼灭敌人,又要完整地解放接管上海的方针。据此,命令三野以七兵团继续解放浙江全省,九、十兵团及八兵团一部共八个军解放上海;二野陈兵浙赣线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保障三野围歼上海之敌。仅仅20余天,华东局和三野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干部力量上为解放上海做了充分准备。韦国清、叶飞受命后,在苏州反复研讨了十兵团进攻上海作战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领导集结在苏州、无锡、常熟地区的部队做好战前准备。在陈、粟的统一指挥下,九、十兵团于5月12日发起了上海战役。韦国清因苏州党政军工作繁忙没有参加十兵团的前指工作,叶飞调动各军实行钳形攻势和穿插分割的作战方针,采取快速勇猛的战术,于27日胜利攻占上海,歼敌15.3万人。


上海战役刚结束,党中央决定第十兵团提前进军福建。韦国清和叶飞带领所部在苏州、常熟、嘉兴休整,积极进行人闵的各项准备工作。1949年7月2日,韦国清和叶飞率领10万大军冒暑南进。在地方党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经过20余天的艰苦跋涉,挺进建瓯、古田、南平地区,吹响了解放福建的进军号角。根据敌我力量和福建地形条件,韦国清与叶飞、张鼎丞等正确制订了以两个阶段解放闽省的作战方案。在第一阶段集中全力实行大迂回,全歼福州地区守敌,控制闽中;第二阶段乘胜南下,攻占泉州、漳州至厦门。8月6日,发起福州战役,韦国清和叶飞指挥三个军为左中右路向福州开进。经过数日急行军,左路的第三十一军于8月13日占领丹阳,16日攻取连江、闽安、马尾,安全控制闽江北岸,断敌水上逃路;右路的第二十九军攻占福清、宏路,切断敌南逃道路,并向南构筑工事,实施警戒阻援;中路的第二十八军于16日攻占福州城郊徐家村和西郊洪门。随即一个军发起钳形总攻,激战一天,于17日胜利攻占福州,歼敌第六兵团4万余人。9月19日,第十兵团乘胜发起漳厦战役,至10月17日解放厦门,共歼敌近4万人,尔后横扫闽南沿海岛屿。胜利完成了党中央关于解放闽省的战略任务,向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上了一份厚礼。福州解放后,韦国清担任福州市军管会主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兼市长、福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等职,参与领导福建省的接管和建设工作。韦国清在长达20余年的革命战争中,舍生忘死,南征北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950年春,他奉调赴京,党中央和毛主席又赋予他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援越抗法建奇勋


新中国成立初期,胡志明主席领导越南抗法战争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刻。在长期的反帝反殖斗争中,中越人民结成了“恩深、义重、情长”的革命关系。


1950年1月18日,我国政府率先与越南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这对越南革命战争是一个很大的鼓舞。随后,胡志明秘密访华,在北京与周恩来会晤后,又相偕赴莫斯科与毛泽东、刘少奇和斯大林等会谈,请求中国政府全面援助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当时,我国初建,百废待兴,财政经济极为困难,但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还是毅然同意了胡志明的请求。鉴于当时越北通向中国的主要交通线为法军所控制,要把中国援助物资送到越北解放区,就必须扫清边界敌军。中越两国领导人商定首先发动一个边界战役打开局面,开辟从中国广西通往越北的交通线。为此,中共中央派陈赓为全权代表,协助越共中央组织边界战役,统一处理有关中国对越南援助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应胡志明的请求,派出以韦国清为团长,梅嘉生、邓逸凡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军事顾问团赴越帮助越共中央指挥作战和加强部队建设。


6月27日,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援越军事顾问团的部分同志。毛主席对大家讲述了援越抗法的国际意义和艰巨任务后,对韦国清说道:“中央原先要你去英国当大使,后来考虑你当军事顾问更适合些。你在红军学校学习、工作过嘛,又打了20年的仗。这次到越南去协助他们打仗,无非是运用我们过去打的游击战、运动战、歼灭战。不过,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越南国情、军情,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战无定法嘛!”韦国清不仅认真地听,而且将主席的指示牢牢记在心上,并向主席表示:“主席,您放心,我们照着您的指示做,为我们党、我们国家争光。”


