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名将朱可夫曾来中国做军事顾问 比美军顾问称职

应该说,蒋中正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当前如何遏制日本侵略的扩大,他却缺乏实质性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私下阐述为什么不能承认伪满时,举出的理由却是:即使承认了伪满,日本也不会放弃侵略!从这一点看,国民政府对于日本长期占据东北的灾难性影响,也未必有清醒的认识。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苏联远东,以及苏联庇护下的外蒙也遭到直接威胁。斯大林理所当然地认为,日本人将在东北建立一个巨大的反苏基地。西方世界的冷漠态度,也被斯大林理解为对日本侵略苏联的纵容。

尽管如此,苏联人在公开场合依然摆出了“不干涉”的姿态,甚至在后来将中东路出售给伪满。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保存的日军情报资料,将斯大林这一政策归咎于苏联正致力于国内的五年计划,同时远东兵力不足,还无法向日军开战。

中国东北的轻易得手、国民政府的“不抵抗”、西方的不介入、苏联的“不干涉”,极大刺激了日本陆海军的激进派军官。所谓的“满洲第一主义”,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从上海“一二八”事变到侵入热河和长城,日本人的侵略步伐逐步加快;日本国内政治也日益混乱,军队变成了脱缰的野马。

日本的侵略加剧,却促成了中苏之间的靠拢。面对共同的敌人,中东路事件后跌落到谷底的中苏关系迅速恢复。1932年10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与苏联无条件复交,并于12月12日在日内瓦与苏联发表了复交换文。当时负责复交手续的颜惠庆,后来在台湾发表的回忆中写道:“此项新闻露表后,不免震惊世界,咸认为来得突然。唯此一行动,对我国精神上增加不少力量”。[6]1933年3-4月,中苏互派了大使。

1935年秋,自认为已经在对中共战争中获胜的蒋中正,加快了“联苏步伐”。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向苏联人试探可否对华提供军事援助。[7]随后蒋中正本人也直接向苏联外交官暗示,希望签订秘密的中苏军事协定。

尽管在1935年秋季,中苏开始关于实质性合作的试探,但蒋中正还不打算和苏联建立反日同盟,而是寄希望于苏联和日本发生冲突,蒋则保持中立,以坐收渔利。这一点从蒋1936年3月3日的日记中可以得到证实:标准的中国式“以夷制夷”战略。

但蒋介石在计划“韬光养晦”和“以夷制夷”战略时,却并没有注意到俄国人的“实力”战略。

(2)苏联的“实力政策”

如前所述,斯大林最初对日本侵占东北,表现出“不干涉”的姿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俄国人会坐视日本的威胁。

首先,苏联人一直秘密的援助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早在1931年11月-1932年初,日方就宣称:在东北北部,被打死的抗日武装人员中,多次发现苏联人的尸体。同一时期,抗日武装还得到苏方从手枪到装甲车的大量武器援助。这些情况得到了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的情报证实。

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后,苏联继续给与东北抗日武装大量援助。如1934年,苏联人就提供给东宁县国境附近的吴义成部大量武器,包括“长枪”1200支,子弹3万5千发;机枪20挺,子弹70万发;迫击炮5门,炮弹2000发。[8]

另一方面,苏联人在边境地区,也不断保持着和日本人的冲突。1932年—1934年,双方在中苏边境纠纷就有152起。这些冲突的起因和目的未必一致,但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视为苏日双方在试探彼此的实力和决心。恰如动物在互相撕咬之前,总要相向打转,琢磨一下对手的体形大小。

1935年,双方冲突加剧。年初,在中蒙边境地区,海拉尔西南,贝尔湖北岸的哈尔哈庙,日军与外蒙军发生冲突。6月,关东军测量人员又在附近地区遭到外蒙士兵的逮捕。边境出现多处争议。伪满在关东军支持下,与外蒙开始边境谈判。双方争得不可开交,结果在8月即告休会。

在中苏东部边境,日苏两军发生了直接战斗。当年6月3日,日军一支11人的分队,在杨木林子地区,与6名苏军交火。这是苏日两军首次边境战斗。

此后,流血事件接连不断,规模也逐步升级。尤其是在中蒙边境地区。1936年3月29日-4月1日,日军出动大部队(1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坦克中队),与外蒙军(骑兵300人,12辆装甲车,3门炮)展开激战,双方都出动了飞机。此前的3月12日,为了给外蒙撑腰,苏联与之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了苏联向外蒙派兵的“义务”。

苏联人在边境上的强硬态度,取决于有庞大军事力量为后盾。早在1931年11月,日本人就发现在绥芬河和满洲里一线当面,庞大的苏军部队正源源而来。从32年夏季开始,佩戴黑色领章的苏联工兵又在边境地区构筑起密密麻麻的明碉暗堡。1933年,在距离边境线只有70公里的苏联机场上,出现了TB-3型四发远程轰炸机。

以情报收集见长的日本人,认真记录着国境线那一边每次可以侦察到的实力增强。按照他们的估计,苏军1935年年末在远东有14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950架飞机,800-900辆坦克,24万兵员。截至1936年末,远东地区苏军进一步增加为16-20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1200架飞机,1200辆坦克,69艘潜艇![9]

相比之下,关东军的实力却极度薄弱。1934年,关东军只有3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2个骑兵旅团),3个独立守备队,总兵力不到5万人。1935年底,日本部署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重型装备只有220架作战飞机,150辆坦克。虽然关东军还可以得到所谓“在乡军人”,以及不太可靠的伪满伪蒙军支援,但依然无法改变绝对劣势的态势。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