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仓往事
桧仓位于朝鲜腹地,四周崇山峻岭,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1957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当地群众在桧仓城中心区150多米的山腰上,建成了朝鲜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过鸭绿江,“祭英团”一行便来到了朝鲜境内的新义州,并在此乘火车于当晚抵达朝鲜首都平壤。10月29日早晨,天朗气清,老兵们经过近3个小时的颠簸车程,终于来到了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他们是继温总理之后来此祭拜烈士的国内第一个民间团体。
老兵们对于烈士陵园有着如此强烈的情感和迫切的想望,源自他们对战友的深刻感情,更因为他们曾亲手掩埋过战友的遗体。
当年,除了行军作战之外,战士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在战斗间隙,把牺牲的战友就地掩埋,并在每座坟前竖一块木板,根据战士身上的登记表信息写上牺牲者的姓名和籍贯,便于日后查找和收挖。战争结束以后,哪个地方曾战况激烈、牺牲的烈士多,朝鲜人民就在那附近修建一个烈士陵园。朝鲜境内大大小小的烈士陵园一共有几十个,位于桧仓的陵园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里安葬着包括毛泽东主席长子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
越过象征着2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240级台阶,观瞻了浮雕群像的英雄人物和著名的志愿军英雄铜像后,老兵们来到了第三层的墓地。
向朝善取出珍藏了几十年的毛岸英烈士墓的照片——那是他在回国的当天向一名宣传干事要来的。这位曾经给毛岸英抬尸骨的老兵,终于偿还了自己埋藏心底半个多世纪的夙愿。
1950年11月25日,28岁的毛岸英同志遭敌机轰炸不幸牺牲。1953年停战以后,志愿军总部决定司令部直属单位建一个简易墓地,将分散在各地的烈士坟墓迁到一处,以便日后祭奠。同时还有个规定:营级以上烈士遗体要运回国内沈阳烈士陵园安葬。毛岸英牺牲前是团级干部,按级别应该运回国内。
1954年7月28日,向朝善所在的班在奉命收挖约大鱼洞(毛岸英同志牺牲的地方)、金光山牺牲的同志遗骨时,抬回一副已经埋葬过的旧棺木,上面贴的白纸上写着“毛岸英烈士”。向朝善和战友们含泪将烈士的尸骨从旧棺材里移放在白绸缎上,裹好后再放到黑色新棺木里。按棺木重量6个人抬就行了,可全班12名战士都要争着抬送。向朝善无法阻拦,最后只得同意大家都去。就这样,全班战士哭着把装有毛岸英烈士遗骨的新棺材抬到了公路边一个指定的帐篷里,准备第二天用汽车运回国内。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全连紧急集合,连长吩咐把毛岸英烈士的新棺木依然抬回烈士墓地安葬。连长说,这是毛主席的决定。头天晚上毛主席给总部去电说:我儿子毛岸英死后的棺材,不能运回祖国安葬。朝鲜战斗中,牺牲了许多中华优秀儿女,要和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埋葬在一起,因为他和大家一样,都是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在反侵略的战争中牺牲的。
就这样,全班战士又哭着把毛岸英烈士的棺木从山下抬往山上。向朝善对毛岸英烈士的遗骨没能运回国内安葬,至今还有些无法理解,“别人都回国了,你为啷个(什么)不回国来嘛?”