韦国清毫不留恋舒适的和平生活,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党中央的安排,于1950年8月初率领中国军事顾问团从广西靖西进入越北高平附近的广渊,并与先期入越的陈赓会合,在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一起制定了边界战役的作战计划。那时,越南东北边界的敌军共有13个营约1.l万余人,主要盘踞在四号公路高平至谅山一线上。越人民军总部调集曾在中国整训过的三○八师和二○九、一七四两个独立团担任主攻任务,另调地方部队三个营和各地民兵游击队配合作战。


韦国清非常尊重陈赓的领导,积极协助陈赓对越军各级干部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详细讲述这次边界战役的作战计划和战术问题。与此同时,韦国清还领导军事顾问团热诚帮助越军做好发动群众、培训干部、整顿部队、教练士兵和后勤保障等战役准备工作。陈赓与韦国清制定的边界战役计划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赞同。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准备,1950年9月16日拂晓,越军以两个团又五个营(内有三个炮兵营)的兵力向仅有300余人的法军据点东溪发起攻击。作战两日,进展缓慢。越军总部准备撤出战斗。在这关键时刻,韦国清与陈赓通过胡志明及时坚定了越军总部的信心,并亲往前线指挥部,帮助越军前指总结经验,调整部署,坚持攻击作战,终于在18日全歼东溪守敌,将法军四号公路防线拦腰斩断,使高平守敌陷入孤立。


东溪法军惨败后,驻河内的法军指挥部令高平指挥官沙东上校率部1000余人弃城南逃,并令七溪指挥官勒巴上校率部2000余人北上接应沙东所部,会合一起固守七溪据点。与此同时,法军向越共中央所在地太原省解放区发起大举进攻,以图迫使越军回援太原,减轻边界法军的压力。陈赓看到越军在野战中大量歼敌的时机已到,立即建议胡志明不理睬法军对太原的侵扰,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在边界战场,全歼沙东、勒巴两部。胡志明完全赞同军事顾问团的意见。10月1日,七溪法军兵团进入越军伏击圈后,躲进山洞里死守,据险顽抗。本来,这是一次歼敌的好时机。可是,越军总部却来电借口法军有飞机助战和地势险要,想把部队撤下来。陈赓和军事顾问团立即向越南总部说明此仗坚持下去必定胜利,如果动摇将会推迟甚至断送整个边界战役胜利的到来。为此,胡志明又否定了越军总部的错误意见,并致电前线要“忍受疲劳、饥饿,不惜任何牺牲,坚决歼灭敌人”。越军士气重振,在军事顾问团的具体帮助下,终于在10月7日围歼沙东兵团活捉沙东和高平伪省长。8日全歼勒巴兵团,活捉勒巴,使越军赢得了抗法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运动战和歼灭战的胜利。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越军斗志,乘胜摧毁了敌军从高平到谅山一线的全部防御系统,打得法军草木皆兵,相继撤出太原市和七溪、那岑、同登、谅山、陆平、安州等北部边界主要城镇,粉碎了法帝对越中边界的封锁。边界战役胜利,是越南抗法战争的转折点,使越军开始掌握了越北战场的主动权。胡志明主席高度评价了中国军事顾问团在战役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边界战役的结果,远远超出了我军原来规定的计划。这次战役的胜利,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胜利。”胡主席的高度评价,使韦国清和陈赓等深为感动。韦国清经常指示在越军各级部队中的顾问团成员,要牢牢树立国际主义精神,注重调查研究越南国情军情,从越北敌我斗争的实际出发,团结奋斗,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帮助越南人民军打胜仗,绝不辜负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重托。1950年11月1日,陈赓奉调回国,韦国清担负起全面协助越共中央和越军总部领导抗法作战的重任。


1951年2月,胡志明在越北解放区宣光主持召开了越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韦国清和政治顾问团团长罗贵波应邀出席了大会。大会之后,胡志明和越党中央接受中国政治、军事顾问团提出的一整套建议,对越南的党政军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在军事顾问团的周密谋划下,胡志明和越共中央迅速整顿军队,新组建了三一二、三二○、三一六师和三五一工炮师等主力部队,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的抗法武装力量体系。同时,成功地帮助越军发动了数次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战役,巩固和发展了越北的解放区。如1950年12月至1951年6月,相继发动了红河中游战役、东北战役、宁平战役等,共歼法伪军近万人。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越军在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又发动了和平战役,由于正确实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结合的方针,歼敌2.2万余人,粉碎了法敌《塔西尼计划》。1952年秋,韦国清领导军事顾问团帮助越南人民军组织指挥了西北战役。10月14日至12月10日,越军8个团的优势兵力进军西北,攻占了义路市、琼涯、木州、顺州、安州、奠边府等战略要点,歼法伪军1万余人,解放人口25万,使越北解放区更加巩固和扩大。在西北战役总结会上,胡志明主席满怀深情地对韦国清等顾问说道:越南“党中央、政府和我对你们表示满意”。