鲜花寄托哀思,一纸祭文、一瓶白酒告慰英灵。长久的敬礼和鞠躬后,老兵们凝神观看碑文,手抚毛岸英烈士的墓,作为战争的幸存者,一时感慨万千,痛哭失声。
在毛岸英烈士的身后,还有133座圆形白色的坟冢排列得整整齐齐。每座墓旁都有一株当年从祖国移植的东北黑松陪伴。当年幼小的黑松,如今已枝繁叶茂。
老兵们在一个个墓碑前驻足停留,默念烈士的英名。这百多名烈士中有3位无名烈士,然而,还有更多有名或无名的烈士不在陵园内。徐彦波寻找着外侄陆帮云的名字。陆帮云入朝后,在志愿军司令部当译电员。毛岸英同志牺牲的那次轰炸中,他被炸断了腿,终因失血过多而亡。肖先炳也想在墓群中看到熟悉的名字——韩干。韩干是与肖先炳同时入伍的同乡,两人关系非常好。在一次撤退的时候,部队遭到美机轰炸,韩干就倒在肖先炳的身旁。在当时的情况下,肖先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友离去,连为他合上眼、让他入土为安也无法做到。可惜的是,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将士有十几万,找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烈士陵园附近就是志愿军司令部旧址。在离毛岸英墓不远处,向朝善找到了自己当年站岗的一个亭子。在那儿,他曾经站过一年多的岗,他用自己粗糙的双手久久抚摸着如今已经漆成红色的廊柱,良久无语……
“三八线”上的感怀
北纬38度线原本是朝鲜半岛境内一条自然的地理划线,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的历史原因,最终成为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10月30日,老兵们来到“三八线”,并参观了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定的会址——板门店。
站在“三八线”附近,这边是朝鲜,那边即是韩国。而在当年的战争中,要如此近距离地看到韩国军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军队刚入朝,就面临美军的嚣张气焰。徐彦波在审讯俘虏和收缴的宣传品中得知,美国扬言“圣诞节要在中国过”(即1950年12月25日前结束战争,占领全朝鲜)。其他几位老兵也在入朝时就遭到美机的疯狂轰炸,部队时常要疏散隐蔽。徐彦波说,敌机低空俯冲轰炸,他连美国飞行员的鹰钩鼻都看得见。
刚开始,我军装备、物资供应差,战士们吃的是烙饼、炒面,喝的是雪水,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只有一件棉衣,更有战士因为没有蔬菜吃而得夜盲症。那时,因冻、因饿等的减员还大于战斗减员。尽管艰苦,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断地转移,坚持着。
温井、龟头洞、熙川、黄草岭等地区第一次战役(时间上约为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其中,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正式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的胜利,打碎了美军的一厢情愿,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此后,在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节节胜利。
对于板门店,徐彦波的记忆里有一个鸭绒睡袋。那是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时间上约为1950年12月底至1951年1月初),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攻占了汉城(现韩国首都首尔)。战士们都非常高兴,准备以庆胜利迎新年,好好休整一番。被打退的敌军丢下不少武器装备和物资,其中就有毛毯、鸭绒睡袋一类的生活用品。之前,由于美军的轰炸,徐彦波和战士们都是晚上行军,白天挖个洞、插上树枝作为隐蔽来睡觉。这天晚上,徐彦波第一次得到鸭绒睡袋,睡了一个暖和的好觉。
从这之后,志愿军的处境逐渐变得好起来。国内兴起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高潮,不仅送来火腿、香肠、压缩饼干等“高级”食物,还组织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给志愿军送去信封、信纸、手绢、杯子等生活用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的物资供应越来越差。刚开始,徐彦波所在部队经常缴获饼干、烟卷,还有装着黑黑东西的小盒子,战士们打开一尝,苦的,还丢了,不敢吃,后来才知道那是咖啡。到第五次战役(时间上约为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后期,缴获的东西就不是饼干、烟卷,而是包谷饼、土豆了。
经过5次战役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夺回了战场主动权。从1951年7月开始,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双方的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终于在两年之后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然而,战争终究是残酷的,胜利来之不易。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我志愿军付出了死伤近40万人的代价。根据2006年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统计,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烈士人数为18.3108万!
“想起牺牲的烈士,我的心里很难受。”这是老兵们共同的心情。徐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能够生活得这么好,就是这些烈士用鲜血、生命铺就成的,应当珍惜。特别是对于我来讲,作为幸存者,没在朝鲜战场倒下去,而是幸存回来了,就更应该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让中朝友谊源远流长
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志愿军老兵们除了对战争的记忆,还珍存着与朝鲜人民的情谊。
李可至今都记得一位朝鲜阿妈妮。1953年停战后,李可随部队在谷山东井洞一带整休,此时不断拉肚子的他骨瘦如柴,被上级安排住在山上一个防空洞里,托付给当地一名年约40岁的阿妈妮照顾。“阿妈妮把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拿给我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李可说,要不是阿妈妮的悉心照料,他可能早就死在朝鲜了。
当时,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志愿军保护朝鲜人民,节约粮食救济朝鲜人民,帮助朝鲜人民生产、治病、兴修水利、植树护林,也深受朝鲜人民热忱的爱戴与衷心的感激。
老兵们这次去朝鲜,即感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情。老百姓看到他们身上的抗美援朝纪念章,都送上最真诚的微笑。朝鲜人民军则是跟老兵们拥抱、合影。
30日下午,从板门店返回平壤后,除了受到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热情接待,老兵一行还到了金日成主席的铜像前献花默哀,并在中朝友谊纪念碑前献花敬礼。
10月27日出发,31日回国,在朝鲜的3天短暂旅途结束了。老兵们没从朝鲜带回什么特产,却不约而同地带回了一瓶朝鲜的水,这是10月30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接见的时候招待老兵的,他们没舍得喝。老兵们想让子孙辈也尝一口朝鲜的水,让他们记住那段历史,记住中朝人民的友谊。
//来自网络