1953年春夏之交,韦国清带领军事顾问团又帮助越南人民军协同老挝巴特寮解放军发动上寮战役,进攻桑怒,歼敌三个营又11个连,解放了占老挝五分之一的国土,使越老两国解放区连成一片。西北、上寮两役的胜利,迫使法军再换统帅,沙朗被召回国,以纳瓦尔继任印度支那远征军总指挥官。纳瓦尔上任伊始,即抛出一个以培植傀儡政权以战养战、大量增调援军、组织主力集团作战,企图夺回越北战场主动权的《纳瓦尔计划》。至11月,纳瓦尔调遣空降部队袭占了奠边府,并以奠边府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拥有12个步兵营、三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坦克连以及200辆汽车辎重部队和12架飞机的集团据点,总兵力达1.6万余人。到1954年春,侵越法军增至15万人,培植越伪军30余万人。


为了粉碎《纳瓦尔计划》,韦国清不顾病情,以顽强的革命意志,率领军事顾问团的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和胡志明等越党中央领导人反复磋商研究印度支那的军事政治形势,制订周密的作战方案,亲手修订作战计划。1953年冬至1954年春,在韦国清的帮助指挥下,越军发起了冬春攻势作战,在几个战场同时出击歼敌,迫使纳瓦尔将集中起来的机动部队又分散应付越军对法军各据点的进逼。韦国清以军事家的敏锐战略眼光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向胡志明和越共中央及时提出了发动奠边府战役的建议。由于当时的越军仅有过歼敌一个团的战斗,没有大兵团攻坚作战的经验,所以越军一些高中级军官对攻打奠边府决心不大,信心不足。韦国清本着极端负责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耐心地向越军领导人阐述发动奠边府战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夺取战役胜利的有利条件,终于使越军领导人欣然同意了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随后,越共中央作出了发动奠边府战役有决定。


攻打奠边府的战略决心下定后,韦国清领导顾问团又帮助越军总部制定了“稳打稳进”的战役方针和“逐步进攻”的作战方案,并亲临前指直接帮助指挥作战。1953年12月,越军主力开始包围奠边府法军据点群。1954年1月下旬,越老联军首先解放了与奠边府接壤的老挝丰沙里省和南乌江流域,从而使奠边府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3月初,进攻奠边府的各项准备完全就绪。13日越军发起进攻,扫荡了外围据点。但狡猾的法军采取缩成一团的“刺猬战术”,妄图凭借坚固的地上、地下工事群堡,死守中心集团据点来软化越军攻势。因此,战斗越向纵深发展,就越加艰苦剧烈。这时,越军有些军官对法军兵力和工事的防御能力估计过高,对攻克奠边府的信心又发生动摇。韦国清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向胡志明力主越军要抓住有利战机,连续作战,把战役进行到底夺取最后胜利。胡主席信服韦国清的军事指挥才干和对战局的分析,及时发出要不惜任何艰苦牺牲,务必全歼奠边府守敌的指示。4月19日,胡主席又主持召开了越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评了军官中存在的右倾思想,正式作出了坚决消灭奠边府守敌的决定,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思想。经过55天的激战,越军于5月7日攻占奠边府,全歼守敌1.6万余人(生俘法军指挥官德卡斯特里将军以下1万余人)。


奠边府大捷,宣告了《纳瓦尔计划》的破产,击败了法帝国主义拖延和扩大印度支那战争的阴谋,为当时正在召开的日内瓦会议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定打下了基础。这次大捷对越南抗法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带来了越南北方的完全解放。


对于中国军事顾问团卓有成效的工作,胡志明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韦国清同志更是无比信赖。每当军事顾问团出发到前线或从前线返回驻地,胡主席都要亲自前去看望。这使韦国清深感不安,曾多次向胡主席建议:有事就叫我们去汇报,不必亲自来访。胡主席总是笑着说:“我想看一看你们。”有一次,他又亲自来到顾问团,恰逢韦国清不在。第二天,他派人给韦国清送来一首汉文诗:“百里寻君未遇君,马蹄踏碎岭头云。归来偶过山梅树,每朵黄花一点春。”这首诗洋溢着胡主席对韦国清等中国顾问团成员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厚情谊。韦国清与胡主席的亲密友谊,为世代友好的中越两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韦国清在越南工作期间,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尊重越南党和胡志明主席,竭尽全力协助越南人民军工作,忠实地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国际主义义务。他的卓著功勋,将永远为越南人民所铭记。


致力建设广西


韦国清不仅是我军文武兼备、名震世界的名将,而且是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行家里手。他为建设广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55年2月,广西省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韦国清为广西省长。8月,中共中央委任他为中共广西省委第一副书记。9月,他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副司令的职务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韦国清从越南回国,国防部长彭德怀非常高兴地带他去见毛主席。毛主席慈祥地打量了韦国清一会后说道:“我说过山沟里出马列主义,现在我要说,住在山沟里的少数民族出人才。彭总,你看对不对?”彭德怀连声说:“对,对。我建议中央让韦国清同志到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去主持工作。”毛主席沉思片刻后说:“韦国清是壮族嘛,广西已选他当省长,还是回广西工作为好。我们*人要善于学习,在战争中我们学会了带兵打仗,现在我们要学会搞经济建设。有句老话,文武兼备,天将降大任于此夫矣!”


同年,韦国清出席了党的“八大”,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66年增补为中委)。此后,他历任广西省长、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区党委第一书记、区政协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广州军区第二政委、广西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


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中国*的领导,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他是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对壮族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他经常强调要从党的全局利益和全民族的团结出发,教育和要求各级党和政府的干部要发扬广西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全省壮汉瑶苗等民族的大团结,使广西成为全国民族工作最好的省区。他历来提倡五湖四海,强调我们的干部首先是党的干部,要严格按照党的干部标准选拔人才,不搞任人唯亲,从而把地方干部、军队干部、汉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外来干部和本地于部都团结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广西共同奋斗。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清正廉洁,艰苦奋斗,20余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他非凡的领导才能为广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从不谋取私利,表现出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


他时刻不忘贫困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1965年冬他回东兰视察工作时曾深情地对覃应机和黄荣老战友说:“革命老根据地人民还是这样贫困,广西人民还这样穷,我心中很不安。尽快改变广西的贫困面貌,是我们*人的职责啊!”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他特别重视山区的公路建设。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广西的公路交通已基本做到四通八达,加速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他勤于学习,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来全面规划领导广西建设。他面对广西贫穷落后的实际,脚踏实地,在带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又努力争取外援。他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并结合广西的实际,首先抓了广西的工业建设。他带着周恩来总理的亲笔信,亲自跑北京、上东北、转华东,四处奔忙,找有关部门作科学论证,安排项目。他领导开发了罗城、东罗、红山、红茂等新矿区,扩建了合山煤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西工业用煤的燃眉之急。他曾主持制定了广西交通建设规划,亲赴越南拜晤胡志明主席。从越南借来一批铁轨,建成了南宁到东罗煤矿的铁路,然后他又与铁道部洽商,争取由铁道部替广西偿还了这批铁轨给越南。


他明确提出:“根据广西条件,要着重抓冶金、机械、化工”和水利电力等建设。1958年1月,中央在南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李富春副总理住在明园饭店,韦国清常去看望和请示工作。一天,在谈到广西的建设时,韦国清说:“我们广西工业基础太薄弱了,打算在这个五年计划内,搞三大项目建设:西津水电站、柳州钢铁厂、柳州化肥厂。”毛主席说:“电力、钢铁、化肥,这些都是工农业发展的基础,要抓紧上马。”并交代李富春副总理全力协助广西具体落实这三个项目的建设规划。获得批准后,韦国清亲自主持筹建,同时,积极筹建柳州水泥厂、柳州重型机械厂等重大项目。在筹建这批骨干企业期间,遇上国家的三年暂时困难,他坚决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及时压缩了一大批次要项目。但他高瞻远瞩,从全局和长远战略目标出发,极力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千方百计地保住了几个特别重要的企业,使之后来得以建成投产,为发展广西工业奠定了基础。在领导广西工业建设的过程中,他极其重视学习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部署广西有关部门赴上海全面系统地考察学习,还利用广西与上海的协作关系,亲自与上海党政领导人协商,有选择地从上海搬迁几十家工厂到邕柳桂梧等市安家落户,填补了广西工业的许多空白,为广西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带动广西工业的迅速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